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嘉 趙樹寬 張研 崔璐璐
摘要:目前,中國電信服務業在中國第一大運營商中國移動的引領下穩步運行,并且正在醞釀從3G到4G時代的跨越。文章以中國、英國、日本、美國四個國家的五家電信運營商為研究對象,對其2000年~2011年的電信投資效率及資本生產率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國電信運營商投資效率較高,但是技術進步貢獻不足導致資本生產率呈現負增長。
關鍵詞:電信運營商;投資效率;資本生產率;技術進步
一、 引言
電信運營商在ICT和電信服務的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有一些學者對各國電信運營商技術效率、成本效率、經營效率、生產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Sumit K.Majumdar(1991)運用DEA模型分析了1973、1978、1984、1987這幾年的美國電信運營商的投入產出數據,從擴大產出和節約成本兩個方面研究發現:雖然在職人員早期的市場開發讓運營商在經濟收入上受益,但是市場壓力的不斷加大使其不得不持續努力于投入成本的節約。Sueyoshi(1997)用日本NTT公司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DEA效率分析,發現私有化對提高技術效率有效但卻不能促進成本效率的有效提高。Uri(2001)使用DEA和SFA方法研究美國實行激勵性價格上限管制對國內19家電信運營商生產效率的影響,發現價格上限管制政策對生產效率沒有顯著影響。Giokas和Pentzaropoulos(2002)用DEA方法研究歐洲公共電信組織(PTO)里的19個電信運營商的經營效率。顧成彥,胡漢輝(2008)采用Malmquist指數方法,對2001年~2005年中國四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生產率進行研究,認為效率提升是生產率增長的源泉,技術進步對生產率的貢獻較小。Mika Goto(2010)分析了美國及世界44家電信運營商1997年~2007年的財務績效。
現有文獻中還沒有將中國電信運營商與他國電信運營商進行對比研究,中國電信運營商不僅在海外上市而且早已開始海外業務拓展,其運營和發展都已經納入全球大環境中,因此,將中國電信運營商與世界主要電信運營商進行比較研究具有指導性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電信服務業的發展,對電信業的投資也是逐年增多,拿中國移動來說,其資本投資2000年為289億元,到2011年增加到1 244億元,那么這些投資是否有效率、資本生產率是否有提高,便是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綜上,本文以中國移動、英國Vodafone、日本NTT DoCoMo、美國Verizon和AT&T五家電信運營商2000年~2011年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為研究資料,將投資效率與資本生產率兩個方面相結合進行實證比較研究。
二、 模型及指標
1. DEA模型。目前對于效率和生產率測度的方法主要為兩種,一種是參數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SFA(隨機前沿分析)方法,需要預先假設性的建立一個生產函數,并對其參數進行估計;另一種是非參數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用線性規劃方法構造生產前沿面,以實際生產點與前沿面的距離函數表示效率。DEA方法不用設定生產函數也不用估計參數,所以該方法更具客觀性,進而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因此,本文選擇DEA方法作為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對投資效率和資本生產率進行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的研究,研究中分別使用DEA方法的不同模型。
關于投資效率研究本文選擇DEA方法中CRS和VRS模型。CRS(規模報酬不變)模型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的的數學規劃模型。有I個決策單元(DMU),對于每個決策單元有N個投入和M個產出數據,列向量xi和qi分別表示第i個DMU的投入和產出,也就是說N×I的投入矩陣X和M×I的產出矩陣Q代表了所有數據,建立如下線性規劃:
minθ,λθ
s.t.-qi+Qλ?叟0(1)
θxi-Xλ?叟0
λ>0
其中λ是一個N×1的常數向量,求解線性規劃得到的θ值即為第i個DMU的CRS效率(用ECRS表示),滿足θ≤1,如果值為1,就說明該DMU位于生產前沿面上,是有效DMU。
在(1)式中加入一個凸集限制II×1λ=1即可以變為VRS(規模報酬可變)模型,求解所得θ值即為第i個DMU的VRS效率(用EVRS表示)。CRS效率和VRS效率的比值可定義為規模效率,即:
SE=ECRS/EVRS(2)
關于資本生產率研究本文選用Malmquist指數,該指數是通過計算每一個數據點相對于一個普通技術的距離比率來測量兩者之間生產率的變化。如果將時期t到時期s的距離定義為ds(qt,xt),那么這兩個時期之間的Malmquist指數可以表示為:
m(qs,xs,qt,xt)=■×■■(3)
將(3)式中距離函數重新整理,可以將Malmquist指數變換為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的乘積:
m(qs,xs,qt,xt)=■■×■■(4)
上式為CRS條件下的生產率指數,在VRS條件下可以繼續將效率指數分解為VRS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
2. 指標及數據。本文主要目的是對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和資本生產率進行對比性研究,所以選擇的投入指標主要是其運營投資方面的指標,一是CAPEX(Capital Expenditure)即資本性投資支出,是指資金、固定資產的投入,對電信運營商來說包括網絡設備、計算機、光纜線路、通信基站等一次性支出的項目;二是OPEX(Operating Expense)即運營成本,指的是運營商的管理支出、人工成本、銷售費用等日常投資,主要是指當期的付現投資支出。運營商產出指標選擇營業收入,包括語音業務收入、數據業務收入及其他業務收入。
本文所使用數據均來源于五家運營商2000年~2011年年度報告,所有原始數據均用當年價的本國貨幣表示。將原始數據使用PPP(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為用2005年美元不變價表示的可比性數據,2000年~2011年五家運營商投資和產出數據具體描述如表1所示。
三、 實證研究
1. 投資效率。本文對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進行測算時選擇投入導向的多階段DEA方法,構造一系列的輻射的線性規劃模型來識別有效預測點。首先假設運營商規模報酬不變(CRS),計算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用IEcrs表示;再假設運營商規模報酬可變(VRS),計算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用IEvrs表示;進而由IEcrs和IEvrs之比可以得到運營商的規模效率,用SE表示;最后由運營商位于VRS邊界的位置可判斷其規模收益情況,用RS表示,其中,irs、-、drs分別表示規模報酬遞增、不變、減少。五家運營商2000年~2011年投資效率具體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發現,2000年~2011年中國移動和日本NTT DoCoMo均處于生產前沿面上, 其投資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有效(效率值為1),規模收益處于不變階段。美國的Verizon和AT&T在不考慮規模報酬的情況下,投資均為無效率(效率值分別為0.944和0.967),而考慮規模報酬時,投資變為有效(效率值為1),也就是說美國的兩家運營商其投資無效率均是因為規模效率較低(分別為0.944和0.967),而且規模報酬處于遞減階段。英國Vodafone是五家運營商中投資效率和規模效率最低的,不論是否考慮規模收益其投資均為無效率狀態,而且規模效率僅為0.876,但是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
綜上所述,中國移動和日本NTT DoCoMo對于CAPEX和OPEX兩大類投資利用能力較高,基本從中獲得了最大收益,而且運營規模也是最佳效率規模。美國Verizon和AT&T兩大運營商投資無效率狀態主要受規模無效率影響,規模過大而影響經濟效益。拿Verizon來說,目前該公司在美國、歐洲、亞洲和太平洋等45個國家經營電信和無線業務,其運營規模之大已經影響其投資收益。英國Vodafone對投資利用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規模報酬遞增,還可以從擴大規模中帶來經濟收益。
2. 資本生產率。本文從動態角度考察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的變動情況,實證研究過程中選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2000年~2011年五家運營商投資效率變動指數均值見表3。其中,CH1表示運營商資本生產率指數,CH2表示運營商技術進步指數,CH3表示運營商CRS情況下投資效率指數,CH4表示運營商VRS情況下投資效率指數,CH5表示運營商規模效率指數,它們之間的關系表示為:
CH1=CH2×CH3=CH2×CH4×CH5
由表3可知,五家運營商中只有中國移動資本生產率指數為0.994小于1,表示2000年~2011年資本生產率呈現負增長,以年均0.4%的速度降低。而其他四家運營商資本生產率指數均大于1,增長趨勢明顯,其中英國Vo-dafone資本生產率增長率最高為7.9%,日本NTT DoCoMo次之,增長率為2.7%,美國兩大運營商增長率相對較低,分別為0.2%和1.3%。
影響中國移動資本生產率持續降低的主要因素在于技術進步貢獻率降低(技術進步指數為0.996),其投資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均為1,雖然前一部分研究發現其投資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最優,但這兩者對中國移動資本生產率即沒有正面貢獻也沒有負面影響。英國Vodafone資本生產率增長既有技術進步的貢獻又有效率的積極影響,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更大,技術進步年均增長5.5%,對資本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6%。Vodafone投資效率雖未達到最優,但是一直處于增長狀態,進而能夠促進資本生產率提高;規模效率也達到最優,但是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所以Vodafone不斷擴大規模也能提高資本生產率。其他三家運營商資本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在于技術進步的積極貢獻, 日本NTT DoCoMo技術進步增長率為3%,美國Verizon增長率為1%,AT&T增長率2.6%;而且這三家運營商投資效率指數均為1,投資效率沒有變化,但是規模效率指數均小于1,即運營規模變動均對資本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中國、英國、日本、美國的五家電信運營商2000年~2011年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對中國電信運營商與他國電信運營商的投資效率和資本生產率進行實證比較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 中國電信運營商投資效率較高。對五家電信運營商投資效率進行比較后發現,中國移動與日本NTT DoCoMo投資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有效,處于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這兩家運營商對于CAPEX和OPEX兩大類投資利用能力較高,基本從中獲得了最大收益,而且運營規模也是最佳效率規模。
2. 中國電信運營商技術進步貢獻不足。作為中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的中國移動,與其他國家運營商相比而言,其技術創新不足,進而給其資本生產率的增長帶來負面影響。電信服務業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技術對運營商對整個電信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電信運營商也都相當重視科技研究,以美國AT&T為例,其前身是由電話發明人貝爾于1877年創建的美國貝爾電話公司,該公司非常重視科研和開發新產品,目前對下一代技術(即長期演進技術)大舉投資。中國移動擁有中國自己的3G標準TD-SCDMA,3G網絡運行發展良好,而且自主研發的4G TD-LTE也入選ITU 4G標準之列,但是目前3G網絡成熟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后,TD-LTE還處于規模試驗階段,還未進行大規模推廣應用。
3. 中國電信運營商還呈現粗放式發展模式。中國移動近10年來CAPEX遠高于其他四家運營商,以2011年為例(用2005年不變價表示),中國移動CAPEX為342.16億美元,Vodafone為80.80億美元,NTT DoCoMo為51.83億美元,Verizon為187.10億美元,AT&T為231.63億美元,投資基數相對較大但是對于中國移動資本生產率的提升卻也沒有明顯的正面作用。因此,可以說中國電信運營商發展還是簡單的依靠投資和規模拉動,還停留在粗放式發展階段,而且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開始制約電信業的整體發展。
針對中國電信運營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TD-LTE技術為核心,加大自主技術創新投資力度,加速4G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的研發和試驗;加強與各大手機制造商的聯系與合作,加大4G應用技術攻關力度,加速推廣應用的進程,并做好3G到4G轉換及融合的基礎性工作。第二,促進業務創新、產品創新。中國電信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用戶數量規模相對趨于飽和,截止2011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已達94.9部/百人,隨著傳統話音業務的持續走低,中國電信運營商必須從業務和產品上進行創新,從移動互聯網、數據業務等非話音業務角度擴大規模,走內涵式增長道路。第三,加強國際合作。中國電信運營商已經在香港和紐約上市,以優良的業績和不錯的發展前景博得了廣泛贊譽,應該以此為契機,廣泛開展與國際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ICT研究機構在技術、業務、人才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不斷挖掘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Sumit K Majumdar.X-efficiency in emergi- ng competitive markets: The case of U.S. tele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5,(26):129-144.
2.Sueyoshi, T.Measuring efficiencies and return to scale of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in production and cost analyses Management Science,1997,43(6):779-796.
3.Noel D.Uri.The effect of incentive reg- ulation on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telecom- munications.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1(23):825-846.
4.G.C.Pentzaropoulos, D.I.Giokas.Compa- ring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main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organizations:A quan- titative analysi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2,(26):595-606.
5.顧成彥,胡漢輝.基于Malmquist指數的我國電信業動態效率研究.軟科學,2008,(4):54-57.
作者簡介:趙樹寬,吉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嘉嘉,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張研,吉林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崔璐璐,吉林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