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海外整體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經貿話語權已成為我國大國戰略的必要內容。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國際經貿話語權的制定與參與方面均處于落后被動局面。未來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將更多體現為國際經貿話語權之爭,正視我國在拓展國際經貿話語權實踐中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清晰了解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對于我國抓住時下提升國際經貿話語權的戰略機遇期,實現彎道超車,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恢復與參加各種專業性國際組織,包括政府、企業與商協會在內的各類經貿話語權參與者的國際活動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基本已具備了參與話語權的條件。政府方面,相關行政部門設立了相應的職能部門,不僅與對口的國際組織進行交流,與國外政府的相應部門進行協調合作的行為也在日益增加;企業方面,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以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斷地“走出去”,使中國與外部世界以國際合約形式表現出來的利益聯系越來越緊密;商協會方面,除了數量達到600多家的全國性商業行業協會,在各地區和民間以商協會名義開展活動,并進行社團登記的社會組織已有數萬家,在公共部門和企業界的支持下,專業商協會代表我國參與國際經貿話語權的身份也逐漸清晰起來。
以加入WTO為重要標志,我國國際經貿話語權實現了質的提升。入世前后,我國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修訂了2300多份法律法規和數十萬份政府文件。此外,隨著我國各類期貨市場的發展與健全,加之政府、企業與商協會不斷加強溝通與協調,我國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能力也有了顯著提升。而隨著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幣也正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也進入了上升通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企業與商協會走出國門的能力逐漸加強,在發生經貿糾紛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懂得在專業商協會的平臺上抱團形成合力,通過國際通行的手段積極捍衛自己的權利。例如,在美國和歐盟發起輪胎特保、鋼管反傾銷、光伏反傾銷等貿易救濟調查時,相關行業企業在商協會組織下采取了回應措施,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再如,浙江通嶺集團是一家從事電器設備生產的民營企業。該公司在美國多次被競爭對手以知識產權問題進行惡意訴訟。十多年來,公司贏得了多起專利官司。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該公司做出一個重要的決策,即把美國市場的全部利潤用于支付法律成本,全力占住美國市場。企業有此意識,用其董事長陳伍勝的話說,完全出于對海外市場話語權的珍惜。
在看到一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只是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被動參與者,中國對國際經貿話語權作用的認識及其應用剛剛起步,在話語權的各個領域還比較薄弱,政商聯動、人才培養、商協會建設方面都存在較多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與民間缺乏互動渠道,對我國參與國際經貿話語權的力度與效率造成了不利影響;相關商協會組織企業家出訪受到各種限制,不走出去又由何談及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我國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體系相對較為脆弱,難以支撐人民幣在短期內實現國際化。尤其突出的是,我國企業多數尚未認識到培養參與國際經貿話語權專業人才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企業通常遭遇的困境是懂業務的不懂外語,懂外語的不懂業務,難以有效地進入國際經濟組織的核心圈層。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國有企業專業人員不能長期穩定保持專業崗位的工作。加之企業缺乏海外社會責任管理能力,海外公關能力總體偏弱,也進一步制約著我國企業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國際經貿話語權關系到我國在世界經貿秩序中的大國地位,影響到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運行效率,決定著企業的未來生存與發展。下面筆者將著重就中國外向型企業如何深度參與國際經貿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展開論述。
企業內部應將國際經貿話語權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對此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特點越來越鮮明。目前,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50.1%,貨物貿易居世界第一,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世界第五。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使中國海外經濟利益不斷擴大,而享有對等的國際經貿話語權則是保障我國企業海外經濟利益的有力“武器”。
企業應當形成合力,減少內耗,抱團出擊,要與相關專業商協會形成協同聯動效應。以鋼鐵行業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12年粗鋼產量達7.1654億噸,創下歷史新高,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國的位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鋼鐵企業利潤率長期處于低位徘徊的狀態,甚至面臨著成本與鋼價倒掛的窘境。這其中當然有經濟大環境蕭條,終端需求不振的原因,但中國鋼企由于對上游鐵礦石定價話語權的缺失而導致被長期套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游鐵礦石基本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礦山壟斷。而下游中國鋼鐵企業卻驚人的分散,1998年中國有177家鋼鐵企業,2007年增長到315家,雖然在國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我國鋼企數量有望通過重組減少至200家左右,但各個鋼企集中度低,同質化競爭嚴重,給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各個擊破”的機會。而在全國性的業內商協會的有效統籌規劃下,各個鋼企完全可以在定價權談判過程中形成合力,一個拳頭對外,與上游供應商掰手腕。
企業要堅持創新,占領理論與技術的制高點。只有領先者,才有發聲的底氣,才有足夠的影響力。是否有理論上的創新,能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規律,是否掌握最先進的技術,都直接決定著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國際話語權。尤其是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領域,中外企業起跑順位差距相對較小,如果中方企業能夠加大對研發創新的投入與支持,真正建立獨立的研發團隊,進而在技術與標準制定方面實現突破,則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企業要積極擔負起更多的海外社會責任,提升公關能力,真正贏得外方企業與民眾的尊重。中方企業應在建立精細、公正、負責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基礎上,依托較為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制度,充分針對當地特點,多向當地商協會和專業機構咨詢,消除當地民眾可能存在的對于中國企業粗放發展與野蠻擴展的偏見,在慈善與公益事業上多做文章,在強化自身品牌與形象的同時,積極融入當地社會。
要看到,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是系統化、全局性的涵蓋政府、商協會與企業的全方位工作,而作為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企業尤其要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培養專業人才的耐心,加深對國際通行經貿規則的了解與認知,唯有這樣,企業才能夠抓住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黃金戰略期,積極作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