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當地時間2013年6月23日晚8點半,計文波在米蘭男裝周的個人作品發布會結束。接著有媒體采訪,有認識的業內人士過來祝賀他成功,計文波在這些接觸中敏感地感受著大家對發布會的評價。
發布會能夠排入專業平臺的官方日程里,計文波首先是得到了意大利時裝工會9個委員會成員專業上綜合能力的認同。而后是作品的原創與對未來趨勢的引導。
“在此之前,您考慮的發布會最突出的表現?”
“一定是原創。”
計文波的發布作品中有中國元素的影子。中國歷代服飾的元素,他并不是完全拿過來,用的并不是那么明,那么直接,都有一些轉換。比如,領子的變化。他用的立領不是完全傳統的中式立領,而是把立領變換了一種形式,做了折疊,但拋開那個款式的多個棱角,那就是立領,有立領基本的骨架。比如,肩部的處理。類似于中國清代披風的肩部設計,他采用了一點清代肩部的感覺,只是將那種感覺過渡到現代的服飾中,并未全用。
從90年代開始,計文波常常去國外考察。記得一次參觀皮爾·卡丹工作室,同行的一位記者問皮爾·卡丹,他認為當時那個時代的流行是什么,皮爾·卡丹回答說,我的設計就是流行的。
計文波認為那個回答也能解釋他如今的做法,從現代與未來,從更加引導a時尚的角度用中國的文化去創造。中國文化層級很深,在于如何從中取出具有普遍性的元素,進一步說,一些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其實很基礎,在于如何去演變。
而在國際專業平臺上發布,這種思路會更加加強。幾十年來,東西方服裝業文化交流頻繁,如果純粹拿國外手法做出代表國外文化的作品進行交流,并不能引起外國同行的很大興趣,這就像中國人給中國人做旗袍一樣,自己對代表本土文化的東西要求會不一樣。用專業與現代的手法展現中國的文化給外國人看,就更能找出更具普遍性與基礎性的代表中國文化的細節。計文波發布的一件白色絲綢服裝,上面印有中國釀酒工藝圖案的工筆畫,將中國國畫里白描的畫法展示出來,在專業上,輔以全球領先技術的冷轉移印花工藝,他很直接地用這種方式與觀者交流。
“對歷代服飾的運用,您比普通年輕設計師高明在哪里?”
“其實也沒什么秘訣,最重要的就是勤奮,你要做得有深度,就要不斷去挖掘,對其中的細節做很多大的嘗試和研究。如何轉換,怎樣的比例最合適,需要無數次實踐。”
“對中國文化先挖掘再轉換,您有什么特定的途徑嗎?”
“我認為是理解,對一些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理解好了就用得好,理解不進去,沒有轉換成自己的想法就沒用。”
在PRADA發布之后的這場計文波作品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沖著中國的勢頭來,終落在設計師本身的才能上。
許多中國服裝品牌明顯感覺到自2007、2008年以來中國內需市場的變化,國際品牌不僅僅是奢侈品品牌進入中國,改變市場競爭格局的同時,印證了整體消費勢頭,這種勢頭在未來10年似乎必然持續下去。作為中國設計師,計文波在這次發布同期參加一些研討會時,也有強烈感受,許多意大利品牌也將未來發展的重點設在中國,而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國本土文化,他們很好奇,他們也希望看到中國傳統的東西該如何去升級。
對于計文波本人而言,包括與他同時代的許多設計師,從20多年前到現在,一直在堅持,在中國歷史文化中不斷尋找理念來完善自己,不斷創新。2004年,計文波獲得中國國際時裝周金頂獎的靈感來源于絲綢之路上的敦煌,作品是色彩感很強的女裝,由中國名模姜培琳演繹的那套,計文波至今記憶猶新。時至今日,計文波早已習慣用黑白灰來表達自己,中國文化的引用也已不用強烈的夸張的表現,而是逐漸演變為細節上的演繹。設計是自由的,有的人就愛直接表現,還原當時的文化氛圍,以尊重中國古代文化客觀狀態為主,有的人就一定要有所演變。看似只是某一次的發布,卻明顯帶有個人多年理解與經驗的凝結。
2007年,計文波首次在米蘭的發布,靈感來源于秦代兵馬俑,把力量鎖在男性優美的線條之中。時至今日,他對男性線條美感的追求又增進了。
戴著黑色鏡框的計文波以他慣有的一襲黑色服裝謝幕,他為自己塑造著藝術設計大師的專業形象。在公眾場合,他似乎沒有太多話,卻有著很強的氣場。他在福建生活了近20年,有著許許多多福建小伙們注重外貌的生活態度。
與計文波相熟的人,知道他很會玩兒,知道他骨子里北方漢子豪爽、善于交流的特質。無論是做服裝的藝術還是服裝發布的藝術,他知道如何去表達與抵達。
發布會結束后,有一些人會過來跟他合影,他不認識那些人,只知道他們年齡都偏大,看上去很專業,不僅僅是這些陌生人,那些采訪他的外國媒體記者,他也感到整體年齡比國內時尚媒體記者偏大,提的問題都很專業。一位60多歲的意大利時尚評論員,一生見過很多作品,他向計文波表達了看到他作品時眼前一亮的心情,并提了很多關于裁剪結構細節方面的問題,他認為計文波的設計中有一些哲學思想,這讓他感到中國的東西很高級。
計文波說:“我們在設計的思維上,需要有一個哲理的關系,該舍去的一定要舍去,其實這是現在最應該關注的焦點,這樣你的作品才會越看越有味道,國外的一些設計也是同理。理解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在解釋這次發布中的很多作品,看起來沒有太多多余的東西,但在一些結構當中,設計得挺繁瑣時,計文波說:“有些繁瑣的地方必須要有,其中有你想要表達的思想。我就要這樣,沒有這個,服裝就沒有氣,少了魂。而有些東西一定是要減的。”
意大利評論員發現,計文波在將立裁結合到男裝上,將幾何立體的結構造型演變到成衣上,不只是在視覺層面,而是在服裝作為商品的層面。
同樣的觀眾反應在2011年冬天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會后,一些服裝專業的老師在談論,“計文波在研究男裝的立裁。”
2011年冬天在798大罐的那次發布,計文波用了上百名模特。他一直認為,服裝設計離不開人體的結構,模特本身就代表人體的結構。他說“我對模特非常愛護和支持的。”他善于溝通的天性與他個人平時對表演藝術的迷戀也發揮了作用。
他相信與模特之間是合作,相信模特良好的表現力能完美詮釋出他個人設計的理念,而不僅僅當他們是工具。
他可以把男性的東西做到唯美和漂亮,讓男性更加完美精致,甚至會用曲線去勾勒這種美感。他會把女性做得有力量,不常用代表女性的飄嬈的曲線,取而代之的是用有棱角的結構去塑造這種力量。
他認為男人的外表可以有一種漂亮和美麗,而女的可以有一種力量或者帥氣。
“這是中性嗎?”
“我認為不是。它是一種現象。”其實,也是計文波本人的審美觀。
原創首先源于東方思想理念。“意大利人沒有看到過的,很新鮮的,來自于中國土壤里的文化、資源、理念。”
再是專業上的引導與東西方的結合。
計文波的作品有東方的味道,但不是中式的服裝,其本身的結構廓形是西裝,只是有中式的細節。
中國歷代傳統服飾不能外露,非常合體的不多。計文波鮮有將歷代服飾中寬松、不太收身的服裝放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的視覺里,他更熱愛有立裁手法的收身帶來的美感。
“以那件印有釀酒工藝手繪圖案的絲綢服裝為例,有東方款式的細節,整體屬于西方裁剪結構,如何理解那個結構呢?”
“那是中式款式與西方裁剪的結合。結構是國際標準的人體比例,那個比例并不是根據中國人的結構比例來的。其實很多國外品牌進中國后,它的板型結構、人體比例絕對不是按中國人體型來的,但是中國人有能穿的就穿了。”
計文波認為,結構本身就是一個理念,衣服好看,款式好看,穿上不好看,就是結構的問題,而設計出一件好看的衣服,并不能代表這個設計就成功。他在這次的作品中嘗試著從人體結構變化與人體結構未來審美趨勢的角度進行設計。
“裁剪結構算是一個國際語言了?”
“當然。我們有時往往對設計有太單一的理解,其實款式的設計只是設計當中的一部分,最終要表達的會涉及到很多內容,包括結構、面料材質乃至工藝等。”
“那裁剪結構的創新來源于人體?”
“可以這么講。來源于人體的結構和你要表達的對未來趨勢的引導。”
“身體結構的變化影響著人對審美的變化?”
“影響。我們從近代史發展到現在,人體結構有很大變化,尤其是男性,現在90后的腰體線整個都拉高了,腿和下身都拉長了。服裝結構肯定也是要變化的。”
過去,一個男人好看的標準,多半是寬肩、粗獷,整個人長得非常飽滿,非常有塊頭。現在對男性審美的標準更多樣化,很多年輕男性,80、90后身材長得都很修飾,非常有線條感,這就需要設計師去做研究。一些成熟男性到了一定年齡變胖后,需要用服裝來修飾身材,這就需要在結構上重新調整。
DIOR永遠是收身性裁剪,沒有因為市場變化,就改變板型,永遠有自己的追求,計文波欣賞這樣的品牌。
計文波在國際標準體型基礎上,進行了他個人理念性的調整。這次發布的作品中,一些收身性服裝有他個人的標準,達不到他定義的那個身材要求就穿不了,比如寬肩的人穿不了,比如尺寸范圍之內的比較大眾的人群穿不了。
這次發布像是一個時間的結點,連接著計文波的過去與未來。從他初涉服裝設計,在研究所里面翻閱無數服裝板型,到20多年服裝設計上款式的實踐,讓他對男性服裝結構的變換與服裝結構的裁剪有深刻的理解,這讓他在服裝結構的處理上,在男裝裁剪中與立裁的結合,得心應手。又對應著未來,他需要有代表他自己設計理念的,對未來男性人體裁剪結構的表達。
“設計師品牌的行為是達到其設計理念的人群才能穿其服裝。”計文波說。
發布會結束后,他正在為自己的設計師品牌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