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汪瑾的漆器作品風格自然、含蓄。某個夏日午后約在她的工作室相見,方知作品如人,溫柔謙沖。
漆器藝術之探究
這是一間陳設簡單的工作室,入口處有水池,兩座成列架上堆放著工具和漆器作品,地上零散放置著幾樣大件作品,一張倚墻擺放的桌子是她的工作臺。工作臺上擱著一件顯眼的朱紅色盤子,砂紙擺在一邊,還沒有打磨完。
汪瑾招呼我喝茶,一個清新別致的茶盤進入視線:墨綠的背景仿佛是遠山,藍色的曲線勾勒出水流動的姿態,水邊還有一棵金色的樹。一問,果然都是她自己漆的。
汪瑾是南通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傳統工藝美術——漆器藝術的研究,包括古漆器的修復、傳統漆器工藝技法的研究。
漆器作品《夏日荷塘》獲得2010年“從河姆渡走來—第三屆國際漆藝展”優秀獎;脫胎漆器作品《月亮碗》入選2010年中國美術館“日用即道—2010年國際漆藝展”;2011年,參加上海第四屆雙城漆藝邀請展;2012年2月,《漆香盒》等5件作品在《裝飾》雜志發表……汪瑾的作品收獲了業界諸多贊譽。
此次中國當代漆藝展在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汪瑾自然不會缺席。她帶來了作品《沙與石的禪語》參展,木胎盤子中盛放著細細的沙子,而豎立的太湖石竟是用紙和漆做成的。內斂樸素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賞。
有收藏者或愛好者帶著破損的漆器來找汪瑾,她也做修復的活兒。一張明清的凳子,因年代久遠磨損嚴重,汪瑾耐心地描金、上漆,僅僅花紋的輪廓線她就用金鉤了許多遍。“手里握著那些有年代感的東西,總是覺得很美。”
汪瑾說:“這幾年,我對漆藝的審美、理解與追求有了一些變化。以前我做的東西非常非常光亮,不能有一丁點灰塵。現在不一定講究這些了,那些帶有自然刷子的痕跡,或者有一點點斑駁,帶有舊味的東西看著也很舒服。這可能和我接觸古漆器的修復有關系。”
傳統漆藝之大美
現代漆藝中的平面漆畫和立體漆藝,汪瑾很少涉足。她專注于傳統漆藝,做盤子、碗之類的日用器皿,以欣賞品為主,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在五花八門的材料中,汪瑾只選擇生漆、金銀、螺鈿——三種傳統的漆藝材料。她說:“這些材料都很寶貴,有些在國內買不到,比如日本的金粉分0號到15號,肉眼根本區分不出它們的細微差別,但運用到作品上效果更豐富。”
工具也是汪瑾的寶貝,她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收好:刨子、鋸子、矬子、鑿子、錘子、刷子……每一類工具又細分為若干形狀,有各自的用途,也有各自的故事。那把破舊的刷子,是陪伴她10年之久的老伙伴;那套精致的日本矬子,是讀書時老師送的禮物……“看著工具就覺得特別激動,有了它們我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有如此多的工具,自然有更多的技法。完成一件漆藝作品,需要運用打磨、推光、描金、刻填、鑲嵌、堆塑、雕漆等多種技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厚度、作品呈現不同的質感。做到哪一步驟用哪種材料,如何將螺鈿貼得平整,打磨時要用多大的力,汪瑾不能容忍絲毫偏差。
蒔繪是日本漆藝工匠在中國描金漆工藝基礎上發展出的工藝技術,做工十分細膩:以金、銀屑加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處理,金銀色澤顯現,有時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汪瑾著迷于這一工藝,也鐘愛這一類的作品。
一件漆藝作品往往要花費一兩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在汪瑾,一件作品的問世也許需要更久。“生漆做的東西,時間越久光澤越自然越舒服,有時候剛完成的作品乍看上去不喜歡,過一兩年拿出來就喜歡了,因為色澤上變得柔和、含蓄,特別如紅色、黃色等飽和度沒那么好的顏色,時間久了,亮度、艷度也顯出來了。”
技藝磨練之艱辛
“漆藝這活兒耗時間、耗精力,也耗錢,但我就是喜歡,也許是我這人比較軸吧。”樸素直白的語言透露出汪瑾對漆藝的滿腔熱愛與執著。
汪瑾的胳膊、脖子上隱約有紅斑,那是對漆過敏導致,“現在已經好很多了,接觸漆久了有了免疫力。剛到日本學漆的時候,我對漆過敏得厲害,整張臉都是腫的,皮膚上長出白色水泡,奇癢,涂藥膏也不管用。當時很傷心,大老遠跑來學漆,卻和漆沒有緣分。”
沮喪過后,汪瑾咬咬牙繼續堅持。
在密不透風的大學修圖室里,汪瑾全副武裝地學漆,她戴上口罩、防毒面具和防風眼鏡,額頭上罩著毛巾,她把衣領豎起,又系上圍脖保護脖子,在手臂上裹上保鮮膜,穿上長袖。她用自嘲的口吻描述著當時自己的樣子,學漆過程的艱辛如今回憶起來也是充滿樂趣。
2007年,汪瑾從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美術研究生院畢業。在校期間,她的漆藝作品《蒔繪烏龜漆盤》入選日本第41屆亞細亞現代美術展,脫胎漆器《花器》獲日本第42屆亞細亞現代美術展努力獎。
汪瑾的勤奮不只是在學生階段,如今的她依舊保持著這一品質。多數時候都可以在工作室找到她。今年暑假,每周上午她花三個小時創作,逢周二、周四、周六下午兒子去學棋,她又一頭鉆進工作室,有時候晚上也抽空過來。即使是在接近40度的高溫天氣里,她也是靜靜地在這里創作,不用風扇,也沒有空調。
“做工藝辛苦,但更有成就感。每天能夠心平氣和地在這里做一些東西,耗些體力與精力,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好。”汪瑾淡淡地說。
因為實用性等方面的原因,學習傳統漆藝的人并不多,汪瑾樂于教那些真正有心學漆的人。她認為,很多時候沒有創作出好的作品,不是創作者沒有能力,而是他們缺乏耐心。她相信如果能夠沉住氣做東西,那效果不會太差。
明年,汪瑾計劃籌辦一場個人漆器作品展,她覺得時間緊迫,督促自己“要更努力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