聶榮
在度過了一個炎熱而沉悶的夏季后,各位親們是不是有想出門活動的沖動呢?十月正是一個氣候宜人的季節,對于成天嚷嚷要鍛煉身體的朋友們,可是不可多得的好時機啊!古希臘有句格言: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雖然筆者還沒能完全體會到此話的個中奧義,但不可否認,跑步是最簡單、最有效和最輕松的運動。那么,宅了一個夏季的你,不妨也來挑選一雙美觀舒適的跑鞋,加入到秋季健身的浪潮中去吧!
說到跑步鍛煉,最重要的裝備毫無疑問是跑鞋了。因此,只要擁有一雙舒適合腳的跑鞋就可以輕松的參加跑步運動了,但這看似簡單的跑鞋選購卻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簡單。如果沒有選到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進行鍛煉不僅不能有效的幫助大家科學的鍛煉身體,甚至還會對腳部照成巨大的損傷。所以大家挑選之前,還是先來聽筆者給大家腦補一下跑鞋的分類與功能的相關知識。
選鞋之前,先給腳部“量個身”
在選鞋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腳。人們在穿著鞋子跑步時,通常是腳跟外側先著地,然后腳跟到腳尖依序著地,在這過程當中,足弓會被壓,向一張倒扣著的弓一樣,適當下塌被拉長,來吸收人體下落時地面的反沖力,這就是人體的腳部緩震系統。但是由于每個人的腳弓弧度不同,醫學上將其分為了高足弓、低足弓和正常足三類。不同足弓的人對自己的腳踝、膝蓋和胯部照成的沖擊力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對于體重超標的高足弓和低足弓者而言,如果沒有挑選一款合適的跑鞋糾正,長時間對腳和腿部進行持久沖擊會帶來更嚴重的損傷。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也是大家平時選鞋時容易被忽略的事情,我們平時在直立姿勢行走或者跑步時,從身后往前觀察,不同的人腳踝和小腿的相對位置和角度存在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有三種情況:內翻、外翻和正常。三種不同腳踝形態的跑者,在跑步時的分解動作是不相同的。正常者以腳跟外側著地,以整個前掌離地;內翻者腳踝向外,腳底向內,跑者的踝部內側支撐力量不足,腳踝關節和韌帶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容易扭傷;而外翻者以腳踝向內,腳底向外,這種形態的跑者容易發生崴腳(如圖1)。
分清情況,選擇合適的跑鞋系列
普通人的跑鞋和專業運動員的跑鞋相比,是有很大差異的。因為,我們一般購買的跑鞋都是慢跑鞋。慢跑鞋的設計理念是保護,讓你在跑步時身體不受到傷害,而不是為了追求速度而設計的專業跑鞋。所以,專業的跑鞋品牌商分析了不同腳部形態跑者的需求后,研制了不同類型的跑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種類:緩震系、穩定系和控制系。
1.緩震系列(適合輕度到中度外翻、高足弓和正常足弓者)
緩震系跑鞋的緩震方式可以分為材料緩震和結構緩震兩種。大部分跑鞋采用材料緩震的設計,即通過特殊的中底材料達到緩震的效果。每一種品牌都有自己的當家緩震科技,像大家熟知的Nike的Air氣墊科技(如圖2)、Lunar登月科技,Adidas的adiPRENE材料等。有的材料在緩震的基礎上還能提供回彈的效果,例如Nike的Zoom Air氣墊和Adidas的adiPRENE+材料。
還有一部分跑鞋則采用了結構緩震,這是指通過特殊的中底結構來達到緩震效果。例如Adidas的Formotion系統、New Balance的NB Zip系統以及Nike早先的Shox系統。
2.穩定系列(適合輕度到中度內翻、正常足弓和輕度平足者)
跑鞋制造商們研究發現,針對內翻的跑者,增加內側鞋底的硬度,可以減弱內翻程度,讓步伐更穩定。至于外翻的跑者,由于三種情況都是后腳跟外側先著地,如果增加跑鞋外側鞋底的硬度,這樣就降低了減震性,也降低了著地區的穩定性,反而更容易受傷,所以不對外翻進行糾正。而各大品牌都有在內側增加鞋底硬度的科技,例如Adidas的Pro-Moderator科技和Nike的Dynamic Support科技等(如圖3)。
3.控制系列(適合中度到重度內翻和扁平足者)
穩定系適合輕度到重度內翻跑者,而控制系適合中度到重度內翻跑者。在設計上,通過加大跑鞋內側的寬度和進一步增加內側鞋底的硬度,來控制腳踝的內翻形態,以避免對踝、膝、胯造成損傷。
需要說明的是,穩定系和控制系并不是沒有緩震,它們是在緩震的基礎上,通過增加鞋內側的硬度來調整內翻型跑者的步態。也就是說,一款跑鞋既可以是緩震系也可以是控制系。但如果你完全不存在內翻的問題,那么你只要選擇緩震系就夠了。
為了在慢跑中盡可能減少運動傷害,選擇適合自己腳部形態和與體重相匹配的跑鞋是非常重要的。這里推薦大家去美津濃的網站上做一個測試(美津濃精確測試地址:http//www.myprecisionfit. com),根據這個測試的結果來選擇自己的慢跑鞋,就非常穩妥了。測試結果會以一個九宮格中的兩格來表示,這兩格所占的位置就是適合大家的跑鞋類型了(如圖4)。
跑鞋品牌與型號推薦
在跑鞋生產商方面,全球擁有不少的著名品牌,而各種在跑鞋制造領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例如Asics與Brooks,它們跑鞋領域的專業品牌,產品線最齊全;New Balance與Saucony品牌都是一線大廠的水平;Nike與Adidas的產品雖然有較高的水準,但大部分以造型取勝的復古跑鞋則并不專業,另外基本沒有比較專業的控制系產品;而Mizuno則是以實用系跑鞋為主,采用結構緩震,中底造型較奇特。需要說明的是,Brooks和Saucony在國內沒有專賣店,購買上可能不太方便。
1.Asics(愛世克私)
官網地址: http://www.asics.com.cn
Asics的鞋楦適合亞洲人,當家技術Gel,吸震能力強,腳感非常出色,雖然個別鞋款感覺吸震力強、回彈不足,但總的來說,Asics是最舒適的選擇。緩震系列主要產品包括Gel Kinsei系列、Gel Nimbus、Gel Cumulus、Gel Oracle(為扁平足跑者設計)和Gel Flux系列。穩定系列中,筆者重點推薦Gel Kayano系列,Asics的代表作,被奉為“跑王”,為中至重度內翻跑者設計,腳感軟。其他穩定系列產品還包括GT 2000、GT 1000系列,適合輕至中度內翻跑者。控制系列主要包括Gel Forte系列,為扁平足并有嚴重內翻跑者設計。
推薦產品:Asics Gel Kayano 19
售價:1 298元。
2.Brooks(布魯克斯)
官網地址:http://www.brooksrunning.com
Brooks的鞋身包裹感比Asics緊一些,當家技術D NA兼顧吸震與回彈,鞋內側支撐強,是做控制系跑鞋最專業的品牌。緩震系包括Glycerin、Ghost、Defyance、Dyad(為扁平足跑者設計)和Launch系列。穩定系列中推薦為中至重度內翻跑者設計的Trance和Adrenaline GTS系列;為輕至中度內翻跑者設計的Ravenna系列。控制系列重點推薦Beast系列,這或許是世界上專為扁平足并有嚴重內翻跑者設計的最好的跑鞋。
推薦產品:Brooks Beast 12
售價:140美元(人民幣約856元)
3、New Balance(新百倫)
官網地址:http://www.newbalance.com.cn
New Balance的當家減震技術一直在換,例如之前提到過的NB Zip結構減震,而最新技術是N2近地緩沖,吸震能力非常好,腳感近似Asics,New Balance在鞋楦上提供不同的寬度供選擇。緩震系列重點推薦1080系列,腳感軟,輕量設計。穩定系列有為中至重度內翻跑者設計的1260和940系列以及為輕至中度內翻跑者設計的870系列。控制系列推薦為扁平足并有嚴重內翻跑者設計的1340系列。
推薦產品:New Balance 1080 v2
售價:1 059元
4.Adidas(阿迪達斯)
官網地址:http://www.adidas.com/cn
阿迪達斯的科技很多,總的來說在跑鞋領域專業度高于知名的Nike。其中,Formotion科技提供了額外的步態控制,新的Boost材料在吸震和回彈上都表現極為出色。Boost系列有取代Supernova系列旗艦的勢頭,Ride和Salvation系列產品逐步在減少。緩震系列推薦大家選購Energy Boost和Supernova Glide系列。穩定系列推薦為輕至中度內翻跑者設計的adistar Boost系列和為輕至中度內翻跑者設計的Supernova Sequence系列。
推薦產品:Adidas adistar Boost
售價:1 480元。
5.Mizuno(美津濃)
官網地址:http://www.mizuno.com.cn
Mizuno是唯一堅持結構緩震的廠家,產品普遍腳感較硬,缺少內側支撐能力,鞋面包裹性較強。緩震系推薦Wave Prophecy、Wave Creation、Wave Enigma和Wave Rider系列。穩定系推薦為輕至中度內翻跑者設計的Wave Inspire系列。控制系列推薦為中至重度內翻跑者設計的Wave Alchemy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