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媛
由張見充老師執教的《京師得家書》的學習活動是在第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個階段的學習活動,重點是對古詩原文的閱讀與理解。古詩教學是幼兒學習活動中的一項傳統內容,一般情況是以誦讀為主,或者由老師對詩歌內容稍加闡釋,然后讓幼兒記誦??墒窃诒菊n例中,老師運用了與眾不同的“對接”策略,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張老師緊密聯系第一階段的學習,讓幼兒回憶并復述由古詩改寫的故事《早點回家》,然后老師用一句“袁凱把他此時的情景寫成一首詩歌,我們邊看視頻邊聽錄音朗讀”自然過渡到古詩的學習,將故事與古詩順利對接,天衣無縫。
其次,老師在疏通詩句時與幼兒互動談話,一句一句地對應,將幼兒已熟悉的故事內容與詩句自然對接,將生活的語言與詩歌語言完好對接——
師:我想問問小朋友,詩中所說的“京師”是什么地方?
幼:南京。
幼:袁凱在南京做事。
師:袁凱是明朝詩人,南京是當時的京都,也稱“京師”,他當時就在京師南京工作,有一天,驛差送來了什么?
幼:信,家里親人寫的信。
師:我們把家里寄來的書信稱為“家書”。(教師出示詞卡“家書”,帶領幼兒讀詞語三遍)
師:你能把剛才的話完整地說一遍嗎?
幼:袁凱收到了家書。
師:說得好,所以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京師得家書》,“得”就是收到的意思。
……
這樣的對接,排除了幼兒對古詩語言難懂的障礙,不像中小學生學習古文時的一字一字的解釋,一句一句地翻譯,而是在給幼兒充分的表象材料的同時,緊密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大量的鋪墊基礎上使幼兒對古詩理解水到渠成。
再次,注重發揮詩歌的語言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分層次要求誦讀。幼兒記憶力強,心性空靈,是感受經典、誦讀古詩的最佳時期,而古詩句式整齊、和諧押韻、朗朗上口,最易于誦讀。然而,只是讓幼兒機械地背誦,必定會死氣沉沉,使幼兒對學習失去興趣。本課例在前期充分鋪墊的基礎上,幼兒已經對詩歌大意完全理解,再通過欣賞錄音朗讀、老師范讀給幼兒以范式引導,并配之以生動的視頻畫面,幼兒很快就能熟讀成誦了。執教老師并不停留于此,接著運用接龍游戲、小組競賽、古詩列車、打擊樂伴奏等多種形式進行誦讀練習,讓幼兒一方面鞏固對詩歌的記憶與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簡潔美與意境美,讓幼兒通過古詩語言這個民族符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培養了幼兒詩心、詩性,積淀了孩子們的文化修養與生活品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師非常注重幼兒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的配合,從剛進入課室時的表演唱《常回家看看》,到誦讀游戲時的律動,都做得非常自然和諧,將音樂美、舞蹈美與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融為一體,既滿足了幼兒的表現欲,又讓幼兒進一步消化了古詩的文化營養,如此不斷積累,孩子們的文化底蘊定會得到充實,幼兒的閱讀興趣與愿望也一定會大大提高。
最后,張老師沒有忘記古詩學習與幼兒生活的對接,在活動第四個環節,仍然設計了一個情景活動,回應第一階段活動“讀爸爸媽媽來信”內容,嘗試給爸爸媽媽寫一封回信,并且啟發幼兒用自己喜歡又能夠做到的形式與方法去表達對父母的愛。孩子們的作品呈現了各種各樣的心意卡、愛心畫、小紅花等等,在這些充滿童趣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顆顆純凈而善良的美好心靈,以此埋下一?!靶ⅰ钡姆N子。相信這粒種子定會不斷生根發芽,并結出豐碩的果實!
總之,在這一課例中,老師將“對接”策略運用得熟練而自然,使幼兒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示,學習活動變得如此輕松有趣,既發揮了我國傳統誦讀法的優勢,又充分運用現代媒體手段,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文化向往,確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