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他,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總設計師;
他,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總設計師;
他,是鴉片戰爭海戰館的總設計師;
……
他,就是我國建筑事業的泰斗人物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被譽為“中國館之父”、“校園建筑設計掌門人”的何鏡堂。
2012年7月,我應邀到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作題為《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與傳播》的演講,期間,因我的著作《情系科學家》擬在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遂前往該出版社,見到了總編輯潘宜玲和《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的主編周莉華。她們建議我去采訪一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嶺南建筑界的旗幟性人物何鏡堂,并把有關采訪內容收錄進《情系科學家》一書,對此,我欣然答應。
在潘宜玲、周莉華二人的幫助和約請下,7月19日上午9時,我前往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拜訪何鏡堂教授。何鏡堂教授站在大門迎接我的到來。只見他雙目炯炯有神,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在他的會客廳,從人生成長到學習經歷,從出國時總喜愛拍攝世界各地建筑和世界文化遺產遺址,從中國城市發展到國外建筑的保護,從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不知不覺中,我們竟聊了3個多小時。走時,何鏡堂教授送了我3本他本人著作的圖書。
此刻,懷著崇敬之心,寫下這篇小文,以饗讀者。
人生之旅
何鏡堂,1938年4月出生于廣東省東莞市。小時候,何鏡堂最喜歡的事莫過于背上干糧和畫板跟著哥哥去野外寫生。家鄉那玲瓏的小橋、潺潺的溪流、郁郁蔥蔥的樹木構成一道道迤邐的嶺南風光,在繪畫中,他體會到無窮的樂趣。他渴望當工程師。聽說建筑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科學家,這令他非常向往,并于日后報考了華南工學院建筑系。用他自己的話說:“從那時起,我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愛這個專業,特別愛。”
緣于對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建筑專業的濃厚興趣,何鏡堂大學畢業時又報考了研究生,師從嶺南建筑大師夏昌世教授,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一批正式報考的研究生。他把對建筑專業的酷愛全部傾注在刻苦學習上,每天速寫本不離手,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抓住空閑認真練筆。一個小例子將他的好學與勤奮表現得淋漓盡致:1964年,他到北京為畢業論文搜集資料時,找到一份很切題的英文資料,便決定全文抄錄。可沒有桌子怎么辦?他就靠在床邊,花了整整3天把一本58頁的英文資料圖文并茂全部抄畫了下來。
1965年研究生畢業時,何鏡堂27歲,正是英俊青年,意氣風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經過多年的潛心深造,他早已準備好了一雙飛翔的翅膀,期待著振翅遠飏,在高天闊地里施展自己的才智。可“文革”不期而至,被分配到湖北省建筑設計院的他,轉眼開始了插隊落戶的生涯。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常常偷偷看一些建筑理論的書,并悄悄買來4分錢一張的白紙,深夜獨自在房間里練習畫設計圖。至今他仍感激那段艱難歲月,沒有厚積就沒有薄發。
1973年,何鏡堂調到北京輕工業部設計院工作。1976年“文革”結束后,國家提出了有關研究生歸隊的政策要求。不久,廣東率先實行改革開放,開始建設經濟特區。參觀過深圳之后,何鏡堂被改革開放最前沿生機勃勃、熱火朝天的建設氛圍深深感染,他感到,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1983年,征得夫人的同意后,他們舉家南遷,回到了廣州,回到了母校華南工學院。那一年,他已45歲。人們常說“三十而立”,何鏡堂說“我要五十而立”,他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何鏡堂剛剛回到母校,還沒安頓下來,院長陳開慶就告訴他,深圳科學館要舉行設計競賽,這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工程項目,但時間只剩下短短的3個星期,不知他能否參加。當時托運的行李還未到,全家住在潮濕悶熱、多蚊蟲的招待所,何鏡堂馬上與夫人商量參加設計競賽的事。夫人李綺霞是一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設計師,她毅然支持丈夫迎接回歸后的第一個挑戰。經過近20天的日夜奮戰,何鏡堂和夫人全力以赴,把十幾年來的熱情,以及當時吸收的國外先進理念全用到了設計之中。方案送到深圳,市政府當晚就決定采用。建筑事業的頭炮由此打響了。從此,他經由漫長逼仄的通道,進入豁亮的廳堂。
“我這個人,人生關鍵的每一步,都有計劃,有定位。”從這個項目開始,何鏡堂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任何一個重要設計,都要作專題設計,都要出精品,都要寫學術論文,并在中國最好的建筑雜志上發表。
不久,關于深圳科學館項目設計的論文在《建筑學報》上發表,這是何鏡堂的第一篇科學論文。從此一發不可收,他憑借著自己的堅韌、勤奮和卓識,走出了一條將設計、研究、建筑三者相結合的道路。
從1989年開始,何鏡堂被學校任命為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建筑師,1992年任院長,1994年被建設部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的榮譽稱號。1999年,何鏡堂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迎來了人生的第三次轉折。雖已年屆花甲,但何鏡堂的身影依然活躍在全國各大設計招標現場,仍然活躍在建筑施工現場。
“東方之冠”
世界博覽會,又稱“國際博覽會”及“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場館設計歷來是世博會的重頭戲,每一屆世博會的主辦國都希望通過建筑來展示自己當時文化與科技的最高成果,并希望這種永久性建筑能夠最終代表自己國家的形象。倫敦的水晶宮、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布魯塞爾的原子球館、西雅圖的太空針塔……一個又一個傳世建筑,為世博會主辦國贏得了無數榮耀與自豪。黃浦江畔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中國政府主辦的全球盛會。作為上海世博會“一軸兩館”的永久建筑之一,中國館無疑是上海世博會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國家名片”。
2007年4月25日,上海向全球華人設計師發出邀請,希望為中國館征集評選出一個能夠體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并且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方案。何鏡堂出席了那天的新聞發布會。其實,何鏡堂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遺憾: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許多重要場館,特別是像奧運會國家體育館這樣的大型建筑,都是由外國人設計的。所以,他不愿放棄在世博會上展示中國建筑師才華和智慧的機遇。這時的何鏡堂,年近七旬,本該靜下來享受晚年的天倫之樂,但他卻披掛上陣,角逐世博中國館設計。
最初,何鏡堂與他的團隊人員提交了3個初步方案:一是“東方之冠”,二是“江南園林”,三是“萬事如意”。有道是好事多磨,團隊日夜苦戰兩個月后,這3個設計方案被送到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參加初選,結果在參加角逐的344個方案中,這3個方案均名落孫山,連前20名都沒有入圍。萬幸的是,后來評委們對初選出的前20個方案都不滿意,干脆將所有的參賽方案重新復審了一遍。正是這次復審,讓“東方之冠”脫穎而出,入選8個入圍方案。
2007年9月,“東方之冠”的設計方案通過評審組嚴格評審,最終成為競賽方案第一名。何鏡堂中標并擔綱總設計師,主持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工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館必須是中國的!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究竟用什么才能既表現中國的歷史特色,同時又具有時代特征呢?——中國紅!何鏡堂抓住了3點:體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體現當今中國的氣質與氣度。他和團隊拿出的方案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大紅色斗拱。在黃浦江畔眺望世博會中國館,人們可以看到,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形成“東方之冠”的主體造型;而地區館則水平展開,形成華冠庇護之下層次豐富的立體公共活動空間,并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態映襯國家館。國家館整體以大氣的建筑造型整合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傳承經緯網格的傳統建造文化;地區館建筑外壁鐫刻疊篆文字,傳達中華人文歷史地理信息。整個中國館成功詮釋了中國文化的時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華的形象,成為凝煉中華文明的豐碑,引領了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方向,在全社會取得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對于國家館的外形,有人說酷似中國古代的斗拱,有人說像一頂官帽,何鏡堂本人則傾向于像一個糧倉,寓意“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杰出成就
何鏡堂長期奮斗在建筑設計領域,是嶺南建筑學派的旗幟性人物,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實踐及其理論工作,設計出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引領當前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過去,建筑界對嶺南建筑的研究工作較偏重于傳統的探索及嶺南園林的研究;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以及新的建筑類型、新的功能的出現和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新要求。何鏡堂在繼承嶺南建筑傳統的同時,著重研究嶺南新建筑的創作,通過一批項目的創作實踐,深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探索建筑與環境,造型與功能,現代建筑與傳統文化的協調、溝通和統一,形成“嶺南物色”、“綜合性”、“實踐性”等顯著特點。他的主要學術成果和杰出成就有:
第一,創造性地提出“兩觀三性”的建筑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兩觀”指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指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其中,地域性是建筑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決定建筑的內涵和品位,時代性體現建筑的精神和發展,彼此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兩觀三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該理論成功指導了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團隊在國內不同地區的建筑創作和規劃設計實踐,屢獲佳績,在建筑界得到廣泛認可。以該理論為基礎,何鏡堂發表了學術論文55篇,出版專著5部。
第二,何鏡堂作為卓有影響的建筑大師,在設計實踐領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設計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級標志建筑。由他先后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或復雜的工程有200多項,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80多項,其中獲國家級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4項;省部級以上獎項30多項。在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創作大獎評選中,何鏡堂主持的作品有13項獲獎,成為建國以來獲獎最多的建筑師。2001年,何鏡堂獲得了中國建筑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筑獎”。
第三,何鏡堂作為當代嶺南建筑學界的旗幟性人物,為廣東省主持設計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會影響的重要公共建筑,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大都會廣場及市長大廈、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等,為廣東省的建設和建筑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何鏡堂長期致力于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的研究,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超過100所校園規劃設計競賽中中標,包括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大學等著名院校。許多校園已建成并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設計獎。
為師之樂
何鏡堂重視自己“以身為范”的楷模作用,同時,他也不斷汲取新知識、新理念,給學生盡可能豐富和新穎的專業教育。
他認為,對建筑師的培養,也包括德和能兩方面。他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視之為最根本的基本功。他引導每個學生在從事創作的同時認真思考“我們是怎樣從事建筑創作的”?每個項目,從開始定位、中間取舍,到最后構思成形是怎樣一個思維過程?他讓學生和他一起投入到建筑設計創作中,在實踐中感受真諦。
1996年,華南理工大學設立了建筑設計專業的博士點,何鏡堂成為建筑設計理論專業的首批博士生導師。他開始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重點研究民用建筑創作,特別是嶺南地區新建筑創作,發揮產學研“三結合”的優勢,走建筑設計與培養學生相結合的道路。
在何鏡堂看來,集中培養人才與不斷地出成果,這兩個方面是不矛盾的。自從當上博士生導師后,何鏡堂就一邊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一邊搞建筑創作,把研究生的教學與出高質量的設計成果緊密結合起來,親力親為,不斷組織多個創作組,形成良好的創作環境。他還善于把發揮技術骨干技術全面、有較豐富設計實踐經驗的優勢與發揮年輕技術人員思路寬、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優勢密切結合,起到取長補短,既出成果又培養人才的作用。正是在這種不斷創新的創作氛圍中,創作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項目,并在設計競賽中屢屢獲獎,諸如東莞城樓文化中心、沈陽“九·一八”紀念館及近期獲獎的順德職業學院、佛山大學、東莞城市中心住宅區等。
“大學生有共性的一面,同時不同專業也有各自的特點。”每年新生入學,何鏡堂的第一句致詞便是:“要做設計,首先要學會做人。”他認為,現在是人才之爭、教育之爭的時代,社會要求大學培養的是開拓型、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而具體到建筑學,人才培養方式又在共性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專業特點。“建筑是文化的載體,要給人以熏陶,要求知識面廣,社會、經濟、文化、技術……方方面面都會影響設計師。面對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為設計師就要懂得建筑‘哲理,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怎么定位。”
在教學中,何鏡堂十分強調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視之為最可貴的專業素質。碩士研究生黃沛寧說:“何教授總是給我們很多機會去大膽創新,然后再一起討論。對于學生的創意,他總是十分呵護。他認為學生的每個創意都有理由,不能斷然否定,應啟發他們去探討是否合理。”
與學生討論時,何鏡堂有句口頭禪:“這是我的想法,并不局限你們,你們可以放開想。”他警惕著不讓自己成為攔截創新思維的堤壩。在他的團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推翻導師意見。正因為他成功營造了這種“頭腦風暴環境”,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才不斷被激發。
何鏡堂認為,建筑設計師是藝術家、工程師素質兼備的綜合性人才,要善于從各種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還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沒有一個建筑是100分的,即使是大師的作品,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文化底蘊、心境、看法不同。建筑和純科學不同,不是簡單的1+1=2,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大學校園的建筑設計時,由于南方和北方不同,水邊和山邊不同,何鏡堂要求學生拿到設計項目后不要先忙于設計,而是首先找準定位,每個題目要解題,找出有共性的東西。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何鏡堂確立了獨具一格的建筑觀——“兩觀三性”,即整體觀、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觀,及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在何鏡堂看來,建筑是以人為本的學問,學建筑要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何鏡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強調團隊作戰。每當面對新的項目,他都會安排兩個有經驗的教師和兩三個青年學生組成一組,第一次課,先分析建筑的共性,再分析個性,找答案;第二次課,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分別放開來講,讓大家充分交流、討論,最后發展成自己的思想成果;第三次課,再把修正過的方案不受任何束縛地拿出來討論,并根據大家講的情況歸納出2至3種組合;第四次課,按照組合的小組意見繼續深化方案,予以個別指導;到了第五次課,老師定下項目設計基調,進行下面的設計細化。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競爭、嚴謹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何鏡堂及其工作團隊也成為國內最團結、最成熟、最活躍的設計集體之一,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充滿活力的創作平臺和一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設計品牌。他們勇于挑戰,敢于創新,用實踐作品打破國外大師的壟斷,堅持走中華建筑科技繁榮之路。
何鏡堂在教書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領銜的“建筑設計初步”課程獲2007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2008年國家級教學團隊榮譽稱號;建筑學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等。培養了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碩士44名,其中9名獲得全國青年建筑師獎,有的已晉升教授、院長、總建筑師,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建筑設計和教育領域的主要骨干力量。他本人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模范教師”稱號,是優秀教師的杰出代表。
如今,何鏡堂仍勤奮工作在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以他活躍的學術思想和開拓創新精神,帶領研究團隊積極地投入到當代建筑理論創作和實踐中,為提升我國建筑設計行業的水平,弘揚中國建筑文化作出新貢獻。
從技術員——建筑師——高能建筑師——教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跨越,一步一次攀登。由何鏡堂主持設計的一幢幢造型別致,形態、神韻各異的高樓大廈,就是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竭誠敬業和永不滿足的創作激情,譜寫出來的新篇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