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力
新型城鎮化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五位一體”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堅持生態文明理念。該文通過分析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生態不文明現象,指出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的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上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新型城鎮化發展包含了生態文明的新內涵,只有堅持生態文明理念,才能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我國城鎮化發展存在生態不文明現象
在我國現階段的城鎮化進程中,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過度追求經濟數量指標,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一些城鎮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民生問題較為突出;另一方面,過度追求城鎮規模指標,長期以來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的道路帶來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出現了城鎮化發展生態不文明現象,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城鎮化畸形發展,導致病態擴張。在現階段的城鎮化進程中,表現出過于片面的強調城鎮化的速度,忽視了對于城鎮化的高端、集約的方向定位標準,為了在數字上追求較高的城鎮化率,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進程,無所顧忌地開采和開發自然資源,城鎮化的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而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同時,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無法實現對于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率,特定的單位內綠化指數不達標,沒有重視城鎮化發展質量,更多的是重視“面子工程”,在經濟未得到長足發展的情況下,損害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機能,城鎮化進程成為了一種病態的發展擴張方式。
城鎮化趨于表象化,缺乏長遠發展眼光。李克強總理指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充分體現了城鎮化發展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區和城市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不可否認的是,在城鎮化進程中雖然取得了經濟上一定的發展效益,但是卻使得城鎮和地區中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給城鎮化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這種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結果導致了一些爛尾工程、城市基礎建設滯后、生態環境脆弱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形象工程”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所在。城鎮化趨于表象化,在城鎮化進程中,缺乏長遠發展眼光。
城鎮化質量較低,生態環境不理想。在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缺少對于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速度和質量兩方面的平衡和協調,導致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過度的強調速度,而忽略了質量的保證;注重GDP等經濟指標增長,忽視了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僅造成了低下的資源利用率,還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恢復的創傷,損失不可估計。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雖然實現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的提升,但是卻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嚴重超標,空氣、水、土壤等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過大,一些地方生態保護屢屢讓步工業發展,清潔空氣、潔凈飲水、良好氣候、優美環境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匱乏,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和美麗中國建設。
城鎮建設無序化,造成非生態化資源浪費。城市存在的意義主要在于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實現雙方發展的共贏,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足夠認識,對于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肆意危害自然生態資源的行為普遍抱著漠視的態度,放任侵蝕自然資源的做法,時常出現“拆了建,建了拆”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用單獨篇章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新型城鎮化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載體之一。生態文明理念提倡環保、綠色、全生態發展的建設理念,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入生態文明理念是解決當前城鎮化進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金鑰匙,意義重大。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能夠杜絕很多不講生態文明的社會現象給自然環境和資源造成的威脅和浪費;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的措施
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的數量不斷增多,城鎮人口越來越密集,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導致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這是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在實施國家宏觀戰略,謀求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至關重要。
以人為核心,樹立科學的城鎮生態觀。堅持生態文明理念成為了當今社會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構筑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因素,對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統籌發展,實行新城開發與舊城改造、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有機結合。完善有關生態法規,改革環境評價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城鎮市居民的生態教育,通過舉辦多種活動逐步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出力。
搞好產業轉型,提升城鎮經濟生態效益。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也是構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強化空氣、河流等資源的環境約束,堅持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轉型升級并舉,在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培育與生態文明城鎮建設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經濟增長的生態效益。
樹立環保意識,走綠色低碳的城鎮化道路。過去的那種以犧牲自然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弊端已經嚴重的凸現出來,不適合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把過去片面的追求量的方式轉變為注重質的提升,將過度重視土地資源開發量、空間擴張量、人口規模數量等,轉變為城鎮的公共基礎設施、綠化面積、文化和公共服務及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上,營造良好的城鎮環境,提高城鎮對于農民成為市民的吸引力,實現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城鎮發展要立足于環境保護,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堅持綠色發展,減少和治理污染,實行和提倡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走綠色低碳集約智能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總之,新型城鎮化發展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是解決當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金鑰匙,有利于實現空間發展格局的優化,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也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把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落實到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才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