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到清遠故鄉里一游,是我三年前就有的夙愿。今天我終于來到了故鄉里——一個真實再現嶺南水鄉古村鎮的傳統風貌和發展史的國家4A級景區。這是一個嶺南文化主題公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王子山脈腳下。
我童年生活在嶺南鄉村,走進故鄉里,一股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感覺十分親切。故鄉里于2005年由碧桂園集團創建,占地200余畝,展現的是明末清初嶺南祖輩的生活場景,有“嶺南民間故宮”之稱。主題公園分嶺南古建筑、祖輩生活展示、百藝坊、競技游樂場、農莊等八個部分,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民俗文化主題公園。
徜徉在故鄉里,我感覺這個古色古香的迷人景區集中了嶺南古鎮的古樸風貌。一眼望去,駁岸的小石橋,潺潺的流水,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群,組成了嶺南水鄉古村鎮的符號。嶺南古建筑文化和古時村落的生活情景在這里得到再現。
據導游介紹,故鄉里的建筑風格以嶺南水鄉風貌為基礎,采用原址搬遷的方式。為了還原歷史,給人以歷史的真實感,體現故鄉里的古與舊,建造故鄉里的建筑材料全部都是在全省范圍內收購來的民間的古舊建筑材料,其中,超過百年以上的青磚就用了300多萬塊。
置身于用青磚白瓦建成的嶺南古民居,恍如回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嶺南農村生活的那種感覺。鋤頭、鐮刮、鐮刀、籮筐、扁擔、算盤、稱、尺、鎖、舊式電話、舊式照相機、舊收音機和舊留聲機等生產生活工具、民俗物品無一不是原汁原味的舊物;廚房用品、茶壺茶桶、兒童用品,還有那車,那轎,那擔子,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嶺南市井生活;舊時彈棉花、理發、打鐵、織布、磨豆腐、造紙、爆米花、做炮仗、榨油坊、米刻、釀酒、當鋪、廣繡、糖畫、燒玻璃、陶瓷、草編、竹編、剪紙等具有嶺南特色的老手藝場景,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太公分豬肉”、“廣教私塾”、“嫁娶”、“當鋪”、“蠟像過大年”、“包粽子”、“炸煎堆”、“拜干爹干媽”、“姑婆屋”等嶺南祖輩生活蠟像情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所有這一切,都散發著古樸的氣息,體現出嶺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出我們祖輩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故鄉里的修建旨在“重現歷史,留住記憶,回歸自然,展示文化”。讓曾經從這樣的生活走過來的老一輩人士勾起內心深處的回憶,倍感親切;同時讓新一代的年青人從中體味當年祖輩的歲月,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嶺南位于我國五嶺之南。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我在琳瑯滿目的物品和傳統手工場景中,不斷驚嘆并追憶祖輩那一部耐人尋味的厚重人文歷史。祖輩生活的風物在這里得到大規模展示,即將失傳的民間謀生傳統手工藝在這里得到保留延續,一切都像我們舊時的故鄉,溫暖而親切,熟悉而難舍。
故鄉里不僅再現祖輩生活,同時巧妙地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在民俗文化館藏中,很多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物品,如糧票、布票、油票等。這里到處掛滿毛主席像,到處掛滿毛主席語錄,甚至連結婚證書上也工整地印有紅色的“最高指示”——這是離我們并不久遠的年代的一種思想文化現象。
每天來故鄉里的游客絡繹不絕。嶺南水鄉古村鎮應接不暇、風格各異的歷史人文景觀,值得我們從多角度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