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虹
揭西縣廣泛流傳(包括旅居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的小故事是以口頭傳說為手段的傳播方式,以樸實的語言取悅人的技巧流傳于民問,具有深廣的文化內涵。屬于掌故、笑話、神話等范疇的小故事估計有數百個。創作這些故事的祖先也許已經長眠地下數百年,但故事依然存活民間,給人以聽覺的享受,心靈的滋養,潛移默化的熏陶。把祖先積淀下來的智慧結晶搶救保護下來,是我們文化館人的工作職責。
一、故事在悄悄地失傳,遠沒有引起人們的警惕
農耕社會是生產和傳播民間故事的土壤。舊社會和新社會的農民聚集在一起勞動,坐在田間樹下休息時,必定會講一些精短的笑話故事,在笑聲中消除了疲勞,緩解了壓力,放松了心情。過去,農村都有許多“閑館”,人們聚在館里泡茶聊天,笑話故事自然成為人們休閑的佐料,“閑館”就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蘊藏著大量與人為善、和諧相處、尊老愛幼、家庭和睦、明禮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的故事,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廣大群眾、族群、社會的認同,使之有了很強的生命力。
可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人世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間故事風光不再,原因有三:
(1)農田承包責任到戶,農村大量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農田已經不是密集型勞動的場所,農村“閑館”也已館寂人稀,故事失去了聽眾。
(2)電視、電腦、手機已經普及,看電視連續劇、上網、玩電子游戲蔚然成風,民間故事被冷落了,變得陌生。
(3)愛好、擅長講故事的老一輩人不斷地辭世,好聽的故事被帶進了墳墓,沒有了講民間故事的接班人。
上述幾個原因,使得民間故事悄悄地失傳,不禁令人扼腕嘆息。所以,搜集整理和保護傳承民間故事,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然而,對民間故事很陌生的人對搜集整理工作不理解,有的人認為那很土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說“沒有什么價值”。他們不懂,這些祖先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向遠離民間故事的人宣傳故事是陪伴祖先走過許多艱苦歲月的文化記憶,它有著許多現代文化不能取代的功能,有利于促進和諧文化建設,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民間故事的功能
梳理一下揭西縣民間流傳的民間故事,發現它歷史久遠,都是口傳心授的,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和保護價值。已經被收編進《鄉村故事》的民間小故事,就具有許多實用功能。
功能之一:教人行孝。如《三十埔夜(晚)跌個老阿公》、《這是天意》、《李天生讓官司》、《摔貓碗》、《剃眉毛的秘密》、《撿豬籠》等都可作孝道文化的例證。《撿豬籠》里,某村婦在一個大雨滂沱、雷鳴電閃的夜晚叫兒子把久病在床臭哄哄的家婆抬到河邊,兒子眼看婆婆被大浪卷走,嚇得直打哆嗦。當兒子撿起豬籠就要回家時,母親叫兒子把豬籠丟到河里去。兒子說:“豬籠扔掉了,等到你老得像婆婆那樣時,我拿什么東西抬你到河邊來?”母親一聽此言,想到報應后悔不及。故事短小生動,震人心魄,飽含人生哲理。
功能之二:啟人心智。在蔡高暖的《鄉村故事》里,有許多故事令人回味無窮。《轉水宮差落來的》里的阿呆看到轉水宮頌神的對聯很多人欣賞,就抄下來作為春聯貼在自家門上,人們笑他貼差(錯)了,阿呆不服氣說:“我的對聯沒差,有差,那是轉水宮差落來的。”《愚郎叫(哭)爺(父親)一般般》里的愚郎跟隨老婆來到岳父靈堂,老婆放聲哭道:“涯么爺,涯今就么爺了哇!”愚郎問老婆他要怎么哭,老婆說:“一般般。”愚郎就哭:“一般般,一般般……”除此之外,還有《老婆做飯照人樣》、《她的人死錯了》、《直頭直路轉》等故事,原來都是批判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的,讓人們在笑聲中得到教育。
功能之三:愉悅心情。這類故事有《石肚人陷到山羊》、《三十年的積蓄》、《脯目挾雞下下對》、《三人五目看真真》等笑談都帶有娛樂功能。《茶燒燒》說的是一個樸實的老農民挑谷子去交田租喝了地主一杯茶,地主問怎么樣,農民說茶燒燒。地主立馬不再租田給他耕了。回家的路上,教書先生教他應對的辦法。地主問農民為何轉回來,農民說:“你那杯茶,喝下去時茶燒燒,我越走越覺得嘴里又香又甘,現在連喉底都是甘的,我倒回來話你知。”地主眉開眼笑,連聲說:“好!好好!那幾斗田,你明年再耕吧!”故事寥寥數百字,反映出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苦中樂事。
在揭西縣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其功能當然不止這些,比如《面熟熟去米兩斗》、《表揚為正》、《詐死人的錢》等弘揚真善美、揭露假丑惡的功能就不一一列舉了。有了對民間故事諸多功能的認可,才會產生把先輩創造的文化精神保護好,交給下一代去傳承的責任感。
三、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傳承
民間故事的普查、發掘、整理、搶救是時不我待的重大任務,屬于“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之一。這項工作存在著集體行為和個人行為。集體行為行使的是公權力,花的是國家錢財,而個人行為則是自發的努力,為社會作奉獻。無論是集體行為還是個人行為,揭西縣都有所收獲,取得了許多經驗。
其一,揭西縣文化部門曾經發動全縣有關部門開展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編成一本《揭西縣民間故事集成》。蔡高暖獲得了廣東省“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其二,揭西縣文聯編輯出版了五本《揭西民間故事》。
其三,在縣文聯、文化館主辦的《北山文藝》和《揭嶺》雜志上不斷地刊登業余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
其四,有著文化自覺的原文化館長蔡高暖歷經三年的努力,深入民間搜集整理成《鄉村故事》一書,由深圳市鼎勝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健興實業有限公司贊助出版,發行四千冊。其做法是常常與長者們喝茶聊天,講掌故笑話,“拋磚引玉”,從人們的心中挖掘出故事素材;他得到《揭陽日報》社的支持,在“鄉村世界”專欄發表《鄉村故事》近70篇,許多群眾閱讀后,又為其“貢獻”出一大批新的素材;《鄉村故事》出版后作者把書分發給許多群眾和單位,如他一次就拿出三百冊贈送給“旅深揭西鄉親經濟促進會”,因此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回饋。在揭西這片充滿民間故事的土地上,經過如此多渠道深度挖掘,蔡高暖有了許多收獲,也取得了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傳承的經驗。他在新搜集整理的故事中精選了30多個擬再行出版《鄉村故事》,里面一百個短小精悍、幽默風趣、鄉土氣息濃郁,原本在人們口中傳說的故事經過文字記載下來流傳于世。對于這本體現揭西燦爛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精華的書,著名軍旅作家蔡常維說:“凡是對揭西文化感興趣的人,既可以把這本書看成一本生動有趣的故事袖珍本,也可以看成一本破解揭西文化的密碼詞典,更可以看成讀懂客家人灰色幽默、生存智慧的說明手冊。”
(作者: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文化館,郵編5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