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案與原來相比,就老年人權益的保護有四個方面的新突破。
精神慰藉:子女單位必須配合
案例: 76歲的老人高柳華自己有養老金及積蓄、房產,吃穿不愁,但心里卻非常寂寞,尤其是2012年1月老伴兒去世后更加期待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可子女們要么工作太忙,要么表示單位實在不給假,以至于盡管同老人在一個城市,但兩三個月老人也難得一見兒女。
點評: 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第七十五條規定:“對老年人負有贍養義務、扶養義務而拒絕贍養、扶養,虐待老年人或者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的,由有關單位給予批評教育。”不僅子女具有“常回家看看”的義務,而且所在單位也必須協助,甚至在子女拒不履行包括精神贍養在內的義務時,可以給予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制裁。
老年監護:老人有權自主選擇
案例: 83歲的劉開蓮老人有4個孩子,十多年來,她一直輪流在各家生活。由于各家的生活水平不一,孩子們的孝心也各異,劉開蓮老人很早就提出固定在小女兒家生活,由小女兒對自己進行監護,其余子女分攤一些費用即可。小女兒同意,其余子女卻表示拒絕,并明確告訴劉開蓮老人只能服從子女的安排,無權自行做主。
點評: 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養老機構:政府應當鼓勵扶持
案例: 現年均為76歲的劉德英夫婦雖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也曾多次要求老人和他們一起生活,但老人因不愿離開故土而只好選擇獨自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自理能力減弱,他們期待能在本地養老機構安度晚年。然而,由于本地養老機構偏少且收費較高,老人可望而不可即。
點評: 劉德英夫婦的愿望已不再是夢。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四章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老年人服務需求,逐步增加對養老服務的投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老年人口比例及分布情況,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安排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及所需物資”,“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規范養老服務收費項目和標準,加強監督和管理”。
社會保障:老人可獲護理補貼
案例: 邱庚連的兒子雖然孝順,但收入卻不多,又要為身患重病的孩子治病。邱庚連體弱多病且每況愈下,她擔心自己一旦病倒將會成為家里的累贅。據報道,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300多萬。這里所指的失能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中,做不了1~2項。
點評: 為解決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問題,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章規定:“在護理經費方面,逐步開展長期護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根據其失能程度等情況給予護理補貼。在社會救助方面,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基本生活、醫療、居住等多方面的救助和照顧;對流浪乞討、遭受遺棄等生活無著的老年人給予救助;鼓勵慈善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老年人提供物質幫助。在社會福利方面,增加老年人社會福利,鼓勵地方建立80周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的高齡津貼制度,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根據經濟發展以及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等情況,適時提高養老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