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丕南
編者按:隨著2013年高考的落幕,對高考試題的點評和解析成為下一屆高考師生關注的焦點。為此,本刊請到了多位中學一線教師及學科教研員對本年度的廣西高考試卷進行了深入地解析。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老師們對高考試卷的難易評判和重點分析吧。
今年我區與往年一樣沿用了全國Ⅰ卷(大綱卷),但語文學科全區平均分比往年低了近9分。筆者認為,今年高考語文試卷同往年相比,在考試內容范圍、試卷結構、題型設置方面較為穩定,題目難度適中,注重考查考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運用能力。仔細分析試卷我們會發現,題目在保持穩定中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題目設計更趨向生活化。部分考點與往年略有不同,即使考查內容與往年相同,在題目的設計上也顯得比較簡單。或許正是這些“簡單”的變化,讓不少考生訓練嫻熟的答題技巧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語文基礎知識占主導,題目設計凸顯生活化、人文性
與往年相比,第一大題的4道小題在內容、形式、答題要求、題序等方面較為穩定,變化在于題目凸顯生活化、人文性。比如:第1題考查字音,相較于往年出現的“抵牾”“檜柏”“饕餮”“巨擘”“補苴罅漏”“吐蕃”等偏澀的詞語,今年選用的詞語更為常見。又如,第2題考查的成語“歷歷在目”“處心積慮”“求全責備”“出神入化”都是日常讀物中常見的或人們平時交往中常用的,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注重積累而不求偏求怪起著很好的導向功能。再如,第3題考查學生辨析句子語病的能力,與現實生活結合最為嚴緊的選項A、D分別涉及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中的爆炸事件和西班牙、希臘兩國深陷債務危機困境,很顯然,命題人除了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注重考生對時事的關心。
二、文言文閱讀題難度降低,文言虛詞重新入題
在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題選取的材料仍然是人物傳記,題目類型不變,考查內容仍是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文段信息的篩選、文章內容的把握和文言句子的翻譯,試題難度有所降低,考查的側重點有所變化,增加了對文言虛詞的考查。
首先,文言文閱讀難度降低體現在翻譯題上。比如,要求考生翻譯的兩個句子“六月庚子,循晨造面津,命三軍入城乃食”“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與現代漢語的說法相差不大,這兩個文言文句子沒有包含晦澀難懂的文言語法。而去年的文言句“愿選將設備”與前年的文言句“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浩招輯流亡”,句中或有古今異義詞,或為詞類活用現象,或是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特殊句式,翻譯起來有一定難度。顯然,今年的翻譯題考查的只是對重點實詞意義的理解和句意的把握,不再以繁瑣、難懂的文言語法來為難考生。
其次,文言虛詞重新被列為考查內容是今年文言文閱讀題最大的變化。在第8題“對加點詞的理解”中出現了虛詞“遂”,在要求翻譯的兩個句子中出現了“乃”“乃至”兩個虛詞,在評分依據中明確把對虛詞的準確翻譯列為得分點。一般情況下,文言文虛詞不會影響到句子的基本含義,但它會影響句子表達的準確、生動、連貫。
三、現代文閱讀側重考查考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情感體驗
在試卷中,現代文閱讀題的變化也很明顯。首先,4道題中有3道題在答題時明確提出了“請簡要分析”的要求,命題意圖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考查考生的創新思維。其次,側重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情感體驗,拋棄了“作用題”??梢哉f,這是現代文閱讀題最根本的變化。從題目來看,第16、17題直接提問“鼓聲喚起了我哪些感悟”“我表現出哪些感情變化”。另外,第14題“解釋兩句話的含意”和第15題回答修辭手法,都涉及文章的思想情感,而關于謀篇布局、選材、詳略述寫等類型的“作用題”則沒有出現。反觀往年的試題,“作用題”是必不可少的,如2011年第14題“‘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針引線的工作一句單獨成段,聯系全文,談談作者這樣寫的用意”;2012年第17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文章一般都包含三個方面的因素:寫作內容、寫作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靈魂,寫作內容與寫作技巧是為作者的情感服務的。因此,閱讀文章時抓住文章的靈魂,對寫作內容與寫作技巧的理解也就容易了。由此看來,今年的題目設計顯得更為科學。
四、作文材料形式穩定,立意更需思考
今年的作文材料源于生活,貼近生活,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社會現實的作用。作文材料不再以寓言故事或漫話的形式出現,而是直接截取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某個事件,讓考生進行思考和分析。與往年不同的是,作文的立意需要向縱深思考,不能僅從材料中某個人物的角度出發,需要整合材料中多個人物及其人物關聯來確定。如果只從尚先生的角度考慮,“救災”“善良”“慈愛”“大義”等是作文的立意點;如果僅從年輕人的角度考慮,“感動”“改錯”“拾金不昧”等是作文的立意點。這樣的作文立意都不太切合材料的寓意。尚先生與年輕人因“愛”而聯結在一起,尚先生是愛的發散者,年輕人是愛的接收者,因此,最佳的立意應該是“愛心可以傳遞”“善良最具感染力”等。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再次體現了語文的外延即社會生活的大語文觀。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