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瑾
近些年國內旅游市場非常火爆,而且現在很多家庭已經將旅游作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市場的帶動下,社會對于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需求很大。基于此,該文從學生專業認同的角度出發,研究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認同情況以及相應的改善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非常迅猛,短短幾十年就由旅游資源大國轉變為旅游經濟大國。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向前推進,并向著更高的培養目標邁進。近些年,國內的很多高校都紛紛成立了旅游管理專業,每年該專業的招生規模都有著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國家旅游局針對于當前高等院校旅游專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入了研究,在學科建設和旅游專業教材編寫方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旅游專業大學畢業生是我國旅游市場高素質人才的主要補給,但經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有很多旅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時并沒有參與到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當中,轉行的情況非常普遍,國內高校旅游專業招收的學生很多,實際用在旅游市場的很少,倘若這種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對我國旅游市場發展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憑借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個人認為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于自己所所學專業的認同度不高。發展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學生從內心里認同自己所學的專業,才會全身心的去投入,去主動解決學習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主動建立正確的專業價值觀,同時也樂于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將學習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一點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上所經常提到的“興趣學習法”。
何為認同
所謂認同,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過程,是一個自我同化為另外一個人的過程。一個個體想要融入某一群體中時,自愿的去接受或者模仿心中自認為榜樣的人物,使得自己的處事方式或者思維態度與其保持一致。我們可以把認同分為兩大類,社會認同與個人認同,主觀認同和客觀認同。
社會認同和個人認同出發點是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社會認同是說一個集體所共同具有的認同感,集體中的所有成員之間因為彼此之間所感受到的共性而聚集在一起。個人認同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覺到滿意,自己有較為明確的發展方向,并且發自內心的愿意為之而奮斗。個體在社會中生活,個體認同的實現勢必要受到社會的影響。也就是說社會對個體給予的認同,對于個體認同的實現非常重要。然而想要社會對自己認同,首先要達到個體認同才行。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認為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互為前提又相互聯系。
基于主客觀不同的出發角度,就有了主觀認同和客觀認同的概念。顯然,主觀認同就是指個人主觀意識上的認同,這方面還可以細分為自我的認同和群體的認同。而客觀認同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對于某個個體行為方式、社會地位、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認同。
大學生專業認同
專業認同可以看作是自我認同中的一部分,在個體經過自身對知識體系的分化整合之后,對所學專業形成認同的態度。所謂知識體系的分化整合,是指對自身已經掌握的概念進行重新研究,經判斷分析之后,結合新的知識形成新體系下的邏輯觀念,從而完成整個專業知識的學習,達到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大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直接影響著在校期間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同樣對專業的認同也直接影響著其對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未來是否愿意或者能夠繼續學習并參與到所學專業領域。
影響旅游管理學生專業認同的因素
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讓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難以完全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多學生對于自己在大學所學的專業都不是很滿意。旅游管理專業也不例外,很多學生都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的,即使有一些學生當初選擇的是這個專業,也是在對該專業誤解的前提下選擇的。這就是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出現了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學的專業不如別的專業好,再加之有些專業確實就業率不高,每年都有很多畢業生轉行,更加堅定了他們對自我專業的不認同。此外,還有很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只是片面的將該專業理解為“旅游”專業,所能夠聯想到的就是游山玩水,嘗盡天下美食等,完全把自己當做一個游客看待。真正的開始專業學習的時候,才發現這門專業所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這些,絕大多數的課程是學習如何作為一個旅游服務人員,如何讓除自己以外的游客在旅途中獲得更大的樂趣。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大的打擊,想要讓學生再對專業認同難上加難。
培養旅游管理學生專業認同措施
注重專業教育引導,讓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旅游行業發展。學校在學生入學初期,首要任務就是專業教育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自己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所要學習專業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就業發展方向。根據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講解旅游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了解這一行業對于一個人視野和閱歷培養的幫助。轉變并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旅游管理專業未來的就業方向,以及自己所學的專業今后所對應的工作崗位具體工作內容,清晰的認識到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旅游服務人員。
樹立服務意識,改變傳統落后觀念。旅游管理專業是服務類專業,培養的是學生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游客。很多學生真正了解到專業的本質后,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出現了消極心態。其根本就是片面認為服務類工作是伺候人的工作,這種觀念極大的影響著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學校在這些方面一定要注重引導和教育,在學生群體中樹立服務意識,從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學生熱衷于服務的心態。在進行服務類課程教學時,試圖通過服務文化理念的教授來讓學生主觀上認同服務文化,服務是一種高尚的工作。事實上,現在很多企業能夠在行業中占據一定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所提供的服務高于行業內其他企業,服務文化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培養學生開朗、樂觀的性格,提高學生投身工作的信心。旅游服務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員工是否能夠與游客很好的溝通,這就需要旅游管理專業在學生培養上要注重學生性格的塑造。開朗、樂觀的性格能夠讓一個人更好的與他人溝通,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工作中所出現的各種困難。教師可以多多組織各種類型的業務拓展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性格,提高學生參與工作的熱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