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居雄
每當夜色降臨,地處粵西山區的革命老區村——新興縣水臺鎮石龍崗村的“幸福廣場”便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球場上籃球健兒“激戰”正酣,小舞臺上粵曲愛好者或唱或彈,農家書屋里大人小孩讀書看報……這一幅幅幸福和美的生活畫卷,折射出石龍崗村通過3年的“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開發,由一個省級貧困村變身為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里的老人都說:“這3年,是石龍崗村建設最快、變化最大、發展成效最好的3年!”
強班子,凝聚了民心
石龍崗村是革命老區村,全村有251戶1009人,其中100戶是貧困戶,曾經是縣里掛上號的問題突出村和后進村。如何在“后進”中突圍蛻變、浴火重生?2009年11月,村黨支部緊緊抓住云浮市委組織部、市直工委、市委老干部局、人保財險云浮分公司四個掛鉤幫扶單位到來的契機,“兩委”班子成員鼓足干勁,明確了“扶貧雙到,黨建先行”的思路。
為改變村黨員干部威信不高的狀況,村黨支部組織全村黨員開展了“我為群眾辦一件實事”、結對幫扶貧困戶等活動,大大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
貧困戶何桂慶,是一個在村黨支部和“雙到”單位駐村工作組幫扶下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例子。3年前,何桂慶一家五口居住在20平方米的泥磚房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在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何桂慶建起了雞舍,養了7000只雞,家庭年收入達到了5.5萬元,很快實現了脫貧的目標。
找路子,貧困戶100%脫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市直4個幫扶單位除千方百計籌集各項資金100多萬元“輸血”之外,更注重“造血”,在提高石龍崗村集體發展能力和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通過產業扶貧、智力扶貧、轉移富余勞動力就業等措施,切實幫助村集體發展經濟和增加貧困戶收入。
有付出就有回報。2009年村集體收入只有1.4萬元,到2012年提高到8.8萬元,增長7倍;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12年已經提高到8000多元,增長100%;全村86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實現了穩定脫貧。
辦實事,改變了村貌
“群眾心里有桿秤。我們實實在在為群眾做實事、謀利益,自然能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擁護。這也是我們實現三年扶貧任務兩年完成的重要原因。”駐村工作組組長梁鐵光說,為民多辦實事、解決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是順利推進扶貧“雙到”工作的關鍵。
針對村民行路難、飲水難、文體活動難和臟亂差等問題,3年來,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村“兩委”班子以解決群眾最急、最盼、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依靠上級黨委政府、掛鉤幫扶單位和鄉賢的熱心支持,先后籌措資金500多萬元,一下子就上了自來水網改造、無害化衛生公廁、進村水泥路、幸福廣場、村道路燈亮化、文化大樓等6個村內公益項目,民風村貌煥然一新。
昔日貧窮的革命老區村,如今煥發出新農村的活力。村風民風更加淳樸和諧,奔康致富的氛圍更加濃厚,村民10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0%參加養老保險,老弱病殘等困難群眾享有固定補助……村民生活得越來越幸福,扶貧“雙到”讓老區村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家園的可喜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