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蓬
今年4月在臺灣舉行第六屆兩岸四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及新加坡創意語文教學交流活動暨第一屆兩岸四地語文教師典范教學演示研討會期間,有8位語文教師分別展示了朗讀教學、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教學、議論文的以讀帶寫指導教學等8堂課例,課型多樣,方式多元,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現了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語文教學各自的風采和特色,為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其中特別引發我思考的是關于教學意識的問題。
從一般意義來說,教學意識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達到某種教學效果而在教學過程各個環節所表現出來的教學觀念、教學意向及相應的行為方式的統一體。教學意識包括目標意識、對象意識、互動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文化意識和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等及其相應的教學方式。沒有正確的教學意識就不可能取得積極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學意識中,目標意識是最根本的,是教學的靈魂。
從具體課堂教學來說,教學意識體現于課文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這次五地語文教師的教學演示證明,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正確的教學意識指導。觀察8位語文老師的教學,可以發現他們的一些教學追求和技巧運用,其實都是某種教學意識的體現。在總的目標意識之下,他們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所體現的個性化朗讀教學意識、創意教學意識、服務于學生的教學意識等是值得注意和學習的。
個性化朗讀教學意識的表現和啟示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過程,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讀的時候,從視覺擴大到聽覺,從而增加了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促使“讀者”深入領會詞語的含義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通過朗讀,學生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
在這次課堂教學演示中,有三位老師的課堂是以朗讀或誦讀、吟誦為主來組織教學的。他們都有很明確的個性化朗讀教學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技巧,發揮朗讀主體的主動性、創造性。如臺灣的陳桂芬老師很注重指導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悟進行朗讀,要求讀出文章的精、氣、神,讀出情味。在這種教學意識引導下,學生的朗讀顯出各自的個性色彩。陳桂芬老師還很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一起在反復回味中尋找與他人的差異,既向高水平的朗讀范例學習,又保持自己的朗讀個性。朱暢思老師的朗讀教學課的個性化朗讀教學意識也非常顯著,他的特點是通過自己的個性化朗讀來培養學生的朗讀個性。他激情出場,帶著一些復古和夸張的味道吟誦詩歌,立即把學生帶進詩歌的特定情境中,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了吟誦的興趣,又通過自己的示范引導,使學生學到了個性化吟誦的技巧。來自澳門的賀誠老師,他用渾厚有力的聲音為學生做《萬里長城》的示范朗讀,再讓學生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時,他非常注意發現他們的朗讀差別,并充分肯定學生有差別的個性化朗讀。這一點給我們的印象特別深刻,對于我們的朗讀教學很有啟發。
推陳出新的創意教學意識的展示和啟示
在這次創意教學展示中,來自大陸的容理誠和馬新民兩位老師在教學上的創新設計很引人注目,體現了一種強烈的創意教學意識。
容理誠老師為了解決學生對古文學習感到困難,學習效果差的問題,在多年教學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的古文學習課程。他的教學凸顯了推陳出新的特點。一般的古文教學多是讀古文,解字句,翻譯和練習。容老師的古文教學設計在基本保留了這個大家熟悉的古文學習方式的同時,加入了一個逆向學習環節,就是根據學生此前學習古文的水平,編一段現代文語段,讓學生翻譯成文言文。他所編的現代文語段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特別能激發學生的翻譯欲望。雖然這個現代文語段被賦予了一定難度,但學生的積極性還是被調動起來。學生在翻譯過程中,腦力得到了空前的激蕩,他們必須努力去推敲古文的詞語該怎樣運用,那些離學生久遠的詞句頓時被激活了,古老的詞匯此時仿佛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老師還把一些古今詞語對照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到更多的古今詞語轉換知識和規律,使他們能自如地將現代文翻譯成文言文,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把古文翻譯為現代文。這種“雙向對譯”的古文教學創意活動對學生思維的推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回答問題積極主動。由于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較傳統方式有明顯增強,文言文的運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個別同學還在周記中用文言文寫自傳。在對曾參加該實驗的某校高一、高二級四個班的220名學生的調查中,53%的同學(116人)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新穎,使枯燥的文言文學習變得有新鮮感,在“將白話文譯成文言文”的環節有成就感;34%的學生(75人)認為此種學習方式讓他們認識到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還很欠缺,要加強對文言知識的積累;10%的同學(22人)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訓練思維能力;32%的同學(70人)由討厭文言文變成喜歡文言文;61%的同學(134人)開始對文言文感興趣;49%的同學(108人)覺得很有收獲,能夠更好地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虛詞以及句式,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應用……調查結果表明,這種教學方法是深受學生認同和歡迎的。
馬新民老師講授的課文是《落花生》,他的目標教學意識非常明確,就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馬老師把《落花生》原稿和刪改稿呈現給學生,把一處處修改的部分列出來,與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去體會刪改稿的表達效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特別去體會由于用詞用句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他把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且有著復雜的時代背景之下來討論文章所呈現的不同意義和效果,讓學生通過對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詞句選擇的不同所產生的語感差異。這堂課很有創意教學意識,又有匠心的創意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很好,對學生提升感悟語言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創意教學鼓勵教師求新求變,讓教學變得更有新意和彈性,“活潑多元”應該是創意教學的本質。創意教學除了學習內容要有創意,教學方法和空間設計等也要有創意。在創意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智能、用心與巧思三者結合起來,以智能為基礎,充分運用巧思,而且要用心去做,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才能推陳出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服務于學生的教學意識的示范與啟示
教學的根本是為學生服務,所以每一堂課都要把服務于提高學生的某種語文能力作為教學的原則。
來自香港的湯芷琪老師,她的示范課在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示范課講的是“閱讀策略—預測能力”,她的教學意識非常明確,就是要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想象創造力,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她選擇的學習材料是一個很有趣味、情節跌宕的故事文本。教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猜想、預測故事后面的可能性的發展。特別是教學的最后一個版塊,把學生的猜想和故事原本的發展進行比較,一方面展示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一方面發現學生獨特的想象創造力。進而通過講解、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和學會猜測的學習方法,整個教學過程都依嚴密的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新加坡的林季華老師細膩和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意識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她講授的是“論說文的讀寫綜合”。為了讓學生領悟論點、論據的內涵,學會提出論點和尋找論據,林老師非常注意選材的現實性和重視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她選取的教學材料是與學生生活和經驗接近的學習資源——動漫片《售旗日》。這段動漫片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到一個熱烈的議論氛圍之中。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對這段動漫片的認知,林季華通過適當的講解,做了周到細膩的鋪墊引導,為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動手動腦練習提供順理成章的路徑。這種有效服務于學生的教學意識是值得反復體味和學習的。
臺灣的丁美雪老師的教學也很有針對性。丁老師的特點是善于進行有針對性、有啟發性的提問,且提問層層推進,讓學生最終自己推論出劉基《楚人養狙》的寓意。丁老師采用的心智圖和想象反思方法對引導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習的深化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