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格



一、縣域經濟的發展支撐了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2年全區縣域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達到10026.8億元,使縣域經濟在全區經濟的比重不斷提升,由2007年的56.6%提升到2012年62.7%,提高了6.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88.14%,第二產業增加值占65.46%,其中:工業增加值占64.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51.52%。在80個縣域中,生產總值超100億元的旗縣34個,超50億元的旗縣64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19.5億元,與2007年的163.8億元相比,增長了3.2倍,占全區33.46%,其中超1億元的旗縣有74個,超5億元的旗縣有29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842億元,占全區67.4%,與2007年的2470.5億元相比,增長了3.6倍;縣域三次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17.8:50.2:32.0調整到13.0:58.7:28.3。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力地保障了全區經濟近十年“黃金”增長期。
二、產業同質化使縣域經濟“同城化”競爭加劇
(一)資源性產業產能過剩的傾向日益突出
早在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傳統煤化工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30%,在進口產品的沖擊下,甲醇裝置開工率只有40%左右”。國內煤炭、鋼鐵、傳統化工、有色金屬、水泥等行業已經嚴重過剩。同樣,內蒙古的縣域產業同質化問題也已開始顯現。以工業為例,2012年,57個縣域共同擁有化工、冶金、有色金屬、鐵合金、電石等行業,占71.25%,40個縣域共同擁有電力、煤炭等能源產業,占50%。產業同質化使生產要素、原料資源、市場份額的配置產生不合理的狀況,加劇了經濟運行環境的緊張局面。
(二)縣域發展呈現“運動經濟”特征
2000年以來,縣域主導的各類開發園區大量涌現,成為縣域快速發展的主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61個開發園區規劃總面積為2715.35平方公里,規劃的產能分別為:煤炭14710萬噸、各類化工產品11510萬噸、電力裝機1408萬千瓦、各類冶金產品3417萬噸。自治區黨委提出“8337”發展思路之后,各縣域圍繞“著力壯大縣域經濟”這一抓手,開展了新一輪謀劃。從已見著報端的部分縣域主要領導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到,“加快工業化進程”是這一輪發展的主線,而“加快擴張資源性產業”更是重中之重,成為支撐縣域發展的主要抓手。初步統計:化工及有色金屬行業涉及縣域 26個,占65%,最終產能為化工 2616萬噸,有色金屬1527萬噸;能源行業涉及縣域 14個,占35.9%,最終產能分別為電力4778.5萬千瓦,其中:風電1983萬千瓦、光伏發電350兆瓦,煤炭30300萬噸;水泥行業涉及縣域5個,占12,8%,最終產能規模水泥熟料1000萬噸。園區是支撐發展的主要載體,上述縣域的19個園區中,有15個園區定位以電力、煤炭、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金屬等主導產業,占78.9%。在國家著手治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這些列入重點治理范疇內的產業如何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關注。
(三)資源稟賦的差異難以阻擋同質化的“熱情”
由于能源、礦產、化工、冶金、建材等資源性行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同時近些年市場需求旺盛,縣域資源性產業集聚發展,并且在未來時期仍然“熱度”不減。以烏蘭察布市為例:該市未來時期除集寧區以外的縣域工業發展主要圍繞電力、化工、冶金、建材、太陽能光伏、煤炭等領域,具體目標為:電力總裝機達到2816.5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1433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至350兆瓦;化工產品綜合產能850萬噸;冶金產品綜合產能1084萬噸;水泥1000萬噸以上;煤炭發運及加工18000萬噸。其中察右中旗工業園區的定位為:全力打造鐵精粉、有色金屬(金、銅)、石材加工、水泥建材、火電及煤炭開采、裝備制造和重化工“六大產業園區”。毋庸置疑,這些產業和產品大多或是國家產業政策限制、或是國內產能嚴重過剩、或是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壓縮的領域,同時該地區的資源稟賦及其他生產要素也不足以支撐產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則是永久和不可逆的。
(四)市場供求難以支撐縣域經濟的同質化發展
從市場供求趨勢看,目前我國供大于求的商品已占近2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74%,明顯短缺的商品幾乎不存在。即使是過去嚴重短缺的煤炭、電力現也已出現供過于求,鐵路貨運量低速增長,大多數工業產品產能過剩,許多行業開工率嚴重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 企業面臨的競爭將不斷加劇。從居民消費看,我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8%左右是在城區實現的,縣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32%。近年來,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由過去以解決衣食為主,逐步過渡到以解決住行為主。同時,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也日趨成熟,追求品牌、講究質量開始成為一種時尚,低檔劣質產品在大中城市正在失去市場。城鎮居民消費模式的這種變化,也將對縣域產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三、 解決產業同質化問題的路徑
在展望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前景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區縣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些挑戰來自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益惡化、要素日益匱乏、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等方面,但產業同質化現象對整個經濟發展格局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使得內蒙古的縣域經濟不易做大做強。
(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要制定立足本地資源,突出縣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對主導產業,特別是具有競爭力的傳統產業、異質性產業,要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加以扶持,要保護知識產權,使發明者、創造者、開發者得到應有的回報和收益。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應避免同質企業入駐投資。
(二)建立中介服務機構
要支持和鼓勵一批服務意識強、服務水平高、管理運作規范的商業化中介機構和公益性中介組織為企業服務,推動企業與中介機構的有機融合,發揮中介服務機構聯結政府和企業橋梁作用,引導企業選擇正確的投資和發展的方向,保護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要成立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機構,建立完善市場供求、生產能力、招商引資、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面的定期信息發布制度和行業預警制度,要搭建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平臺,強化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為企業規避產業同質化創造條件。
(四)實行行業規范
行業協會頒布實施“行業標準”,使業內企業按標準生產,自律行為,有利于避免無序惡性競爭。此外,通過“行業標準”的推廣使用,還可以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促使企業走聯合發展之路,促進行業產品質量全面提升,推動以質取勝和品牌帶動的戰略,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區域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
(五)加強可行性研究
特別是注重對異質性的產業和產品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原材料供應的研究、生產技術的研究、生產能力的研究、成本效益的研究、環境影響的研究、發展后勁的研究等等。培育和發展異質性產業,有利于規避惡性競爭與經濟風險,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逐步做大做強企業,培養和壯大產業集群,使縣域地區產業結構呈現合理的“條狀分布”。
(六)注重新產品開發
要樹立創新發展意識,成立研發機構,設立研發基金,培養創新人才,形成“一代產品在銷售,二代產品在生產,三代產品在研究”的生產格局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精”的品牌優勢,來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鞏固和發展產品的市場空間。重視產品技術創新,與國內外研發機構合作,不斷致力于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試驗。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