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琪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近日,國家相關部門頻出重拳,嚴厲打擊網絡謠言這種危害國家和人民正常生活的行為現象。摸清網絡謠言的本質特征對其進行持之以恒地針對性治理是加強國家網絡建設,促進網絡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網絡謠言對網絡正常有序運行及社會的安全穩定都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對網絡謠言的有效治理刻不容緩。該文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其特征進行描述,試圖使讀者對網絡謠言能夠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并提出治理意見。
何為網絡謠言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認為,謠言是指“憑空捏造的消息。”這是對于謠言最一般的解釋。而近年來國內眾多學者也對謠言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定義及進一步地闡釋,大體涵蓋了謠言的主體、目標、方式、內容、效果等方面,對謠言概念的認識較為一致,在此不再贅述。而網絡謠言是謠言傳播的網絡化,是通過網絡媒介生成并進行傳播的謠言。
網絡謠言特征
在傳播學中,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基本要素:傳播者、受傳者、媒介、信息內容和反饋。而網絡謠言從本質上講是信息的傳播,具備上述五個基本要素是網絡謠言得以順利傳播的條件。因此,從基本要素出發,能夠對網絡謠言的特征得到更加清晰的認識。
傳播者目的的多樣性和源頭的不確定性使得網絡謠言難以追本溯源。網絡謠言的傳播者對信息的編制、修改、發布的過程必然有其特殊的心理基礎。有報復攻擊以宣泄其對個人境遇的不滿心理:有唯恐天下不亂,在網絡上造成影響以便滿足自己看熱鬧的不健康心理:有抱有政治性或經濟性目的的不法集團的逐利心理等。在紛繁復雜的傳播心理的支撐下,傳播者的傳播目的呈多樣化趨勢,為治理網絡謠言的調查取證工作制造了不小的難度。網絡的匿名性導致網絡謠言的隱蔽性,使其來源難以確定,傳播難以控制。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其平臺開放、平等表達、虛擬身份、無界傳播的特性和功能,使得網絡謠言難以追根溯源。
受傳者的從眾心理和雙重角色極易引起網絡謠言網上及網下的交叉傳播。部分網民自己無法獨立思考,盲目跟風,從眾心理作祟,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謠言傳播者言之鑿鑿、并拿出看似可信的依據時,通常無法分辨。特別是網上充斥著不少所謂“意見領袖”和“網絡公知”,他們利用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帶頭對謠言進行渲染和肯定,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這些網民在受到網絡謠言侵害的同時,自己也無意識地成為了謠言的“二傳手”,充當了受傳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謠言對個體所造成的心理恐慌最終將體現在其趨利避害的行動中,而該行動又對其他人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隨著該行動的人群規模逐漸膨脹,極易引起社會性恐慌。
媒介操作的簡化及良好的互動功能為網絡謠言傳播提供便利環境。網絡文檔復制的低成本和便捷性使更多的人們通過網絡傳遞信息。而網絡發布信息的“低門檻”又使得任何人都能夠通過網絡進入公共領域。特別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以移動網絡為平臺,借助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進行信息傳播。而這些移動網絡的操作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強調的是人性化和友好化,操作的簡化是其重要的內涵之一。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中,傳播模式演變成群體性的互動和交流,每一個終端都是一個自媒體,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網絡信息呈現出裂變式擴散的傳播,其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途徑更多。這就為網絡謠言“插上了翅膀”,為其大肆傳播提供了便利環境。
網絡謠言治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斬斷網絡謠言背后的非法利益鏈條。網絡謠言的產生有時看似毫無根據很難捉摸,但是人的各種行為的背后往往有著確定的動機,網絡謠言的傳播往往有著切實而強勁的經濟利益驅動,巨大的經濟利益可以促使造謠傳謠者不惜鋌而走險。近日,知名“環保專家”董良杰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據其供述,他之所以編造“自來水里的避孕藥”、“舟山人頭發里汞超標”的網絡謠言實則是為了打開其凈水器的銷售市場,在網絡“大V”薛蠻子的幫助下,董良杰獲得了投資,產品也投入了量產,獲得了大量非法利益。可見,在網絡謠言的背后,通常都潛伏著利益鏈條,在網絡謠言的治理過程中應首先斬斷這根鏈條,讓謠言的傳播者和制造者付出足夠的經濟成本,這樣網絡謠言就失去經濟驅動力,治理才能取得長效。
提升網民判斷力。網絡謠言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網民認知結構的影響。網民是網絡謠言的直接參與者和受害者,提高網民的謠言判斷力和免疫力對于網絡謠言的治理有著根本的作用。在法國,針對各種謠言,一些網民和記者自發成立了“停止傳謠”等辟謠網站。西班牙巴塞羅那市政府設立了“抵制謠言代理人”崗位,招募和培訓工作人員,專門從事破除謠言和向社區鄰里傳播真相的工作。無論是官方組織還是民間自發,只有逐漸建立一些針對性較強的組織、開展相應的活動,融合社會、媒體的多種力量,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等多種手段提升網民法律素養和謠言判斷力,這樣網絡謠言才能不攻自破。
強化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獲得社會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是現代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源泉,也是現代政府治理的一種龐大的無形資源。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沖突經常發生,對于政府公信力造成不斷的挑戰。一些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的發生,極大的考驗著政府的施政能力和人民對政府的信任。特別是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加之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失范,服務意識不強,都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從根本上提升政府公信力,才能壓縮網絡謠言的空間,破壞其生長的環境。
主流媒體要發揮良性引導作用。建立信息發布機制。網絡謠言的治理應以預防為主。獲取信息,消除認識的不確定性,不僅對于生產活動、社會交往,對于人的心理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信息的不透明,會使人產生焦慮和畏懼,網絡謠言通常存在潛伏期、增長期、爆發期、波動消退期四個階段,預防的目的就是能夠在網絡謠言產生初期就對其實施有效監控和消除,不給其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主流媒體應注意其引導方式,多軟性疏導,少硬性控制,避免網絡空間“泛政治化”局面出現。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后,70%的人會再從主流媒體處求證所獲信息的準確性。因此,主流媒體應在謠言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及時跟進報道,發揮其資源優勢及核心能力,盡力還原事實真相,傳播主流價值觀,引導民眾認清謠言的本來面目,減少損失。另外還應注意與網絡媒體的聯動和整合,實現信息共享,進而發揮更為有效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