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貽法
有意義的建筑是值得人們永遠瞻仰的。比如廣東連州市東陂鎮豆地坪的一棟頗具粵北民居風格的庭屋,它連接著家鄉的山山水水,連接著家鄉的萬物生靈。更重要的是,在一個世紀前,這棟庭屋誕生了一名乳名喚作馮文孝——后來叫馮達飛的人。
馮達飛誕生于1901年一個寒峭之夜。他自幼聰穎,多才多藝,童年在東陂黃蘭小學讀書,15歲考入連縣縣立中學。1924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一期學員第四批,聽過孫中山的演講,受過周恩來、廖仲愷、葉劍英的教誨。
就是他,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為了尋求革命真理,進黃埔、涉蘇聯、到百色、赴延安,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出生入死。他先后擔任過紅七軍二縱隊司令員、紅八軍代理軍長、新四軍教導總隊副隊長、新二軍副司令員等職,為加強我軍建設,培訓軍政干部,抗擊日寇,浴血奮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皖南事變時罹難,年僅41歲。當時毛澤東得知馮達飛犧牲的消息時,連聲嘆息:“人才難得,可惜!可惜!”
這是連州人民的驕傲。他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我們懷著對這位連州老鄉的思念和深情,采來一束映山紅,連同烈士在家鄉的故事,編織成一個花環,敬放在馮達飛故居。
一顆紅色的種子,埋進肥沃的泥土,就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1931年1月17日,時任五十八團團長的馮達飛隨紅軍“小長征”抵達家鄉東陂鎮。因敵方散布“共產共妻”的謠言,村民們都出走了,街上空無一人。達飛回到豆地坪,家中大門緊鎖,妻子陳淑順也不知去向。他撬鎖入屋,室內家具床鋪擺設如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支掛在墻上的橫簫。他取下橫簫悉心觀看。好多年了,這簫依然光滑錚亮。哦,他明白了,一定是妻子睹物思夫,天天都在撫抹橫簫!這時,他情不自禁地吹了起來,一曲悠揚的《高山流水》傳遍了豆地坪,正在照顧妻子臨產的兒時好友譚榮勝聽到那熟悉的笛聲,即快步來到達飛家里,他明白了達飛思妻心切的心情,心中也非常難過,即跑到幾里外的山上把陳淑順和鄉親們都找了回來。就這樣,紅七軍五十八團的官兵們不僅飯餐有了著落,而且還吃上了東陂臘味呢!
正當妻子準備和達飛過個團圓年的時候,部隊接到了出發的通知。剛剛相逢又要分別,陳淑順緊緊摟住達飛,淚水叭叭叭往下掉。她知道自己不應該拖丈夫的后腿,應該支持他走正義的路。這時,她抹干淚水,從箱底里拿出自己省吃儉用的積蓄,遞給丈夫,深情地說:“你去吧,我知道你有要緊的事等著做?!?/p>
幾天后,部隊經星子街抵達連州城。達飛走家串戶磨破了嘴皮,向熟人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并要求商會從物質上支援紅軍。為消除疑慮,達飛和部隊首長邀請連州商會會長莫燦庭一道巡城,出發到街上,只見紅軍戰士單衣褲,頂著寒風露宿街邊騎樓底下。來到城隍街口,見店主已經走的“丁家盛隆”雜貨店已有兩位紅軍戰士在守衛。此情此景,商人們聯想到早些年兵匪一家的遭遇,兩相對比,商會長向紅軍伸出了大拇指!夸獎紅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的屬于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當場表示捐獻4萬銀元資助紅軍。果然,次日早上,首批現金送到了紅軍總部。
一日傍晚,城南木屋群發生了火災。紅軍總部首長趕到現場,指示后勤處長從軍費中出錢,一枚銀元買5擔水,動員市民到湟川河挑水救火。馮達飛指揮將搶救出來的商品分別放在學宮前地坪上,還派出幾位戰士看守。經過通宵撲火。城南商鋪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早幾天因籌軍餉時罵過馮達飛的那個胖商人,看到自己的貨物完好無缺時,撲通一聲跪倒在達飛腳下,不停抽打嘴巴,喃喃說道:“小人有眼無珠,罵錯了長官!恕罪!恕罪!”
第二天下午,受感動的連州各界人士抬著十只燒豬敲鑼打鼓慰問紅軍;商會長莫燦庭與商界代表送來3萬5千枚銀元犒勞紅軍;雙喜山教會醫院主事帶領醫務人員,把100多名傷病員接到醫院治療。
當夜,敵軍兩個團從陽山向連州撲來。軍總部決定:馬上向韶關、江西方向轉移。馮達飛奉令率領先鋒團肩負開辟通往中央蘇區道路的重任,火速出發。達飛率部路過巾峰山時,他佇立路邊,深情地向東陂方向眺望:再見了,故鄉!保重吧,親人!
……走出達飛故居,那靜謐的小港已華燈初放。再回首,一種不可名狀的親情溢上心頭。抬頭仰望,夜空中已閃爍著幾顆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