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等
在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的瑤山深處,總能看到這樣一個身影:她肩上背著背簍,背簍里裝滿了學生的作業本、圖書,手上還拎著為學生買的菜。
她獨守大山深處,在簡陋的講臺上默默耕耘了30多年,從古尋到石洋,從國鎮到六雷,從能段到新安,從新村再到六干,每到一個教學點,她都撐起了那里的教育教學工作,為瑤山里的孩子付出了艱辛的汗水。
她就是被瑤胞們親切地稱為“瑤鄉里的背簍老師”的蘭富琴。
瑤山深處的堅守
1980年,蘭富琴從金秀高中畢業后便回家務農。兩年后,時任忠良鄉六雷小學(教學點)校長的肖秀富來到她家,動員她到學校當代課教師。對于當時勸蘭富琴從教的初衷,肖秀富回憶說:“當時有個高中文憑已經很了不起了。蘭富琴拿著這個文憑卻在家務農,實在有點浪費。”
蘭富琴告訴記者:“當時肖校長開出的條件很誘人,說要是我去當老師,就可以洗腳上田了。況且自己從小就想當老師,這正中我下懷呀。于是我二話不說,第二天就跟著肖校長到了六雷教學點。”
當時六雷教學點的情景讓蘭富琴傻了眼:一間土坯房,一間教室,沒有廚房,沒有廁所,沒有操場,教室里小矮凳都不多一張,墻上到處是老鼠洞,門窗爛得不得了,教室后墻上的芒草、樹木遮蓋了大半屋頂……她說:“我想過在瑤寨里當老師會很艱苦,可沒想到條件會那么差。”
初生牛犢不怕虎,蘭富琴當時想“既來之,則安之”。于是她先做了個徹底的大掃除,用泥巴封好墻上的老鼠洞,上屋頂檢漏,砍掉蓋過后墻上的芒草、藤蔓、樹木,清理水溝……搞好環境后,她開始專心教學。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她剛開始的時候很不適應,但她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教學上有困難她就向校長求教,她還努力學習瑤話,用瑤話和普通話進行雙語教學。在她的努力下,當年期末統考,六雷教學點一舉奪得全鄉同類學校第二名的好成績,第二個學期又奪得全鄉同類學校統考第一名。當地群眾對蘭富琴的教學很滿意,平時主動幫她維修學校,還時不時給她送些新鮮瓜果。
第二年,在蘭富琴的宣傳發動下,群眾積極響應,捐錢捐工捐料,只用了兩個星期就為六雷教學點建起了一個簡易的廁所、一間廚房,并把教室、走廊、操場都進行了硬化。蘭富琴說:“也許是因為我做出成績了吧,瑤胞們都很幫助我。正是瑤胞的這份情意和孩子們期許的目光,牽掛著我,感動著我,挽留了我。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之后的時間,蘭富琴便在忠良鄉中心校下轄的幾個教學點調動。再后來,她有了自己的家。她的愛人也是一名教師,在愛人的眼里,她是個工作狂。她愛人告訴記者:“蘭富琴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學校,就算回家也帶著一大堆的作業回來改,連陪我和孩子的時間都很少。”
不能回家的原因有很多,表面上是因為她的工作地點離家太遠,來回要換好幾趟車,但實際原因只有蘭富琴心里清楚:是瑤山里的孩子們讓她放心不下,“我離開他們一天就開始擔心了。”她說。此外,如果因為外出辦事或身體健康問題耽誤了學生的功課,她一定會用雙休日給學生補回來。
其實,蘭富琴又何嘗不想念家人呢?她說:“每次夜里醒來的時候,我想到的都是愛人和孩子,一想到他們我就忍不住流淚……”
多年前,當得知愛人準備給她遞交調動報告時,蘭富琴把報告收了起來,她說:“我注定是辜負你和兒子的,因為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蘭富琴幾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顧學生,自己的孩子卻是由愛人帶大。由于平時很少回家,兒子小的時候見到她時都感到很陌生,不肯開口叫“媽媽”。“不過,兒子現在長大了,懂事了,能理解我了,平時有時間還經常打電話給我呢。”說到這里,蘭富琴眼眶不由得紅了。她的愛人對她也是由最初的抱怨到后來的理解和支持:學校的教室漏雨了,只要她一個電話,她愛人就會趕來幫維修;電鈴壞了,愛人拿起工具就搗鼓起來;教室門脫漆了,愛人又充當起油漆工……
周末不上課的時候,蘭富琴常常一個人守在學校,但她沒有閑著,而是在學校的一塊閑置地里種上豆角、黃瓜、茄子等,她說:“這些新鮮的蔬菜就成了我和學生們的美味佳肴了。”
家長口中的“活雷鋒”
2008年,蘭富琴在忠良鄉石洋小學(教學點)任教。一天早上,一年級的黃金銘突然哭著來到蘭富琴的辦公室。蘭富琴見狀,立即關切地詢問情況。金銘說:“老師,我媽生病了,明天我不能來上學了。”蘭富琴給金銘擦干了淚水,說:“走,帶老師到你家看看。”
蘭富琴跟著金銘來到他家,看到躺在床上的金銘媽媽病情嚴重,而金銘的爸爸又遠在廣東打工,家里還有一個5歲的妹妹需要照顧。蘭富琴于是作出一個決定:幫助金銘料理家事,不讓他落下一節課。之后,每天天還沒亮,蘭富琴就來到金銘家,煮豬食喂豬,然后做早飯,給金銘的媽媽熬藥……一切料理妥當后,才和金銘一起去學校。到了中午,蘭富琴和金銘一起回家,幫做午飯、洗衣服,然后才回到學校的宿舍做自己的午飯。下午一放學,蘭富琴又一頭扎進金銘家……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個多月,直到金銘媽媽痊愈。金銘媽媽感激地說:“蘭老師是個好人呀,那些天要不是有她的幫忙,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這件事在瑤山里傳開了,瑤胞們稱贊蘭富琴是個“活雷鋒”。
記者問蘭富琴:“您每天還有大量的教學任務和學校管理工作,這樣忙著,不覺得累嗎?”蘭富琴笑著告訴記者:“誰說不累呢。可我覺得值,起碼金銘不會因此而落下功課。”在30多年的執教生涯中,蘭富琴到過多個教學點任教,每到一處,當地群眾都對她贊譽有加。
2012年3月,金秀連續下了幾天雨,河水漲了不少。一天放晚學,蘭富琴護送學生回家,走過一座簡陋的竹橋時,8歲的陸春蘋忽然腳下一滑,掉進了河里。當時,蘭富琴情急之下竟然忘了自己是只“旱鴨子”,緊跟著跳下了河,拽住春蘋使勁把她往岸上推。春蘋獲救了,蘭富琴卻被河水沖出了十幾米遠,幸好一根攔截在河中的斷木頭救了她。春蘋爸爸感激地告訴記者:“如果沒有蘭老師,我就失去這個寶貝女兒了!我到現在才知道蘭老師不會游泳,她當時是在用自己的命去救我女兒啊!”
每當村民用“活雷鋒”“活菩薩”這樣的稱號稱贊蘭富琴時,她總是謙虛地說一句:“哪有,哪有,這是我應該做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有時,蘭富琴的宿舍門口經常會掛有一兩袋青菜,這是春蘋爸爸送來的。春蘋爸爸說:“也不知道該怎么感謝蘭老師,請她吃飯她又不來,我想我就經常摘些自己種的新鮮蔬菜給她吧,她平時那么辛苦,多吃些新鮮蔬菜對身體好。”
學生眼中的“老師媽媽”
2009年,蘭富琴調到忠良鄉六卜小學任教。六卜小學是一所2009年新建起來的寄宿制小學,從學前班到四年級,共有60多名學生。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有11歲,最小的只有5歲。小孩子對新環境往往難以適應,尤其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環境,蘭富琴除了在白天照顧好學生的起居之外,晚上還陪著學前班的學生一起睡(學前班學生共有24人,住的是套間型宿舍,為方便照顧,她把女生安排在里間,男生安排在外間)。其中5歲的小冬梅頭一次離開父母,來到新的環境很不習慣。開始的幾個晚上,小冬梅半夜醒來的時候就會突然哭著要找媽媽,蘭富琴怎么哄都不行,只好把小冬梅抱到自己的房間里,給她講故事,一直哄到凌晨兩三點。
不管多晚才睡,蘭富琴每天總會四點多鐘就起床,把學生的衣服背到河邊去洗,然后回來給學生準備早餐。那時,六卜小學只有三名教師,其中兩名又準備退休了,所以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由蘭富琴承擔。幫學生打水洗頭洗澡、幫學生曬被子、背學生去看病……加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蘭富琴肩上的擔子非常重。她坦誠地告訴記者:“我有時在想,這么辛苦值得嗎?”可每當氣餒的時候,她的耳際就會響起中心校溫福華校長的鼓勵和自己最初的夢想,很快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幾十名學生住校,難免會發生頭疼腦熱的事情。蘭富琴曾經好幾次三更半夜背著學生到一公里外的診所看病。2009年4月的一天,凌晨一點多了,學前班的黃麗花突發高燒,蘭富琴來不及多想,背起黃麗花、打上手電筒就往一公里外的盧山村診所趕。診所的醫生廖詩貴感慨地說:“蘭老師真是膽大呀,三更半夜也敢背著學生走那么難走的山路來看病,真是服了她!”
2011年秋,蘭富琴被調到忠良鄉六干小學(教學點)任教。那里的學生都是走讀生,有些學生的家離學校很遠,碰到大雨天,路很難走,蘭富琴就讓學生在學校跟她一起吃住。學校里缺物品的時候,蘭富琴就背著背簍,翻越幾座山,到集市上為學生采購。平時,她還擔負起為學生洗澡、洗衣服等工作,對學生的照顧無微不至,學生們親熱地稱她為“老師媽媽”。
從教多年,蘭富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認可,獲得了自治區、縣、鄉各級各類的獎勵有21項。2009年,她榮獲“廣西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水平測試”一等獎,撰寫的論文也有12篇獲獎。
蘭富琴對記者說:“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要退休了,我會站好最后一班崗。接班人沒到,我不會離開瑤山,不會離開和我朝夕相伴的孩子們。”
(責編 陸 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