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 高宇翔 張麗娜


一、引言
烏梁素海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是世界范圍內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具有很高生態效益的多功能大型湖泊,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有著“塞外明珠”的美稱。當地主要產業為蘆葦、漁業和旅游業,蘆葦生產和漁業緊密配合,相輔相成,其最為突出的產業模式當屬漁業和旅游業。相比傳統漁業這個烏梁素海人賴以生存的經濟作業模式來說,生態旅游業是相對不成熟和力量薄弱的。旅游業經過多年的建設,才初步具備一定的接待能力。然而我們知道,烏梁素海有近200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在此處繁衍生息,是北方地區少有的鳥類和魚類的集聚地,其美麗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備受各地游客喜愛,是西部地區獨具北國水鄉特色的旅游勝地。換言之,烏梁素海的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然而,烏梁素海面對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水體富營養化,黃苔滋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那么,當下烏梁素海作為一個生產要地,旅游中心,如何選擇其經濟發展模式,將不僅僅是關乎GDP的簡單經濟問題,還關系著烏梁素海的生態建設和文化傳承。本文采用數據統計分析,對96戶烏梁素海住戶的旅游業發展意愿進行了調查匯總,并結合調研訪談對結果進行解釋。實地調查和走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可以分析當地人民對烏梁素海旅游業發展的意愿及其最希望的經濟發展模式。本文試圖從調查結果中找出當地居民對繼續保持傳統旅游業、放棄漁業發展旅游業或漁業旅游業共同發展三者的抉擇,為今后政策執行和資金投入提供方向,以期其經濟生態得到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二、旅游業發展意愿及經濟發展模式調查結果
(一)調查住戶基本狀況
筆者在烏梁素海5位當地住戶的協助下,分散調查,調查范圍涉及烏梁素海壩頭、三分廠和賽湖洞嘎查等15個漁分場和嘎查。住戶生計來源方式涵蓋漁業、種植業、自辦企業和混合經營等。在調查過程中,為避免調查數據因為被調查者生產地是否靠近旅游區而產生誤差,在問卷發放時進行了有意的區分,以接近1:1的比例克服了誤差的產生。住戶全部為長期在當地生產生活的,訪談既了解戶主個體的意愿,對其家庭其他成員也進行了訪問和交流。
(二)研究假設
在問卷設計階段,筆者與5位烏梁素海住戶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在問題設計上充分考慮到當地住戶的家庭及個體特征,問題不僅涉及住戶生計來源及收入狀況,還對其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意愿和希望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提問。另一方面,基于近年來烏梁素海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問卷中涉及了關于產業模式選擇對當地環境影響的關注。同時,在已有基礎上發展當地經濟,住戶希望更多的是政府介入還是招商引資,問卷也進行了提問。
基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和住戶的當面訪談,本文對烏梁素海居民關于現代生態旅游業發展及希望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以下假設:1.態度: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業發展持支持態度;2.生產方式:當地居民并不希望放棄傳統漁業,但希望在旅游區有第二經濟來源;3.發展模式:當地居民認為最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傳統漁業和生態旅游業共同發展。
三、統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匯總,我們提取出部分能直觀反映意愿的問題,調研結果如下表:
本文將對以上問題分別進行分析。就生態旅游區建設的意愿上,我們可以從調查數據中得到論證,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反對旅游區建設的比例為0%,也就是說,幾乎沒有人對旅游區建設是排斥的,而在剩余的被調查者中,非常支持及支持生態旅游區建設的居民占到82.5%,這充分說明了當地居民對旅游區建設的態度大部分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一個問題,試圖了解現有旅游業對其生產生活有無顯著影響。調查結果顯示,64.9%的人認為基本沒有影響,那么這與他們積極地支持旅游區建設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與被調查者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烏梁素海現有生態旅游區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也沒有廣泛惠澤當地居民,他們在旅游區建設及經營中的參與度很低,因此,旅游業發展在生產生活上沒有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當地居民渴望參與到旅游區建設及經營上,希望從傳統單一的漁業外能找到生計的第二來源,而烏梁素海生態旅游當然是自然和經濟雙重考慮下的最優選擇。
建設旅游區,是否意味著要放棄漁業呢?我們知道,烏梁素海的淡水資源和鳥禽資源是旅游開發的重點。然而,傳統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烏梁素海的廣闊水域,如何舍棄或者權衡,是漁業及旅游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因此,我們在問卷中提出是否愿意放棄漁業來擴大旅游業,結果表明,有52.6%的居民不愿意放棄其主要生計來源的漁業,因為家庭大多數收入來自于此,他們希望參與旅游業建設和經營是收入的另一種來源,而不是舍棄漁業得到本身帶有風險性的收入。另外,在調查訪問過程中,我們也對剩余47.4%持愿意放棄漁業態度的居民進行了進一步交流,發現這部分居民之所以愿意放棄,是因為現有漁業在其生活來源中占比并不大,不直接影響住戶生計。由此本文認為,當地以漁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居民,在支持旅游區建設的同時,也不愿意放棄賴以生存的漁業,希望旅游業對其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由此我們不難猜測,我們對其希望的經濟發展模式——漁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的假設是正確的。另外,從他們對漁業和旅游業占比的態度上不難看出,43.9%的人選擇了漁業比例和旅游業一樣大。換言之,他們希望漁業和旅游業各占半壁江山,而不是舍一求一。
在所被調查的住戶中,有82.5%的居民表示其希望烏梁素海經濟的發展模式為漁業與旅游業混合發展,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們之前的假設是合理的。結合烏梁素海實際情況分析,因為傳統漁業雖然說發展潛力并不大,魚類種群處下降趨勢,但確實是當地住戶生計來源的根本,漁民向周圍輸送大量活魚,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黑魚生產基地,黑魚遠銷南京、西安、蘭州、濟南等地。然而,單一的漁業是脆弱的,近年來,來自烏拉特前旗諸如造紙廠等工廠的污水排入,而且烏梁素海承載著后套灌區的農田退水,該退水富含高營養鹽,引起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極大惡化,進而導致魚類產量下降,漁業資源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在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維持單一傳統漁業是不科學和違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另一方面,從生態旅游建設的角度來看,烏梁素海擁有著生態旅游區建設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具體而言,水生資源、漁業資源、鳥類資源和民俗文化為旅游區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及精神文化基礎。考慮到市場角度,關注旅游者微觀主體的需求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躲避大城市喧囂,尋求回歸自然的感受,那么生態旅游就高度符合現代旅游者的需求,使其能在工作之外找到大自然的痕跡,所以烏梁素海獨特的生態及人文景觀就有開發的巨大價值。另外,烏梁素海的區位優勢得益于其公路成網,有高速公路、國道,還有黃河水道,交通運輸極為便利,為客源的不斷擴展提供了可能,也為進一步的壯大服務范圍提供了基礎。就政府政策而言,近年來,國家將其列為重要的濕地保護和鳥禽自然保護區,而且當地政府一方面加大治污力度,另一方面烏拉特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抓緊開展工程建設是其旅游業發展的堅實后盾。
四、問卷及調查中衍生出的信息
我們在主要了解當地住戶對于旅游業發展的意愿之外,也設計了一些相關問題,以期能衍生出一些調查主旨以外的信息。從調查數據結果的反應,我們選取兩個突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首先,在問卷中,我們提出如果您在新的旅游區有經營的話,您希望的經營內容是什么。結果顯示,有半數以上的人選擇了餐飲住宿類經營,我們基于此對被調查者進行了互聯網及電話回訪,在交流中發現,當地住戶認為在不斷擴大旅游區建設當中,客源將不再局限于短程旅客,隨著旅游區的發展,將有更多中程、遠程甚至是國外的游客前來,那么提供土特產或者豐富美食的餐飲行業和為旅客提供安全停留的住宿行業必然是經營的上選。另外,還有33.3%的居民愿意參與到旅游設施經營當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旅游區游玩的根本。現代時尚的旅游設施必將是生態旅游中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也為烏梁素海旅游區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品味創造條件。其次,在問到有關旅游區建設資金來源問題上,數據顯示,有66.7%的住戶希望政府介入并提供資金支持,也就是說,政府的高度關注和資金投入是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可靠保證,畢竟小范圍漁民的力量是有限的,招商引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更多地伴隨著政策的方向,因此,政府如果能提高關注和加大投資力度,那么烏梁素海旅游業的發展將會更加容易和順暢。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在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急劇下降的現在,傳統漁業和生態旅游業已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兩大基礎,舍棄任何一個都不利于環境優化和經濟發展。因此,當地居民的意愿和科學的發展理念殊途同歸:漁業和旅游業合理的混合發展。政府在加大旅游區的投資建設同時,應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區的建設當中,真正讓旅游區的建設惠及廣大當地民眾,造福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政府應注重保護當地生態旅游資源,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為地方創造最大的財政收入。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