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杰
美軍制定“河堤作戰計劃”
1934年初,美國海軍學
院通過沙盤推演,擬定了一條
從關島攻奪臺灣或沖繩,從而
向華東推進的作戰軸線,但沒
有成型就被封存。太平洋戰爭
爆發后不久,美軍根據原沙盤
推演資料,先行研究臺
灣作戰問題。美軍參謀
本部在掌握了大量資料
基礎上,擬定了攻占臺
灣的“河堤作戰計劃”。
這項計劃得到了美軍太平洋艦
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的極力推
崇。尼米茲的幕僚對這一計劃
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于1943年年底完成。于是,
該計劃所涉及的攻擊線路,
被稱為“尼米茲攻勢軸線”。
美軍計劃出動的兵力包
括陸軍登陸部隊5個師及支
援單位共24萬人,海軍出
動近千艘各型艦艇和官兵
近10萬人,空軍出動各型
路基作戰飛機加上海軍艦載
機共2000架,預定登陸日為
1944年12月15日,作戰時間
為5個月。本次作戰估計美軍
傷亡人數在5.3萬人,日軍將
全軍覆滅,臺灣民眾將有百萬
以上的傷亡。
麥克阿瑟提出不同主張
對于已經成型的“河堤作
戰計劃”,西南太平洋盟軍總
司令麥克阿瑟卻表示反對,他
認為以菲律賓代替臺灣,可以
達到同樣的戰略目的。于是,
他擬定了一條越洋作戰線路:
由澳大利亞直取所羅門群島,
然后攻占新幾內亞,再奪取菲
律賓,最后占領沖繩島直逼日
本本土。這一線路被稱為“麥
克阿瑟攻勢軸線”。這一計劃
的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因
為麥克阿瑟認為,重新奪回菲
律賓,可以一雪開戰后美軍被
逐出菲律賓的恥辱。
1944年3月11日,陸軍
部和海軍部分別對參謀長聯席
會議提出攻勢構想,雙方互不
相讓,意見分歧很大。參謀長
聯席會議在無奈的情況下,只
得將兩個作戰計劃合并實施,
先攻占菲律賓,再登陸臺灣。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魁北克
會議上,調整了盟軍在太平洋
戰區后期的軍事行動:1944年
11月15日,登陸菲律賓棉蘭
老島;12月20日,登陸菲律
賓萊特島;1945年3月初以后
的行動計劃,實行三選一,或
者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或者登
陸中國廈門,或者登陸臺灣。
這樣,“麥克阿瑟攻勢軸線”
獲得了全面肯定。不過,登陸
臺灣依然排在作戰日程表上。
美軍放棄登陸臺灣
就在美軍調整作戰行動
的同時,從1944年7月開始,
美軍作戰情報室著手主持對臺
登陸前的心理作戰。他們準備
了空飄袋,里面裝有傳單和壽
司、香煙等物品,由第14航
空隊實施空投,以期得
到臺灣民眾對美軍登陸
的響應。可出乎意料,
美軍的偵察報告顯示,
撿到傳單等物品的臺灣
民眾,有不少上交給了日本警
察,美軍的心戰效果微不足道。
此時,奪占塞班島的戰役已經
結束,日軍4萬軍民戰至最后,
造成了美軍1.7萬人的傷亡,
讓美軍不寒而栗。
美軍開始意識到,與太
平洋其他島嶼相比,臺灣地
大山多,地形險峻,全島要
塞化,易守難攻,再加上日
軍糧彈充足,兵員無缺,自
給自足,是太平洋其他島嶼
無法比擬的。如果強攻,美
軍的傷亡數字也將大幅上升。
鑒于此,美軍對以后的作戰行
動再次進行調整:1945年1月
9日,登陸呂宋島;2月1日,
登陸硫磺島;6月1日,登陸
沖繩群島或臺灣;11月1日,
登陸日本本土;1946年7月結
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當
美國于1945年8月相繼在日
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之后,日本已經無力再戰了,
只能宣布無條件投降。而臺灣
也躲過了一場巨大的災難,順
利光復了。
(林堅摘自《環球時報》2009年
2月26日 圖/FANTA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