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進行社會實踐也要遵守法律法規
家住北京什剎海的田先生想讓9歲的女兒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于是批進小臺燈、多色燈在前海擺地攤,讓女兒銷售。后來城管來了,雙方發生了沖突。“父親陪9歲女兒練攤被群毆”的事件很快就成為輿論焦點,引發了較大的爭議。(7月28日 《北京晨報》)
【點評】此處姑且不去討論城市發展、街道管理等問題,城管暴力執法當然不對,但透過這個事件,我們應該明白:學校、家長在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也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是在培養孩子遵紀守法的意識;社會實踐活動應該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否則就有可能會讓孩子承擔額外的風險,而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未經協商同意的“轉捐”違背道德常理
山東聊城15歲少年閆某去世后,捐出自己的器官救了5人。學校為其貧困的家庭募捐了31萬元,但在給了家屬6萬元后,學校卻擅自將剩下的25萬元轉捐給了當地的慈善總會,而涉事慈善總會收下后拒“退款”。“不合情理”的“轉捐”,傷透了家屬的心。(7月15日《人民日報》)
【點評】該新聞中涉及的原始捐款指向性十分明確,即捐給閆某家人。社會是出于對其家庭困難的同情以及對其捐獻器官行為的贊揚而捐了錢,在此前提下,閆某家人收受這筆捐款合情合理。如果未與閆某家人協商,私自將善款轉捐他處,明顯違背道德常理。盡管說“轉捐”也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但這顯然像是在利用閆家人死去的兒子在募捐,是對死者及其家屬的不尊重。
僅僅批評“衡水中學”還不夠
在河北,衡水中學沒有“對手”。2013年,衡水中學包攬了河北省文理“狀元”以及文科前10名,6人進入省理科前10名,本科一批上線率達86.9%。但是因為衡水中學集中力量辦“超級中學”的模式有違教育公平,近年來屢屢遭受批評,輿論稱其為“豎起一個桿,倒掉一大片”,其成功是“以破壞一地的教育生態、損害學生整體教育利益為代價的”。(7月18日《人民日報》)
【點評】在高考指揮棒下,衡水中學無疑是替應試教育背了罵名。衡水中學把這么多學生送進了名校,成就了這么多學生的夢想,其本身有何過錯?我們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整體問題,而非局部過錯。大環境下的考試招生方式如此單一,社會勢必會以升學人數、考入名校人數評價一所中學的辦學質量,進而衡量一個地方的教育政績。因此,要杜絕衡水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出現,就必須不斷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實現考評機制多元化。
不必把“毛筆字錄取通知書”捧得這么高
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電腦“寫字”的時代,絕大多數高校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是用電腦打印出來的,而陜西師范大學卻回歸傳統,由學校的老教授用毛筆一筆一畫地給學生填寫錄取通知書。這飽蘸濃墨、別出心裁的錄取通知書成為了網友近日熱議的話題。(7月16日 《華商報》)
【點評】不少評論把“毛筆字錄取通知書”上升到“回歸傳統文化”“彰顯大學精神”的高度,未免有些過了。用毛筆字抄寫錄取通知書,與某些高校打出的“美女牌”“淘寶體”等其實如出一轍,只能算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創意,給原本冰冷的“電腦打印體”注入了一些溫暖的人文情意。這樣的做法當然值得鼓勵,但就事論事,若要“回歸傳統文化”,“彰顯大學精神”,還得找準更好的方式。
篡改學生志愿源于“生源搶奪戰”
近日,河南省淮陽縣的幾名學生家長向央廣新聞熱線反映,他們孩子的中考志愿都被篡改了,被改為填報淮陽的某所高中,考生因此無法被理想的學校錄取。記者通過多位家長了解到,部分學生志愿是老師擅自改的,部分志愿是老師強迫學生改的。(7月26日 中國廣播網)
【點評】學校私自篡改學生中考志愿的目的以及所獲得的好處這里不去多說,在譴責這些學校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思其背后的問題。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做法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加上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加劇了各地高中的“優質生源搶奪戰”。因此,大力推行多元評價機制,努力均衡高中教育,才是杜絕此類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