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建

一、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形態
由于農業資源的多樣性和社會需求的復雜化,臺灣休閑農業的形態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休閑農場、觀光農園、鄉村民宿和教育農園等。
(一)休閑農場
休閑農場主要是利用鄉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鄉土自然風光,附設小土屋、露營區、烤肉區、戲水區、體能鍛煉區等,為游客提供綜合性休閑場所和服務。不同類型的休閑農場,其設施要求也不盡相同。如生態休閑農場有昆蟲生態、溪流生態、漁業生態、觀鳥賞魚等。如位于新竹縣北埔鄉的“綠世界生態農場”,占地70公頃,是具有國際級的蝴蝶生態公園和鳥類生態公園。園內有天鵝湖、大探奇區、水生植物公園、鳥類生態公園、蝴蝶生態公園,還有金剛鸚鵡區、可愛動物區、亞馬遜雨林區、空中植物區、有毒植物區、美食天地、綠野廣場、景觀廁所、竹山茶園、熱帶風情屋以及客家古厝文物區等38個觀賞區。園區中仙人掌公園收藏約1 000多種仙人掌,其中許多已超過100年。鳥類生態公園有上百種鳥類在身邊飛翔覓食,仿佛置身叢林野地中。另外,園區內有寬廣的戶外空間,360度寬敞無障礙的視野景觀,讓人覺得住在鄉村是種無可比擬的幸福。
(二)觀光農園
觀光農園主要是利用農業特產的地區優勢,通過規劃建設使其具有觀光休閑功能的農業園區。觀光農園一般流行與城市近郊,主要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園、茶園等,供游人觀光、采摘,享受田園樂趣。既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求,又達到增收的目的。如位于新竹新埔鎮的“巨埔有機休閑農場”以經營有機蔬果為主,農場涵蓋整座山頭,山頭之間有花崗巖森林步道,全長4公里多,有3000多臺階。整座山頭保存有完整的原始林風貌,踩在花崗巖上不僅可以按摩腳底,沿途更可以觀賞成片的筆筒樹、野生毛柿及許多奇花異果。再如位于臺南縣玉井鄉、大內鄉交界處的走馬瀨農場,面積近1.2平方千米,南北長900米,東西寬1650米,可說是融合了草原、山林、河川之景觀于一體的樂園,由臺南縣農會于1988年開發經營。據統計,每年有數十萬游客愿意進入這個以農牧為主題的休閑農園,許多人更是一游再游。
(三)鄉村民宿
鄉村民宿以不破壞農村整體自然景觀為原則,有效并綜合利用自然環境、景觀、特色產業和文化,重點仿建農莊小土屋,發展民宿農莊,具有濃厚的鄉土風情,其設施雖然筒單卻具有鄉村特有的自然寧靜的氣氛,讓游客自然接觸和體驗優雅的環境、樸素的民風民情、自然寧靜的氣氛以及和藹可親的主人,使鄉村民宿成為游客的最愛。如臺東縣東河農場的休閑農莊把三合院式的莊舍設計為家庭式套房或團體房,并在林間增建小木屋,讓游客充分享受農村和平安寧的夜晚樂趣。
(四)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主要是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教育農園是兼顧農業生產與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園區中所種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都具有教育內涵。臺灣教育農園的規模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土地面積在47公頃以上,農場內修建了展廳、步道,開放了牛圈、擠奶室、奶制品加工車間等設施,供學生和游人免費參觀。如臺北的“福田園教育休閑農場”,占地約兩公頃,位于陽明山的菁山里,距中國文化大學僅五分鐘車程。由于山區地形氣候多變,生態豐富多樣性,山容隨著季節變換,讓人目不暇接。夏秋之際每至午后薄霧輕罩,令人如置幻境,一切壓力和煩惱隨之煙消云散。而濃密樹林更躲藏著繽紛多樣的昆蟲和爬型動物。像平時難得一見的臺灣最大型的無霸勾蜓,就是這里的常客。還有攀木蜥蜴、霜白的蜻蜓、美麗的豆娘,也是這里的“原住民”。此外,園區還規劃了蔬菜區、竹林區、香草區、十二生肖燒烤區、生態地、親水區、泥鰍池、體驗教室等。此外,在這里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產制作的全過程,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參觀,也是一次豐富知識、提高素質的受教育過程。
二、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臺灣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是農業結構調整、都市化發展、居民收入提高、閑暇時間增多、交通條件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利于對臺灣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多種開發和其他功能目標的實現,其基本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法規引導
1989年4月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會上明確確定了“休閑農業”名稱,并于2002年立法將休閑農業納入產業規劃。通過對休閑農業法律法規的完善制定,保證了休閑農業依法從事生產運作,避免無序開發。臺灣“農委會”為配套相應的政策,專門頒布了休閑農業的管理辦法,積極引導和推動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并從經費、技術、宣傳上給予大力的支持,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2002年初,臺灣農業部門修訂“農業發展條例”,把休閑農業列入產業規劃。規定農業主管部門應“依據各地區農業特色、景觀資源、生態、文化資產、規劃休閑農業區”,“并輔導休閑農場的設置”。農政部門成立休閑農業審查小組,劃定休閑農業區。從事休閑農場者須向農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農委會”進行審核。獲得評審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臺“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亦提供配套資金。臺灣農政當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休閑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如《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休閑農場經營計劃審查作業要點》、《休閑農場專案輔導實施作業規定》、《非都市土地申請作休閑農業設施所需用地變更編定審查作業要點》、《休閑農場建筑物設計規范》等。這些法規的制定,保證了臺灣各個休閑農場、農莊、農園,依照法律規定從事生產運作,避免了無序的盲目開發,同時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盈利的可能性,游客能夠享受法規賦予他們的好處。
(二)搞好園區規劃
臺灣休閑農場講究園區設計主題鮮明性,不重復設計,力求做到既符合經營者的需要,盡量多保留休閑農場所擁有的農特產品,又不破壞原有農場的特殊景觀、生態環境、文化傳統以及經營者風格等稀有資源。保留濃厚的地方、時節、個人、地理自然等特性,滿足游客知識性和休閑娛樂性的需求。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游憩地的發展跳出了以往的規模經濟的思維,向精致農業延伸轉型。整合農場、農園、民宿或所有景點,使其由點連成線,再擴大到面,最后以策略聯盟方式構成帶狀休閑農業園區,并適時開展以策略聯盟方式來推動休閑農業的各項工作。
(三)尊重農民意愿
尊重農民意愿,農戶自主經營是發展休閑農業的根本。臺灣在發展休閑農業,特別是在發展圍繞旅游景點的沿路觀景農業過程中,各級政府和部門只通過制定優惠的政策和安排一定的扶持資金來引導和支持,在農民同意的前提下來規劃發展,不強制性安排,更不對在規劃范圍內不愿種植的農戶采取拔除、鏟除強行種植等簡單手段干涉農民生產。發展休閑農業,把幫助農民增收作為工作出發點,與農民一道算清效益帳,關鍵是讓農民得利。
(四)加強職業輔導
臺灣“農委會”、農會還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相應的技術培訓和規劃。在臺灣大學、屏東技術學院等學院開設休閑農業課程,組織專家從事休閑農業教學研究;積極幫助農民轉型,改變生產品的種類,以高價值產品替代低價值產品,花卉、高值蔬果、香草、茶葉逐漸替代甘蔗、水稻和平價水果,促進農業走向精致化和集約化道路。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臺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游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閑游。經營休閑農業者成立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閑農業走向精致專業化。
目前,休閑農業在祖國大陸尚處于發展初期,是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各地已有數量不等的休閑農業企業在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后我們可借鑒臺灣在發展休閑農業方面的成功經驗,盡快制定出相關的法規和行業標準,以規范從業者的行為,使休閑農業健康快速發展。祖國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發展較發達的地區,居民的收入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待升級,每周雙休制度、法定節假日和公務員休假制度等的實施,都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了生機。可以預見,休閑農業將在祖國大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今后,當我們離開喧鬧而空氣不佳的都市,走進“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鄉村,置身“蜂蝶飛舞,花開花落”的果園,觀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農場時,心中將有無比的愜意和快感。
(作者單位:中共寧德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