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一、引言
稅收作為經濟政策中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一個國家對本國經濟進行有效調控的重要手段。當下,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多年來發展過程中積聚的諸多問題開始顯露出來,同時,面臨著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這對我國經濟結構性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時間窗口。因此,把握機遇,積極地利用稅收杠桿對我國經濟進行合理調整,對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發展方式轉變的成功與否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結構性問題
1.消費需求不足
消費、投資、出口是構成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且,維持三者合適的比例,促使其相互協調,有利于經濟的健康與持續發展。近幾年來,消費在我國GDP中的占比(消費率)持續下降到40%多一點,與此同時,投資和出口在GDP中的占比卻不斷上升,成為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力,這造成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在發達國家中,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70%,而在美國更是高達近80%,即使是在同等行列的發展中國家,其貢獻率也達到50%-60%。在最近的金融經濟危機中,為了維持高速經濟增長,我國擴大了以政府主導的投資,即所謂的“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這樣的投資既對公眾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同時也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很多重復建設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在出口方面,由于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較大,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可見,促進國內居民消費,將經濟增長從依賴出口和政府主導的投資向依賴國內消費需求轉變,使經濟煥發出內生增長的活力成為我國經濟調整的著力點之一。
2.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升級
當前,我國三大產業中,以制造業為標志的第二產業占據了主體地位,其次是以服務業為標志的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與以第三產業為主體地位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的產業結構還相對低級,即便在制造業領域,我國也僅僅充當著國際打工仔的角色,從事著低附加值的加工或代加工生產,位于價值鏈的中低端,而發達國家在讓出該部分后處于價值鏈的中高端,這也表明我國的高科技技術發展落后,高科技企業數量少,技術水平低,研發的投入和能力不足。眼下,正趕上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之際,如不抓緊時間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當唯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之時,也可能是我國經濟失去光環之刻。
3.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的GDP差距近幾年來不斷擴大,同時,東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在持續擴大,東部地區先富起來,帶動西部地區迎頭趕上,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也富起來的意志沒有充分表現出來,對各地區所有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的實現構成越來越大的挑戰。這種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僅會嚴重阻礙我國整體經濟建康持續發展,而且會對社會穩定造成破壞,進而對經濟發展賴以存在的良好環境形成威脅。如何協調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并將這種協同轉變為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以及如何讓所有地區,所有人民都能夠公平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成為當前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經濟發展方式落后
從根本上看,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仍停留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循環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不成比例大量投入實現,因此,對資源的消耗強度也比較高。在此過程中,導致大量的廢棄物排放,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嚴重的污染,同時,我國經濟增長仍維持從資源到產品再到廢棄物的線性模式,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視不夠,也造成很大浪費。加上生產過程中缺少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此種種,最終導致的是我國經濟總體的效率低下,不僅勞動生產率低下,其它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產出率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構建高效節約型增長模式已成為另一緊要任務。
(三)環境問題
發達國家中,由于政府和民眾通過涉及環保方面的相關立法和公眾臨督,許多對環境會造成嚴重污染的行業企業或由于受到禁止,或對污染物的處理成本過高而無法在本國生存,多年來一直向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我國在招商引資政策的指引下,毫無選擇地對外資進行利用同樣為許多高污染企業進入我國打開了大門。再加上我國從中央到地方以GDP為唯一考核指標的官員升遷制度更是促使地方政府對包括本國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大開綠燈,對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睜一只睜閉一只眼,加上利益相絆,更有理由疏于管控,結果是前所未有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嚴重透支不僅將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為重要的是它已嚴重地危及到了我國民眾的生存環境和享有健康的權利。貫徹以民為本,科學的發展觀要求我們的經濟朝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
三、相關稅收政策建議
(一) 促進國內消費需求
為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可以對個人所得稅進行適當調整,如進一步提高所得稅起征點,對低收入群體免征個稅。提高累進稅制的稅率級距的同時,加強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征管力度和稅收稽查,嚴防其逃稅漏稅。此外,開征并完善社會保障稅,給予低收入階層生活保障,解決其后顧之憂,調整消費稅,對生活必需品減免消費稅以減輕普通民眾生活成本,增加對奢侈品的消費稅額,加征遺產稅和贈予稅,以抑制個人財富的過度積聚。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
對現代服務業進行營業稅改增值稅,對其進行減負,促進服務業投資與發展。對服務業設置營業稅經常使企業面臨營業稅和增值稅交叉征收的雙重應稅負擔,嚴重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2012年底,我國開啟了營改增的試點實驗,將營業稅并入增值稅,到目前為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物流業為例,在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的背景下,營改增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進了該行業的同時,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在對服務業整體減稅的同時還應配以結構性再減稅,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稅收在引導促進服務業方面的作用。為了提升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資,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從而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向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可以對高科技企業、自主創新企業以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扣除,加速折舊,遞延納稅,稅收抵免等。
(三)調節區域經濟平衡的稅收政策
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均衡發展在稅收政策上主要是實行向中西部傾斜的稅收優惠政策,區別對待。對中西部地區企業進行放水養魚,即在中西部地區實行低稅率,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為當地企業減輕負擔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盈利能力,發展壯大,吸引外來資本企業投資入駐,從而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稅收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協調方面也只有這些,而要實現該目標,需要其他多方面公共政策的協調配合。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稅收政策
稅收政策應當在解決日益突出的環境資源方面有所作為。首先,完善資源稅改革,使從價計征向從量計征轉變,同時,提高資源稅稅率。目前,我國資源稅還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從量計征,而且從價計征的稅負水平相當低,這造成了資源的粗放式開采和大量浪費,以及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實行從量計征及較高的稅率有助于緩解當前這種情況,以提高成本的方式倒逼礦企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營模式。其次,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課以高稅負的環境保護稅,對環境進行補償,使其對環境破壞繳付的罰稅成本高于對廢棄物徹底進行處理的成本,激勵行業中企業主動進行排污前處理。最后,對環境友好型、低碳型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財政補貼,鼓勵、促進各行業技術升級改造和新科技的創造研發,從而在提高經濟效率和發展質量的同時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