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榮君
縣域經濟是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階段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該文從縣域經濟的概念出發,通過分析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幾點途徑。
中央近幾年重新審視“重城輕鄉”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模式,十六大首次提出“縣域經濟”概念,并將“縣域經濟”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改革的范疇。中國經濟已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宣告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要想實現縣域經濟的新跨越,必須把握時代的主題。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縣域經濟的范疇。截止到2010年,我國共有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853個市轄區、370個縣級市、1461個縣、117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2個特區、1個林區)。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主要包括縣級市和縣,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主,包括縣城關鎮,鎮域經濟和鄉村經濟。不包括市轄區,市轄區一般是地級市轄區,屬于城市經濟范疇。
百強縣和貧困縣。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為:人口83.4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07.1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3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350元,城鎮居民的現今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0750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約9240元。
中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為:人口73.3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為173.5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4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960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0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6220元。西部百強縣平均規模:人口51.6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6.3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941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66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20元。
2012年全國貧困縣592個。其中在公布的名單中,各貧困縣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部省份217縣,西部省份375縣。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最多的是云南,有73個;其次是陜西和貴州,有50個。
縣域經濟實現發展跨越的可行性
縣域經濟發展雖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但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我國政府的重視支持,為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我們只有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巨大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吃苦耐勞的品質。吃苦耐勞的民族品質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在適應惡劣的自然條件中形成的。由于我國縣域地區長期形成的“以山為基、以農為本”的農本思想,他們又處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邊緣,自然只能行走在市場經濟的邊緣,不得不被動地接受現代商品經濟的侵染,因此在吃苦耐勞的民族品質中=同時蘊含著對現代商品經濟的隔膜和進行的淡然的定勢思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商品意識和市場博弈能力必然會逐漸累積和加強,進而推動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國大部分縣域地區都擁有非常豐富山林土地資源和物種資源,只是現在開發利用的程度還比較低,當地人民重視程度不夠,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仍然是民族鄉鎮的支柱產業,農業生產合作化、機械化水平低,仍然沒有形成集約化生產經營,所以如今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潛力很大。
民族文化與生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許多鄉鎮地區的人民蘊育了璀璨豐富的民族文化,民間傳說、歌舞、服飾手工藝、婚俗、體育等傳統文化藝術體育保持完整,充分展示了畬族文化古樸、厚重的底蘊和藝術感染力,而且這些都可以很方便地包裝成“農家樂”項目,很有市場開發和推廣價值。
國家政策的扶持。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著眼于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積極推動縣域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并使之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路徑
用頂層設計的思路謀劃發展。要實現科學發展,科學的規劃是保障。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要注重把握發展大趨勢,用頂層設計的思路謀劃發展,具體來講分為五個方面:一是基于比較優勢、有錯位競爭的產業體系的建立,二是保障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有助于提升發展質量和生活舒適水平的生態建筑,四是能夠充實發展動力的體制機制建設,五是能夠提高區域和諧程度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每個縣市區的情況不同,規劃當然也要體現差異化。成功不可復制,但是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對于縣域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的地區來講,先進的規劃理念是可以考慮借鑒的。
堅持產業立縣,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區域經濟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產業鏈條與產業集群的競爭。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將決定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要靠產業,現代產業的支撐是科技。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會長管益忻說,當前世界正迎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生產效率將出現幾倍、十幾倍的提升,3D打印、網絡營銷、個人定制等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顛覆性變革,給我們今后產業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不能總是走低端、低質、低效的路子,要在新的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中自覺地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挑戰。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要站在國際國內發展的大環境中去謀劃,處理好三個關系:平衡較快增長與轉調的關系,注重新老產業的有效銜接;當前增長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一些傳統優勢產業不能一概否定,要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發揮自身優勢與學習借鑒別人經驗的關系,打造具有獨特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提升是縣域經濟的發展關鍵,說到底縣域經濟發展還是要產業為本,這個產業不光是工業項目,也包括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相互配合。
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縣域經濟既承擔著發展產業經濟的重任,還面臨著城鄉二元結構、“三農”發展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當前內外需不振的大環境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現在正是大力推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大好機遇。一方面,政府財力的增加,使得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在增強:另一方面,城市資本下鄉的步伐也在加快。加快城鎮化進程,一要大力發展重點鎮,加快農村社區化建設。社區的集中居住,使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民,在“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來水”的基礎上,實現集中供熱、供氣,污水處理和垃圾清運也能以較低的成本進行。
當前,縣域經濟要實現跨越發展,關鍵是要選擇一條適合自身條件、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科學發展之路。總結一些先進縣市區的發展經驗,并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可以看到:發展路徑的選擇,一定要堅持高點定位、規劃先行,從主導產業的確定、區域發展的布局、平臺載體的建設等方面做出高水平的規劃,并一以貫之地嚴格執行;要著眼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加大轉方式、調結構的力度,堅持產業興縣,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到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同步協調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