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2012年年底,俄軍戰略火
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宣布:俄
將研制使用液體燃料、固定發
射井發射、發射質量達100噸
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2018
年~2020年裝備部隊,用于替
換“部隊長官”RS-20V型洲
際彈道導彈(北約命名“撒旦”)。
新“撒旦”將攜帶10個分導
式彈頭,性能超過“白楊-M”
型和“亞爾斯”等世界上同類
導彈。
卡拉卡耶夫稱,只有新“撒
旦”這種使用液體燃料的分導
式多彈頭重型洲際彈道導彈,
才能有效突破屆時可能存在的
任何導彈防御系統。在其基礎
上,還可研發使用非核戰斗部、
高精度制導、可實施全球打擊
的戰略性常規武器。
戰略火箭兵部隊肩負著核
威懾和核打擊使命,是俄羅斯
“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最重要
的組成部分。目前,俄羅斯三
分之二的核武器搭載工具和超
過一半的核彈頭由戰略火箭兵
掌控。
洲際彈道導彈、戰略轟炸
機、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組成
了俄羅斯“三位一體”的戰略
核力量。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
和陸基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隱
蔽性好,生存力強,
適合作為核反擊力
量;戰略轟炸機機動性好,突
防能力強,但依賴陸上機場,
適合進行核突擊;“撒旦”這類
固定發射井發射、使用液體燃
料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生存力
差,但威力大,戰備水平高,
適合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長期以來,俄羅斯彈道導
彈核動力潛艇技術狀態不佳,
在航率不高。2001年~2008年
期間,美俄擁有的彈道導彈核
動力潛艇數量基本相同,但美
國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完成的
巡航次數是俄羅斯的13倍。
近年來,美軍全球態勢感
知和遠程快速精確打擊能力突
飛猛進。以隱身戰機、無人飛機、
高超音速飛行器、高精度巡航
導彈、空天戰機、網絡攻防為
代表的常規打擊力量,必將使
其生存概率進一步降低。
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
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發布
的俄羅斯《至2020年國家安全
戰略》和《軍事學說》表明,
在受到核威脅等極端情況下,
俄將發動以“解除核武裝”為
目的的“先發制人”核打擊,
摧毀敵人戰略核武器和戰略核
力量指揮體系。因此,研制新“撒
旦”,是俄羅斯保持“先發制人”
核打擊能力,實施有效核威懾
的必然選擇,也是蘇軍及俄軍
“進攻至上”傳統軍事指導思想
和俄羅斯民族性格的體現。
目前,美國在歐洲部署的
導彈防御系統已臨近俄羅斯邊
界。盡管美國宣稱是針對來自
伊朗方向的中程彈道導彈,但
該系統同樣可以攔截的陸基洲
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在
歐洲國家中只有俄羅斯才同時
擁有。
《至2020年國家安全戰略》
指出,俄將在軍事安全領域面
臨的“一些主要大國奉行旨在
獲得軍事領域壓倒性優勢的政
策,其中包括單方面建立全球
導彈防御系統”視為最大威脅。
目前,盡管導彈防御系統尚未
對俄構成實質上的威脅,但未
來它將有能力攔截俄洲際彈道
導彈,且已有在太空部署的趨
勢。
但俄軍專家認為,建設進
攻性系統的投入一般不到建設
防御性系統的5%。新“撒旦”
這種威力巨大的進攻性武器,
使對手耗資巨大取得的防御優
勢盡失,這也是俄羅斯“非對稱”
戰略的典型體現。俄試圖表明:
全球化、多梯次、太空部署的
導彈防御系統也不能保證絕對
安全,從而促使美國遵守核裁
軍條約,為新條約談判創造有
利態勢,并避免卷入新的軍備
競賽,以維持美俄間的軍事平
衡。
(沙礫摘自《中國青年報》2013年5
月24日,圖/I.VARTCHEN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