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沫
這里是一個夢境,一個迷失了千年的神秘夢境,一個探索之旅的世外桃源。一千多年來,它靜靜地默守在古南越的一隅,雄渾莊重而又兼容并蓄;依偎在山水之間的道家村,曾是一座沉睡了千年的普寧古城,如同懸謎一般期待著睿智的歷史解讀者。村旁,逐一鋪開的,是錯落的農田、成片的竹林,還有大片連片的沙灘;沙灘之外,是清澈的河流、層疊的遠山……猶如宋代國畫里的潑墨揮灑,它們齊齊潑染出了一個天人合一、山水相依的詩畫境界……
這一處迷失在蒼茫歷史煙雨中的“世外之境”,有神奇的丹山、清幽的峽谷、飛濺的瀑布、澄碧的江水、神奇的村落;有被山嶺環繞的寧靜溪流和山湖,徜徉在美麗河灘草地上的成群牛羊,凈如明鏡的天空底下金光閃爍的悠閑沙灘,河流纏繞的山水田園風光,棲息在汩汩清溪之畔的小橋流水人家,純樸好客的人們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所有這些,都有著讓人窒息的如詩似畫的寧靜與美麗。這里是古老的鄉村樂土與休閑的人間桃源,在這里,日月和星辰,仿佛就停泊在你恬靜的心中。
——這就是隱藏在中國南方古代“水上絲綢之路”北流河中段的最神秘的河谷旅游勝地——石表山,一個以“雅、幽、奇、險、神”著稱的AAAA級旅游風景區,它一如香格里拉那般如畫如詩,一如世外桃源那般如夢如幻,充滿祥和、寧靜、永恒和神秘色彩……
神奇的“天然大坐佛”
在通往石表山的路上,導游介紹說,石表山是一座歷史名山,一千多年前是很有名的,唐代高僧鑒真就曾駐錫山上。石表山風景區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它的神奇:“丹山成巨佛,懸巖流清泉,云海伴日出,靜水倚金灘。”石表山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集“雅、幽、奇、險、神”于一體,城墻式的丹崖絕壁、險峻幽深的額狀巖廊,隨處可見。山下是古代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北流河,碧水纏繞丹山腳下,令石表山顯得特別的巍峨雄偉,奇麗壯觀。
我有個習慣,每到一地總愛了解地名的來歷,問同來的朋友,這座山為何叫“石表山”?朋友不懂,還是導游答道:“石表山的山峰就像兩座聳立的華表,故有此名。”我想:物以形名,大多名山都是這樣,如五臺山、峨眉山等等,不足為奇。如是這樣,應叫“華表山”才對。
石表山距藤縣縣城西南40多公里,經藤縣至容縣二級公路直達山外,轉入三級水泥道路,盤山而行進入景區,全程約40分鐘。
到達了景區接待中心。仰觀石表山,半山以下植被翠綠,半山以上赭紅如霞。山石表面裸露于天,我想,這或許才是“石表山”稱謂的由來。后來,查閱了一些唐代史籍,載有1300多年前的中唐名相李德裕被貶為崖州司戶時,路過道家村石山之下,得山上寶蓮寺僧送一塊奇石,他倍覺珍奇可愛,便鐫刻四字于石表。此四字,古人豎讀為“道家有之”,今人橫讀為“有道之家”。當時石表山只稱石山,只是不知李德裕刻字于奇石之上,還是石山之上。但這是迄今為止關于石表山的最早文字記載。
景區接待中心在石表山下的馬坪埌,接待、旅宿分兩列,仿古建筑,亦具古意。這里原是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遣大將“伏波將軍”馬援南平交趾之亂時,溯北流河而上,至此地駐軍跑馬,故稱“馬坪埌”,旁邊還有小河稱“馬坪河”。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均有詩詠其事。
導游問:“你們看看石表山像什么?”大家乍看,不禁“啊!”驚嘆一聲。從馬坪埌仰觀石表山北山,宛然一座天然大坐佛,輪廓畢肖,神似之極。很像一尊慈眉善目的大佛在盤膝端坐,垂手表法,普渡眾生。導游說:“世界上有兩座大坐佛,一座是阿富汗的米高揚大佛,可惜被塔利班炸毀了;一座是四川樂山大佛。但這兩座大坐佛都是人工開鑿的。這‘石表大佛卻是天然而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輪廓雄渾,惟妙惟肖,堪稱‘天下第一天然坐佛!可見這石表山極有佛緣,隋唐時期山上建有寶蓮寺,輝煌富麗,盛極一時。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未遂,被風暴吹到了海南島,他率眾僧侶從海口渡海回至雷州半島,北歸至此,曾禮謁石表山并在山下駐錫三旬有余。或許,就緣于這個‘天然大坐佛的神奇法相。”
我們仰望石表山,只覺得這座天然大坐佛越看越似,越看越神:法相莊嚴,氣度恢弘,一雙慧眼注視著汩汩北去的北流河,千百年來端坐在這里,似乎以一種意志、一種思想、一種境界在向古往今來的蕓蕓眾生昭示。這一神奇的形象,就足以讓人感悟與動容。
導游告訴我們,石表山是一座有佛意的山,但它比香格里拉開朗,也比桃花源入世,它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觸,科技文明的成果流入這里;它主張平和、清靜、休閑之道,但它不會過于心如止水,無欲無求。
石表山景區不僅匯集了丹山、碧水、峽谷、溶洞、湖泊、清溪、沙灘等有石表山特色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有很多美妙的民間傳說和現實的動人故事。
大美無言。站在石表山上,最讓你心動的,卻是山下一覽無遺的詩畫田園。青山綠水、茂林修竹,黛瓦白墻、銀沙碧浪,田園錯落、遠山層疊,杳杳風韻、醉里紅顏。丹山、綠水、翠竹、金灘妝點成一座立體畫廊……石表山景區,一個你應該卸下行裝住下來的地方,一個讓你在夢里也常常發呆的地方……攀登石表山,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
導游的話語,讓我們的心早已飛往石表山上了。
曲徑通幽的“九曲云梯”
從馬坪埌景區接待中心往西南,沿著新開辟的景區公路入山。
此時,山外依然是炎日當空,暑氣逼人,但轉過山坳,已經感受到了石表山的清涼氣息。涼風習習,清香撲面,一幅燦爛的水彩畫圖仿佛從山峽間牽曳而出:一條數丈寬的溪谷,一座古意悠然的木板橋橫臥于溪谷之上,橋下是一片金燦燦的稻田,流溢著金色的波光,一頂頂綠蘿般的甸甸荷傘從暗溪草甸里攢出來,間或點綴其中,宛如站在金地毯上流目顧盼的亭亭玉女。
這是入山之道的蓮花溪。橫溪越澗,從翠綠的矮樹林穿行,翻過一道不長的山梁,便來到石表山門前。這里的景致大異于山下,當頭炎日已被四周茂密的林蔭遮蔽,林木間一條山路直指古色古香的木構山門。
山門外設有數處臺墩,駐足休憩,只覺蟬鳴如織,鳥語呼應,有一種鳥鳴幽澗的清雅古韻。凝神之間,可以聞聽似乎從遠處呼嘯而來的陣陣松濤,乍聽以為是很大的山風滾來,但眼前只見樹林颯爽搖擺,山風卻是和悅而過,留下陣陣清爽與快感。
導游告訴我們,登石表山走的是丹霞道,小道或穿巖而過,或從山峽穿行,或走石壁棧橋,有九曲崖、十八彎道,稱為“九曲十八彎”。走在石表山的曲崖彎道,是換步易形,隨心生相,遠近高低推拉搖移皆成妙相的,山上有“丹崖疊翠”、“赤壁長廊”、“銀珠掛壁”、“長巖飛瀑”、“七星伴月”、“靈猿觀天”、“飛龍在天”等等眾多自然風物,處處成景,人臨其境,宛然在畫中行。
導游頗為專業,登夏山而言春景,見景物而言歷史,頓時讓我們心馳神往,仿佛置身于那明媚的無邊春色里,神游于古人登高忘我的境界中。
石表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征和氣溫、氣候,溫濕時間長,草木特別豐茂,可以說是四季如春。且不說就是這山門四圍,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這里風和日麗、霧嵐繚繞,各種各樣的山花爛漫開放、爭奇斗艷,春有杜鵑,秋有紅葉,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令人如臨花海、如入仙境,是游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于是,我們乘興而上。從山門往上爬行,一路上或曲徑盤轉,或穿巖過峽,進出于險峻陡壁間。到有涼亭的地方,就駐足欣賞山中的景致,或俯瞰山下的田園風光,仿佛是在畫圖中流連。過了“赤壁長巖”,上至半山,有天池一方,水面二三畝,游魚出沒其間,不驚不惶,悠悠然自得其樂,閑適之態讓人嘆為觀止。
往上一路登高,芳草豐美,花露沾衣,偶有流泉飛瀑,宛若珠簾掛壁。掬一把清泉,洗擦臉上,涼爽至極,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意。
流泉飛瀑的“赤壁長巖”
爬過半山的棧橋“九曲云梯”,來到半山岔道,上山之路一分為二,各通往不同景點。往左邊是山南,經古寨門穿過“赤壁長巖”通往山頂;往右邊是山北,經“神仙峽”上“黃牛推磨”、“古寶蓮寺”遺址等景點。
我們往左向山南而行,經古寨門上山。這里宛若天然的軍事要塞,秦漢時期便有人在山上筑寨而居,至今山上仍留存有古人構筑的古寨門、古石墻、古城堡、古石井等遺跡。于是,這座崖壁峭立、奇崛挺拔的大山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
石表山壁立百仞,四面懸崖絕壁,古寨門置于巖峽之間,砂灰夯墻,舊為通往山上的惟一通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過”之險,山寇憑此易守難攻的險隘據守山寨,占山為王。寨門后為長巖,叫“赤壁長巖”,寬十余米、長數十米,可容近百人。這是石表山最有名的巖崖。巖在崖中,巖內有泉水,清冽可掬,崖壁有懸瀑飛灑,如掛珠簾。半山巖崖有此清泉,山僧在此汲水飲用,盜匪居此亦不懼斷水圍困,確實是個理想的山居之所。
據史志載,唐宋時山上有寶蓮寺、大王廟,明清時有寺院和三眼堡,明朝末期朱龍出反叛朝廷、清朝太平軍首領覃亞帥的“紅頭軍”,以及道家村楊舉人率眾御匪,都曾占據此山立寨。因此緣故,山上建筑后均被官軍焚毀,僅余殘跡。民國初年,同盟會員楊步衡、蘇無涯也曾據此筑“石室”,邀請反袁志士來此,起草檄書、盟立誓言,共同反抗袁世凱復辟稱帝。民國中后期,新桂系首領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亦曾派駐軍隊在此據山扼守北流河水道。可見此山形勢非同一般,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寨門后的“赤壁長巖”,叫“靈秀巖”。相傳古時有位歐姓書生在此讀書,后高中秀才,赴考又登科及第,所以俗稱“歐秀巖”、“高秀巖”。這個巖穴通壁赭色,為丹霞巖地貌,據專家考證,這條狹長的空谷巖穴是因為巖體斷裂、崩塌及風化、流水侵蝕等作用形成。巖壁赭色,紋層如波紋流動,又似織絹懸掛。在巖中輕輕呼喚,即回聲傳遞,所以又叫“空谷傳聲”。狹谷懸于半空,四外樹林蓊郁,環境幽靜,透露出一種天然的靈秀之氣,如果是清晨或雨后,在這里說話,聲音能傳到幾百米外的山腳、田間,非常神奇。如果是雨后山懸上出現飛瀑,那潺潺水聲如琴如佩,遠遠傳來,宛若神仙之樂,極其悅耳。
巖內古井一方,是古時寨民留下的。井水清澈見底,井壁流泉叮咚,點滴其間,如鳴佩環,長年流泉如注,滴水穿石,形成小潭,極顯清幽、秀雅、靜美。泉邊有古篆詩刻,字跡古樸,頗有古意。其文為:
游佛流高
客靈泉秀
留顯古巖
連笑井長
此詩亦為詩謎,高巖之上有清泉不息,自是神奇。此詩即是描述巖內泉水神奇之作。詩文自右往下讀,用頂針回環格,順讀、倒讀皆為一首七絕妙詩:“高秀巖長巖秀高,流泉古井古泉流;佛靈顯笑顯靈佛,游客留連留客游。”可見詩風古樸,意境別致,前人詩客騷人的意趣洋溢其間。
巖外有巨石橫亙而成狹窄小道,古時此道為上下必經之路,扼山寨之咽喉。站立巖石之上,江上船只往來歷歷可數,腳下村莊田園人物也盡收眼底。
導游告訴我們,如果泉水充裕時,還可以觀賞到“長巖飛瀑”的奇景:一條流泉從高峻的巖壁飛瀉直下,猶如懸布垂練、萬斛珠璣、飛花濺玉,煞是好看。如果遇上雨天,水勢變大,就會看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景觀。
我們站在“赤壁長巖”之中,掬流泉、品古井、讀趣詩,觀賞巖外風光如畫,聆聽赤壁滴珠如鈴,感受薰風徐徐輕撫,這境界、這意趣,很有種仙家勝境別有洞天的美妙。
峽谷清風的“神仙峽”
從右邊彎道往北登山,來到大佛的后背,有一處石峽,崖巖壁立,人們稱之為“神仙壁”,石峽便叫做“神仙峽”。這是一處彩頁巖,因受雨水滋潤,丹崖赤壁上長出許多黑色、灰色、白色的藻類,使石壁呈現出一幅彩色崖壁,崖壁上還有許多發育中的豎狀凹穴溶洞,怪石嶙峋,松木倒懸于峭壁之上,姿態搖曳,非常奇特,極具觀賞情趣。
峽谷中極為清爽,有一種超然脫俗的仙道之氣息。不管山下多么炎熱酷暑,這里一律是清風習習,輕拂心扉,讓人怡然而忘憂。傳說,神仙常聚此地,日賞凡間美景,夜隱丹崖神穴;出則暢游山水,歸時下棋作樂。
鄉民羨慕神仙生活和故事,在峽壁上鐫刻了一首“神仙詩”。詩句初看頗覺神秘,橫豎皆不能讀通,不知其所云。詩文有七句:
饑時得到桃源洞
忘鐘鼓響停始彼
盡聞會佳期覺仙
作忽女牛下斗人
而靜織郎彈星下
機詩賦又琴移象
觀道歸冠黃少棋
眾人疑惑之際,經導游提示,讀出其詩,頓感詩意不俗,趣味盎然。
原來這是一首“螺旋半頂針詩”,從內向外順時針而讀,七言八句卻是一道七律:“牛郎織女會佳期,月下彈琴又賦詩。寺靜忽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斗星移。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饑。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峽谷仙風賞趣詩,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距峽谷數十步,山坳之間有半山亭。此處古時為石表山第二道寨門,相傳為古土著人竇始所筑,現仍可見古堡壘遺跡。后人于山坳上建筑“半仙亭”,臨亭休憩,涼風輕拂,樹葉搖曳,清爽宜人。舊時游人至此,坐在亭中,東望繡江如練,西賞群嶺蔥蘢。臨美景,沐清風,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古有“偷得人生一日閑,此至已是半天仙”之說;時人也有“幽谷閑憩入仙境,長峽清風勝千山”之贊譽。
沿亭邊直上,便是“黃牛頂”,是一處被神化了的景觀,叫做“黃牛推磨”,山上有古墓,風水家稱之為“牛眠寶地”。“黃牛頂”后面的西南有一環形山窩,殘磚斷墻隱約可見,相傳初唐至宋代在此建有寶蓮寺,“初唐四杰”詩人王勃、武后時期著名宮廷詩人宋之問均曾在此寺駐宿,并留有詩賦,傳神描繪山中迷人景色。寺中僧侶頗眾,每當月圓之夜,便會有一頭黃牛出現,據說是佛祖的坐騎,佛祖講經布道時,黃牛閑來無事,便幫寺僧推磨作食,累了便在此眠息。此處風景獨具,站在山頂東望,只見眾山來朝,左邊是坐佛頂峰,右邊是石表頂,此山略低而居中,后山樹木蔥蘢,植被完好。山外局勢開闊,北流河水蜿蜒腳下,江岸翠竹如帶,江水碧綠如玉纏繞于山前。
寶蓮古寺不知毀于何朝何代。至清末,有同盟會員、道家村人楊步衡與會友蘇無涯在遺址上建筑“菩提山莊”,并邀同盟會員唐生智、蒙經(字民偉)、周揚亞、黃柏周4人來此商討護國反袁。6人“歃血為盟,誓與袁世凱勢不兩立”,并起草聲討袁世凱復辟帝制檄文,為革命黨所看重,贊為一時之豪杰,時人稱之為“六君子煮茶論世”。此6人于民國初年均有所建樹和影響,其中唐生智為民國軍政要員,蒙經為民國梧州市首任市長,石表山也以此聞名于世。
駐足古寺故跡,與“神仙峽”的清風撲面相比,此地顯得十分幽靜。山窩之中,茅草萋萋,樹木亭亭,氣欲聚而霧若凝,讓人隱隱可以感受到佛跡氣息,覺得仿佛進入到一個靜止的環境,一派神秘的古跡景色與氛圍。
“九龍聚氣”的“飛龍頂”
從左道穿過高秀巖,是一條與巖連貫的“赤壁長廊”,為額狀巖洞,洞寬約400米、高約35米,洞內約高12米,與高秀巖相連,全長1000多米,扁長空曠,色若燦霞,蔚為壯觀。
過了長廊,曲折而上,到了石表山的標志景點“靈猴觀天”,石猴為巖石風化而成,從南仰望,整座山峰的輪廓活脫脫一個靈猴在翹首東望,形神畢肖,妙趣天成,它那極目云天的神態,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就像一個想念天庭宮闕的“齊天大圣”。辭別“靈猴”,再往上去就是石表山的頂峰“飛龍頂”了。
“飛龍頂”是石表山景區的最高點,海拔449.5米。俗稱“飛龍在天”,從石表山北部東側頂部邊緣順著山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其跌宕之勢猶如一條巨龍在滾滾云濤中翻騰滾躍,騰云駕霧,姿態雄健,氣勢如虹。
站在山頂,遠眺四周,只見此山東、西、南三面水繞如帶,隔江諸峰連綿起伏,蔥蘢疊翠;東北則眾嶺奔來聚擁于石表山,群山分為九脈,九條河沖溪澗出沒其間。傳說,石表山是九條山脈龍氣匯聚之所,稱為“九龍聚氣”,難怪一登上“飛龍頂”,便覺得石表山大氣浩然,有一種惟我獨尊的王者氣度,四圍眾山皆俯伏于腳下。
山上有“蓮花臺”,平臺空闊,形似蓮花紅蕊。站立臺上,左可見丹崖疊翠而成的層層蓮瓣;前可觀遠方山巒聳立,翠峰環峙,郁郁蔥蔥,層層疊疊,如濤如浪;下可視北流河曲折蜿蜒,山環水繞,金灘如帶,平沙落雁,更有如詩似畫的田園錯落有致、黃綠相間,美不勝收。而山下的一座座小山包,蔥蘢簇簇,宛如一頂頂甸甸的蓮葉舒展在溪流與山塘之中。
相傳這山上、山下的勝景很有格局,是一處風水寶地。昔日大唐國師李淳風、楊筠松均漫游到此,極為贊賞這一寶地,楊筠松還留下了一首風水題詩:“石表山上一枝蓮,蓮花蓮籽結江邊;誰人葬得蓮花地,買盡廣西萬頃田。”且不說這傳說是否真實,但眼前的景致確實獨具形勝,是應了傳統的風水格局的。
從山上往北望,遠處北流河中間有一塊圓圓的小洲,它對上的位置正是北斗星最后一顆星所處的方位,叫做“禽星把水口”,而這個“禽星”之上,又有“水口星”北辰星,有說“北辰把水口,貴不可言”;近處,北流河恰好在中間纏繞形成灣流,把兩邊山峰一分為二,成為“玉帶纏腰”,金城水抱,非貴則富;右邊的丹崖疊翠又剛好是“九龍聚氣”之所,而石表山正好處于“捍守天門”之處,擋在滾滾而來的北流河上游。撇開風水地理不說,這樣一處難得的丹山繞碧水風光景觀,本身就是一處充滿鐘毓靈秀之氣的旅游勝景。
站在“飛龍頂”,山高人為峰,不僅可以遠眺群山、俯瞰江河,而且還可以觀3州風物、賞四季之景。
在山頂舉目四眺,藤州、容州、義州3州景物已在視野,東觀鳳凰山、皇墳頂,西看寶鼎山、六伏嶺,南望十字頂、阿婆髻,北眺獅子山、甘羅頂,高山峻嶺疊疊如屏,藍天白云相映成趣;俯視近處,田園歷歷,阡陌縱橫,河流、村落、田野、竹林盡收眼底,一派秀麗的田園山水風光,令人心曠神怡;稍遠處,灰白的北流河如帶飄流,蜿蜒北去;十里金灘,如鋪金繡;兩岸翠竹,如龍騰躍,隨江綿延,如同三條彩色綢緞飄落了青山綠水間,熠熠生輝。
奇異獨美的“低云海”
石表山的“低云海”極為著名,是南國獨一無二的奇異景觀。在南方群山眾嶺中,想看到云海本來是件很奢侈的事,那仿佛是崇峻高峰才有的獨特奇觀,如黃山、峨眉山、華山的云海,是天下馳名的,也都出現于高海拔之上。但意想不到的是,石表山雖然不高,卻有云海,而且以“低海拔云海”聞名遐邇。更讓人激動的是,在這里,你看到的低海拔冬季云海奇觀是全國罕見的!
導游告訴我們,石表山“低云海”分為“春海”與“冬海”。這種“低云海”奇觀是石表山獨有的、與眾不同的奇觀。它的形成是因為石表山周邊的特別地形和地貌,北流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S”形大灣流,就像一個混沌初形、陰陽始見的“太極圖”,上游有石表山狹隘河峽捍守天門,下游有獅子山關鎖地戶,長峽河谷之間,群山擁抱,河溪眾多,形成了一個相對靜風的區域,大風擾動少,云霧持續時間長且穩定。石表山是一座丹霞石山,容易吸熱、吸濕,地處道家大灣流谷地之中,熱天容易大量吸收熱量,冷天也容易大量吸收寒氣,所以春夏之交由河流的水氣與天空的熱氣交匯,秋冬之際則由石山散發的熱氣與河流的水氣相聚,無論是濕氣還是熱氣,都維持較長的時間,冷熱水氣相遇凝結就會出現壯觀的“低云海”景觀。
春末或冬初之際,如果早上登山,游者就會有幸觀到“低云海”,那是游石表山最神馳的時刻:漫無邊際的云海就在你的腳下不斷彌漫、升騰、鋪展,莽莽蒼蒼,浩瀚無邊;遠近山嶺峰巒浮露于云海中,云霧繚繞,若隱若現,如真如幻,宛然佛國仙鄉;當太陽躍出山尖的那一刻,金光彌漫開來,漫天云海瞬間便披上了斑斕的錦衣,浮光閃爍,璀璨奪目,迷離壯觀的云海沖擊著每個游者對天堂的極盡想象……
云海日出是石表山最瑰麗壯美的景觀,觀賞的最佳處是山頂的“觀日臺”。游人至此,“身臨絕頂,舉目東望,遙見諸峰,蔥蘢聳峙,云在腳下,人在云表,宛然仙界。倏忽異彩,日輪蕩漾,若浮若沉,稍之奮勇而起,云成五色,光彩奪目。”這就是明代詩人傅惟宗和大才子解縉當日所見的“白日晴噓五色云”奇觀了,所不同的是,他們是從江上的龍灣遠觀石表山云海的。
導游的解說讓我們極為神往這低山云海的獨特境界,但此時剛過中秋,又是晴天麗日,觀云海只能是南柯夢想了。常道天公多變,風云難測。當我們穿崖過峽、迂回而上來到石表山頂峰之時,有云影自東南而來,越聚越濃,不多久竟然隱天蔽日,四圍山峰、河流忽然云閉霧合,杳不知南北。方才歷歷可數的三十六峰,瞬息間全都遁形匿跡不見身影。
風靜云低,“嘩啦嘩啦”一陣驟雨,如箭簇齊射下來,迅忽形成雨幕,把四野籠罩成一片迷茫。約10多分鐘后,雨歇云動,只見四野白茫茫一片,現出了一片雨后云海來。啊,好大一片云海!石山之上,云浮霧起,我們只覺得自己是在騰云駕霧之中,人也分為兩半,上半身覺得雨過清涼,下半身卻感到山透熱氣,而環顧四周,云浮霧涌,一時竟不知高低,不辨南北,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白氣蕩于胸前,流于身邊。雖說是過眼云煙的變幻,或疏或密,或遠或近,如紗如帶,濃淡相間,但卻讓人領略到了大自然陰陽幻象的神奇。站在云霧中的女導游,身姿窈窕、亭亭玉立,宛如云中漫步的仙子,讓人疑是來到云天之上,由仙子導游于閬苑仙葩的美境呢。
而稍遠處,灰蒙的山峰、河谷之間,腳下“S”形的北流河如一條綠龍穿行在云海中,騰游于峰巒、河壑之間,或隱或現,若明若暗,如飄如舞,極盡奇幻之觀,宛若天上人間。山下人聲清晰可聞,但人在山頂,卻似在云天之上。
待到風過霧散,天空由濁而清,由近而遠漸次明朗,視野也隨之遞次開闊,除了山谷間還有些許流云殘霧在飄曳,雨前之景又清晰展現出來,只見簇擁在四圍重重疊疊的山峰,在雨后的陽光映射下,一個個酷似剛剛出浴的、美發披肩的少女,云鬢還掛著晶瑩閃爍的水珠,明眸善睞地向你送來嫵媚的秋波——一幅巧奪天工的大自然杰作《眾美出浴圖》,已經躍入你的眼簾了。
我們雖然未看到壯觀的“低云海”,但偶遇這“雨后云海”,已經足以讓我們陶醉、讓我們驚嘆,也足以讓我們更加神往那使人漫步于五色云彩之上的“春海”和“冬海”了。
“綠河之繡”的翠竹林
石表山腳下的北流河,有“中國最綠的河”之美譽。它又稱“繡江”,其實繡江只是北流河中下游的一段,明朝洪武年間把北流河分為三段,從北流至容縣段稱圭江,容縣至道家段稱容江,道家至藤縣河口稱繡江。
繡江是北流河的中段,也是最秀美的河段。繡江的水特別舒緩,舒緩得水靜如止,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這種奇觀是因為北流河在道家村地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S”形大灣流,就像在這里安置了一個特大的“太極圖”,混沌初開,陰陽互變,只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漸變與交替著。繡江的水特別清綠,清得可以看得見水中游魚,綠得就像晶瑩的翡翠。坐在船中逆水而行,看著水面上一道道水紋顫動而去,感覺就像是坐在綠翡翠的切割機上,有一種塑造自然翡翠成為絕世美玉的快意。
繡江之美,美在河岸,美在“綠河之繡”。南方多竹,有人居的地方必有竹林。繡江兩岸大片翠綠的竹林綿延不斷,藏密如織,宛若兩條飄動的翠綠色天然大織繡飄落在江岸上,與江水一同起伏,一同逍遙,從容淡定地相依,瀟灑倜儻地相擁,緩緩地踏歌而行。
當然,繡江也不全是一味單調的蔥綠與平靜,它也有急流湍動的地方,也有斑斕的美景,諸如石表山前的龍灣。龍灣前有一個形似鯉魚的沙洲,洲前面有龍潭,河水湍急,碧波粼粼,叫做“鯉躍龍門”,俗稱“鯉魚上水”。在這里觀賞石表山,又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明朝大學士解縉奉旨南來轉運糧餉,經過此地,見此處江山獨異,風光奇美,即命其徒傅惟宗詠《龍灣》一首:
石窟藏靈自古聞,
碧波無底浸江濱。
水枯忽漲二三尺,
歲熟加收四五分。
神物蜿蜒盤地軸,
靈光敥焰動天文。
太平有象今全見,
白日晴噓五色云。
這“五色云”也許就是明媚陽光下的“低云海”奇景吧!
綠是繡江的主色調,視野所及,滿目蒼翠:清澈的河水,翠綠的竹林,青蔥的群山,還有河中青綠的倒映,就連翠竹濃蔭里吹拂的清風,也都沁著一色翠綠的清涼與溫馨。
但繡江之綠并不單調,在水岸之間,卻又曳出一條金黃的沙灘來。沙灘連綿數十里,如同翠綠之中鋪開了一張金色的地毯。遠遠望去,這綠河、金灘、翠竹,宛如白、黃、青3條游龍逆風起舞,交相映襯,多姿多彩。這奇特的景觀,可以說是中國最美的河景之一了。
竹林是鳥的快樂家園,竹風颯颯,婉轉鳥語,有一種世外的閑情逸致。景區辟出這一片竹林公園,是深得古人怡情養生之道的真諦:“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義者樂性”。這里有山可樂,有水可樂,而義者的性情,不就在這竹林之中嗎?歷史上大仁大義的“竹林七賢”,不就是以竹為友、擁竹而居嗎?
依我看來,在石表山的錦繡河山之中,翠竹林是景區里最清麗的詩行,它以山水畫里最寫意的姿態盈盈地伸展在道家村的北流河與沙灘邊上。這闊大茂密的竹林里,道路鋪設一如公園,漫步在鵝卵石鋪設的小道,有如注的陽光淺漏,有彎彎的小徑通幽,風吹過時,竹葉嘩嘩,發出聲響,像一首婉轉抒情的戀歌,令人心曠神怡,思緒悠遠。甚而,就在那竹葉婆娑與清風徐來中,你不知不覺便頓悟了“不是風動,不是竹動,仁者心動”的境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的詠竹詩《于潛僧綠筠軒》里,蘊含著他的曠達情懷與人生理想。我想,漫步在這翠竹林中,蘇東坡的詩意便可以找到最好的注腳。
古代“水上絲綢之路”北流河
素有“綠河”之稱的北流河,是我國古代“水上絲綢之路”極為重要的一段,它的出名,是因為它承載著太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積淀。這條古代貿易的黃金水道,一頭連著中原王朝,一頭連著東南亞各國乃至更遙遠的西洋。
北流河發源于大容山南麓,因在北流縣“鬼門關”附近的山麓形成北流河與南流江的分水嶺,北面水系往東經北流縣城至容縣轉北奔流,到藤縣注入西江;南面經玉林、欽州至合浦港注入南海。從北流河南航至鬼門關短途陸路,即可轉入南流江直往南海諸州郡與南洋各國,所以北流河自秦始皇鑿通靈渠、溝通湘漓二水后,就一直是一條南北商貿往來的黃金水道,并因“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而聞名世界。
同時,北流河又是一條中央政權維系南海沿海諸州郡邊疆穩定與安全的重要通道,秦漢時期南越王趙佗平定南疆、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交趾、宋代狄青平儂智高之亂,明代兩次征討安南(越南北部地區,舊稱安南,時稱交趾)之戰,都借重于這條兵驛水道來運輸軍隊和糧餉。《永樂大典》第二千三百四十三卷中《藤城記》載:“廣右之地,西接八番,南連交趾,惟藤最為沖要。”北流河口的藤州如此重要,就足見北流河在嶺南水道中扮演的不尋常角色。
自唐代“安史之亂”后,盛極一時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經中斷。經五代十國到了兩宋,又因遼、金割據,中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除了通過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外,很大部分沿北流河走合浦港這條路線。大批的金銀器具、茶葉、絲綢和瓷器等等,便是沿著這條水路抵達《漢書》中記載的合浦港,再經海道至東南亞、西亞及更遙遠的國度。
站在河岸,你可以想象那“帆檣如林晝繼夜”、“沉舟側畔千帆過”的雄壯景象。這些官船商舸,從中原沿大運河南來,經長江、入湘水、轉漓江、下桂江、西溯潯江、轉繡江,經此驛而上北流,再過鬼門關轉南流江而入海,途中關山萬里,櫛風沐雨,歷盡艱難險阻,那是一種何其偉大的氣度。而千百年來,河岸上靜穆如佛的石表山,始終以一雙慧眼閱盡腳下這條水道的歷史興衰與滄桑。
石表山處于北流河中段,兩岸青山排闥,重巒疊嶂,如練飄弋的河流穿山過峽來到山下,從山水之間弋出了一段金色沙灘,從南向北蜿蜒,一展十數里,沙質金黃潔凈,沙波連綿起伏,濱連于開闊寧靜的北流河面,平沙落雁,水天一色。這大片寬闊而長長地鋪展的金色沙灘,宛如一張張平展的金毯子,綴滿了無數眨著明媚眼睛的金色精靈。
這帶水依山十余里的金沙灘,堪稱“中國內河第一灘”。沙灘間連綿延展十數里,若即若離、若斷又連,她的色、形、態、韻,美得令人眩目,醉人心魄。只見那水波輕描,在沙灘上漫出的一暈暈美麗的曲線,帶著舞者的萬種姿態、千種風情,感性繽紛,形象可親可愛。
沙灘就在石表山前的竹林之外,竹林連著沙灘,沙灘連著河濱浴場,你可以在碧波蕩漾的繡江中淺游、暢泳,和游客大眾一起去感受北流河的嬌媚與撫慰,也可以獨自帶上一把沙鎬,挖坑沙浴,將自己掩埋于細沙之中做一次物我兩忘的天人之隔,去感受獨處的神秘與寧靜,去聆聽河水緩緩述說歷史悠遠的故事。倘若是晚間,無論是月圓之夜還是繁星底下,你擁著細沙凝神諦聽,當你神馳于天籟之音時,可以聞聽歷史深處傳來馬伏波受命揮師南征的鐵馬金戈、王子安吊腳樓望月思鄉的驪歌、蘇東坡清流擊楫的曠達豪吟、秦少游操琴泛舟的婉約清唱……
這沙浴最讓人著迷。當你持著懷舊的心旌,坦蕩身心,在這條亙古流轉的脈脈河流里,去探訪心中珍藏的一簾幽夢,讓身心與自然慢慢融合,體會一種天籟,體會造物主賜給人類的極品山水……
在沙灘上,享受陽光,享受氧氣,享受涼風徐徐,享受流水潺潺,是生命中最愜意的事,而令你一輩子都難忘的則是晚上的沙地露營,天作帳,地為席,你就住在波濤云影和滿天星辰之間,火燒的晚霞點亮篝火,燃情到晨曦……城市已遙遠,喧囂已靜,躺在沙灘上,埋在沙堆里,閉上眼睛,感受自己脈搏跳動的聲音,聆聽月光脈脈地流淌,做著“滿船清夢壓星河”,還有什么能比這更抒情、更寫意、更休閑的呢?
沙灘還有水上樂園,有沙灘車、沙灘汽排球、水上步行球、射箭、爬鐵鏈、電網等等許多現代游樂項目,而過江滑道、竹竿舞、跳麻繩、踩高蹺、滾鐵圈等一些免費提供情趣古樸的傳統游戲,充滿了童真與野趣,讓人返樸歸真,難以忘懷。
“迷失千年的古城”道家村
從石表山景區北行約2公里,是藤縣象棋鎮道家村村委會駐地。到石表山旅游,不能不到道家村。這里是古代“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古韻悠悠、江山如畫的道家村,與石表山一衣帶水,相依為鄰,清雅靜美的思羅河,在此匯入昔日的“黃金水道”——風光旖旎的北流河。
這個村子,歷史上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州縣城池。這座沉睡了千年、迷失在歷史中的古城,從秦漢時期到清末民初的兩千多年歷史里,它是一個集兵驛、官驛、商驛于一體的城防要塞,古代“水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南海諸州郡糧餉、朝貢及西洋(南洋)各國的使節入貢中國,均途經此驛。同時,它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控扼著嶺南與沿海八郡十六州往來的咽喉,朝廷南疆用兵也多在這里集結待命。
道家村故城舊稱“普寧縣”、“欣道縣”等名,還作為短期的州郡治所,廢州縣后以“竇家寨”、“竇家驛”、“竇家司”相沿了數百年。
史載,秦朝末年這里便立有竇家寨,秦朝大將、南越王趙佗在這里筑城駐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在這里出兵征交趾,三國時吳國郁林(玉林)太守陸績曾在這里駐留。隋唐之后,這里曾作為隋唐的普寧縣、欣道縣治所,五代十國的陰石郡、陰石縣府治,宋、明、清的巡檢司等府衙的駐地,歷朝歷代的不少重臣名將、流官貶相、遷客騷人多寓居于此。唐代著名將相李靖、李德裕,大詩人王勃、宋之問、沈佺期、“詩仙”李白,高僧六祖惠能、大和尚鑒真;宋代名相李綱、李光,大文豪蘇軾、蘇轍、秦少游;明代兵部尚書黃福、大才子解縉、大學士湛若水、民族英雄袁崇煥,等等,史志可查的將相文豪,就有百余位曾在這里駐留,有的還留有詩詞歌賦。可以想象,往昔繁華的道家村,城池殿宇、亭臺樓閣、勾欄瓦舍,擁立其間;店鋪如林,帆影如列,燈紅酒綠,商貿來往,過客熙攘。這些顯赫的歷史地位與出將入相的因緣,儒、釋、道兼容并包,官、兵、商驛相融一體,給道家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文化底蘊。
更富有傳奇性的是,相傳唐玄宗的楊貴妃楊玉環就出生在這里。對于楊貴妃的出生地,歷史上眾說紛紜,但目前最有力的、惟一物證就是與楊貴妃同時代的、唐玄宗朝四門助教許子真撰寫的《容州普寧縣楊貴妃碑記》,碑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維,母葉氏……”(原載唐朝許子真編著的《全唐文》卷四十三)。據元明清學者考證,楊玉環生于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楊維父名楊當喜,離普寧縣城西南十里的楊沖,即是今石表山下“當喜沖”,古為陰石郡縣故城。道家村為楊姓聚居地,叫內村,楊沖亦稱“楊外村”。此碑文載錄于《大元一統志》 《永樂大典》 《大明一統志》等重要史籍中。而據《隋書》 《舊唐書》載,普寧縣原屬藤州所轄12個縣之一,駐地就在現在的道家村北。容州是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在27歲的楊貴妃入宮后視之為“天賜寶貝”、改年號“開元”為“天寶”后才將普寧縣析出而設置的,州治最初就在普寧縣城也就是今天的道家村,后來州治移至今北流縣城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容州山寇“南獠王”梁彰稱王作亂,容州府衙遷至梧州府合署辦公。
相傳許子真奉旨前來勘察楊貴妃故里時,陪同南來的還有“詩仙”李白。李白因進宮寫三首《清平樂》時,恃才自傲而得罪寵臣高力士,被誣“醉戲貴妃”,被盛怒之下的唐玄宗流放往“夜郎國”(在今貴州東南與廣西西北地域)(載于《梧州府志》《藤縣志》)。許、李二人結伴而行,來到普寧縣城,考察了蠻溪、蠻洞、思羅河等山川風物。第一次流放夜郎的李白,在道家村寫下了詩二首,其一《詠紫藤》:“紫藤掛云樹,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其二《詠蠻溪》:“兩山夾小溪,岸上草萋萋。巖中水滴滴,無樹鳥亦棲。”楊玉環貴為貴妃,于宮中被唐玄宗寵愛,昵稱為“阿蠻”,又以“羞花”而與“西施沉魚、昭君落雁、貂嬋閉月”三美人同列古代“四大美女”,對花情有獨鐘。許子真將李白的詩作帶回宮中呈給楊貴妃,她讀了李白的贊美詩而感念故鄉風物,遂請旨赦免了李白。“容州”之名始于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傳說即來自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詩句“花想容”,而普寧縣此后隨容州府衙遷往今北流縣城廂后,普寧縣故城也改為“欣道縣”,相傳也是為紀念當年楊玉環入宮為道士、唐玄宗欣喜而封“貴妃”之故。總之,容州的設置是在楊貴妃出生28年以后的事情。
不管史載傳說是否真實,但這里確實留下了貴妃井、蠻溪、蠻洞、思羅河、羅帶沖等等與楊貴妃相關的遺跡,歷代吟詠也不少。相傳明末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民族英雄袁崇煥曾吟有《詠貴妃井》詩,可見此地的古跡另有玄機,也別具深意。詩云:
蠻溪洞有紡織女,
秀色何關帝國殤。
莫道空山環珮寂,
至今猶聞古井香。
往事越千年,道家村故城雖在滄桑歷史中屢經興廢,但并沒有湮滅,尚留下不少的文物古跡。相傳為大唐國師楊筠松指點興建的“福隆莊”、“四知堂”,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未遂歸至此地駐留通濟寺時募捐興建的通濟橋,古巡檢司遺址、古普寧縣城遺址、古石級碼頭及電影《絕密1950》拍攝地等遺跡,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古跡氣息,讓人撫今憶昔而發思古之幽情。道家村的對面有皇墳崗、龍鳳村,相傳是明惠帝朱允炆出逃云游西南的歸藏之所,很有考古價值。
至于思羅河畔新修復的道家閣,閣外青山簇擁、綠水環繞,閣內畫棟雕檐、詩碑畫壁,是一處極為怡人游覽的觀光景點,閣上一聯,將石表山、象棋、道家嵌入上下聯中,頗能顯示道家閣獨特的景觀與人文思想:
石閣內外看陰陽幻象方知天地皆有道;
表里河山觀世事如棋始信禮德可齊家。
如今,當你走進道家村的那一刻,你便親近了這個千年古驛站,風里似乎也有了遠古的況味。行走在道家村,你依然可以看到隋朝時期的護城河在村中環繞,唐朝的通濟橋、清朝的福隆莊,仍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當你的足音篤響在村口那條長長的丹霞石鋪就的古驛道上,你的心情會變得格外舒緩、曠遠。千百年前,也有人走在同樣的路上,帶著同樣的心情,唐代高僧鑒真大和尚在這里走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這里走過,明朝大學士解縉也在這里走過……于古韻悠悠的道家村,從山光水色中尋找歷史文化與人文思想的光影,休閑度假便多了一份探索與發現,這也是道家村凝重而耀目的歷史文化給予智慧人生的褒獎與收獲。
清雅靜美的思羅河
思羅河又叫“思羅江”、“泗羅河”,是北流河的一條大支流。河水清澈明凈,流水顯得格外的靜美與清雅,被稱為一條由青山、綠水、金灘、翠竹妝點而成的立體畫廊。
河流被大自然巧妙地設置于高聳的獅子山峽谷中,用小小的草地、精巧的石山和古松、翠竹、灌木點綴著。谷中清溪平緩流淌,溪邊是一簇簇蒼翠欲滴的秀美竹林和一座座低矮的農舍,山谷兩邊綿亙著參差不齊、錯落起伏的、看上去有些滑稽的低矮山峰,而山谷水口則高聳著一座雄偉的獅子山。在道家村看來,那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峰,道家村的悠久歷史與富足生活,仿佛都得益于此。
古韻悠悠的思羅河,它的名稱來由有三個傳說:一個是這里原是蠻人、羌人和土著居住之地,有蠻溪(鴛鴦江)、羌沖(羅帶河)、北流河、思羅江四條山溪、河流相匯,故稱為“泗羅河”;另一個是這河原來叫“絲羅河”,古代這里屬于普寧縣、欣道縣故城,盛產絲綢,人們在河邊洗曬綾羅綢緞;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說是唐代“蠻人美女”楊貴妃出生在這里,因在河中游泳時,掛在樹上的美麗羅帶、羅裙被風吹走,她日日到河邊尋找,河流便叫“思羅河”。隋唐兩代的眾多遺跡,如普寧縣城、古碼頭和著名的水路驛站竇家驛、竇家巡檢司衙、竇家寨,就分布在河流的兩岸。當中還有紀念楊貴妃表兄竇圣(竇天賜)“熟雞尋老母”的“雞母社”等古跡。
思羅河是一條溫婉的河,緩緩而流,閃爍的波光是她回眸顧盼的眸光。清雅靜美、秀麗祥和、超凡脫俗,如惠風和暢般清心,又如步影隨月般沉靜。
思羅河像一條純綠的帶子,連串著“三灘九洲十八灣”景觀,從遠處蜿蜒而來又伸展而去。江水舒緩明澈,多迂回,多淺灘,不緩不急,顯得從容淡定,寵辱不驚。在這樣的水面上悠然而漂,全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心驚肉跳,有的只是寧靜致遠的心安理得,與“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無限愜意。
思羅河如畫風光,古來就很有名。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雨晴觀鴛鴦江》盛贊其美妙勝景,此詩意境后來被清朝詩人黃裳吉再次轉化入詩。詩云:
蠻溪數里芙蓉美,
山色空明綠轉黃。
我愛清流頻擊楫,
鴛鴦秀水世無雙。
明代大才子解縉也留下了贊賞的詩句,細品其詩,可知此地景致秀美迷人。詩云:
竇家寨前朝雨晴,
思羅江內水初生。
楊梅果熟春將暮,
豆蔻花開鳩亂鳴。
石表山景區在思羅河開辟漂流項目,為休閑度假平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乘上原生態的休閑竹筏漂流于思羅河,全程約7公里,需一個半小時。當游筏從上游漂流處起程,平緩的河流便漸漸地把你帶進一個物我兩忘的境界——“水幻洞天”、“醒世銅鐘”、“直面丹崖”、“河豚戲水”……江山奇觀遂一展現,兩岸的山勢奇景像電影膠片般地在你面前一一流轉,艄工粗獷喉音里顫出的一首首悠揚的山歌,則把你的思緒牽到很遠很遠……
思羅河河水清澈明凈,水淺處石頭可摸、細沙可掬,水深處則清潭幽幽,宛如翡翠。寧靜的河面,因遠近深淺和天色的不同,幻化出不同的色彩,或淺藍,或深翠,或鵝黃……河流兩岸,山峰、草甸、村落、小橋、流水,以及竹林、候鳥、四季花卉,都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妙畫卷,仿佛是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
總之,石表山之旅,是一個休閑之旅,一個夢境之旅,也是一個探索神秘之旅。此山此水,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極盡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而漂流、玩沙、登山、訪古,則極顯石表山旅游的奇趣與歡樂,同樣讓人品味無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