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半坡
宣傳單的冥想
2012年的夏天,年僅22
歲的郭星從學校畢業后,來到
成都找工作。她找到一份散發
廣告宣傳單的工作,在向路人
發傳單時,她發現別人為了盡
快完成任務,竟把多張傳單派
發給同一個路人,這樣宣傳效
果會大打折扣。
同一份廣告宣傳單怎樣才
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以實現宣
傳效果最大化呢?苦思冥想
時,她看到了快遞公司的工作
人員手持快遞單尋找門牌號碼
和送貨上門的情景,便靈光一
閃:能不能把廣告印刷在快遞
公司的快遞單或送貨單上呢?
當天晚上,郭星便和同在
成都的中學同學胡雪梅說了自
己的想法,胡雪梅聽她這么一
說,也覺得把廣告印刷在快遞
單上的創意不錯。
第二天,她們各自找來了
一名女同學,四個人一拍即合。
很快,一支由十多人組成的“快
遞單廣告”創業團隊組建而成,
并以郭星、胡雪梅為聯合創始
人和領頭人,很快分成兩個小
組。一組負責聯系物流和快遞
公司,如果能出讓公司快遞單
上的廣告位,她們將免費提供
物流送貨和快遞收件等各類單
據;另一組人員則去尋找愿意
在快遞單上做廣告的客戶,從
而形成一條新的廣告產業鏈和
廣告營銷模式。
收獲第一筆創業資金
半個多月過去,雖然有幾
家快遞公司聲稱愿意合作,卻
沒有找到一個愿意在快遞單子
上投放廣告的商家。而
且,所有快遞公司也
不會提供一分錢的資
金。
為了爭取一家
在網上售賣零食的公
司,郭星每天打兩個電話給這
家公司的前臺,找領導商談投
放廣告的事宜,但都被對方以
各種理由搪塞回來。情急之下,
團隊中的某個成員想到了一個
好辦法:把“快遞單廣告”的
宣傳資料放進快遞信封內,郭
星再把自己喬裝打扮成快遞公
司的員工,直奔這家售賣零食
的公司而去,懇請前臺的工作
人員一定把快件轉交給相關部
門的領導。
七天的漫長等待后,那家
售賣零食的公司的推廣部經理
主動與郭星取得了聯系。2012
年7月初,該公司的推廣部經
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先支付
8000元,買下了快遞單上的兩
個廣告位。靠著這筆收入,郭
星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快遞單廣
告公司。
一個月后,最初投放廣告
的售賣零食的公司,因廣告
受眾精準,每天的銷售量以
30~40個訂單的速度遞增,
產生了顯著的市場效應。從此,
郭星的公司不僅慢慢贏得了商
家客戶的青睞,也吸引了風險
投資機構和個體投資人的關
注。
創造驚人的傳奇和神話
截至2012年8月中旬,郭
星和她的公司歷經一個多月的
激情拓展,以一個廣告位收費
0.4元和1萬份起印為投放廣
告的業務標準,與50多個商
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公
司的業務和收益與日俱增,一
個月的累計收入達到了94.4萬
元。
現如今,在成都市成華區
一套居民房內,郭星和她的伙
伴們,有的在接待物流及快遞
企業的上門拜訪,有的在電腦
上尋找著有廣告需求的客戶,
忙得不可開交。
談到公司的未來,郭星表
示:“目前,以投資人的千萬
元作為起步資金,我們將首先
帶出一個千萬級的創業主題,
然后把這個創業主題打造成一
個千萬級的企業。現如今,我
們公司發起的‘中國快遞聯盟
已經逐步在全國各地展開創
建,我們的快遞單廣告公司將
會在未來五年內拓展出更加廣
闊的事業空間。”
(陳金峰摘自《金融經濟》,圖/
張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