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仇凡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高校都在尋求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以期這種新的模式能夠解決目前高校機構日益膨脹、開支日益擴大以及學生對高校信任度降低等問題。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無疑成為新的高校所必需考慮的一項舉措,旨在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治理能力。該文主要通過對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困境分析,從而為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途徑。
“治理”的來源及涵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很多高校經歷了深刻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變革。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高校正逐漸與國際接軌,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場新的高校管理改革。在這一場改革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名詞,較具影響力的有“管理主義”、“高校去行政化”、“后官僚制”、“企業家高校”、“苗條高校”、“善治”、“新高校管理”等。在這些名詞中,“治理”與“善治”正越來越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這一理論不僅為本國高校的管理提供參考,而且對諸如: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等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著名學者俞可平在他的著作《治理與善治》一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治理一詞的來源以及善治理論,為后來學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治理”是一個很早就出現的一個名詞,但是,現代西方社會廣泛運用“治理”這個名詞,是建立在對“治理”所賦予的新的含義的基礎上,對高校管理提出的一種新的改革方向。綜觀各學者的觀點,“治理”是講求高校、學生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協調各方利益的過程。高校治理就是強調高校、學生以及社會組織之間,在以高校為主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學生及社會的參與,從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自身管理、處理相關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困境
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是實現高校管理優化從而達到善治的必要條件,離開學生參與,高效的管理目標很難達到,高校治理會變得軟弱無力,缺乏學生的支持。但是,高校治理中,學生的參與會出現一些困境:
主體意識淡薄,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什么是主體意識?學生主體意識有兩層含義,當學生直接面對高校權力運作時,它是學生對于這一權力性質的認可及監督;當學生離開或側身面對高校領域時,它是對高校利益的自身維護和積極參與。主體意識的淡薄與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歷史有著一定的聯系,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是我國學生意識的淡薄的思想根源。
我國學生真正出于自主意識,自愿參與高校治理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學生參與因地區、因市、因省而異,即便是上海、北京等經濟比較發達,學生素質相對較高的城市,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情況不盡人意。許多學生對選舉代表、選擇治理方案等方面的投票表現得比較消極,要么棄權,要么隨意投一票。當然,這是一種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即便是在美國,學生的參與率也是非常低的。正因為如此,參與才顯現得更為重要,參與本身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法律意識。
學生參與的非理性化。在我國,相當數量的學生參與高校治理不是基于學生的責任感,不是出于對自己的學生權利和義務的理性認識、理性思考,而是憑著某種沖動參與的,有時甚至只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這一現象在網絡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互聯網相對于現實社會來說,具有一定的虛擬性,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就有網民利用互聯網的這一特性,大肆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論,這些言論或意見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判斷,影響到高校治理的客觀性。
學生參與高校治理常常還具有從眾性。所謂從眾,就是非理性地學習、模仿他人,隨大流。就以選舉現象來講,現有的參與者,有些是迫于無奈,帶有很強的情緒化和非理性傾向。一個地區的學生如果對高校情況知之甚少,而且存在時間方面的沖突,那么棄權或委托選舉發生的概率就會比較大。如果委托人與被委托人所處的地位和環境相似,那么他們極有可能作出同一選擇。由于學生對參與的內容或目標不很了解,同時又與周圍的人具有某種相似性,所以外在地表現為從眾現象。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從眾性表現在網絡上則為盲目地跟帖,將一些高校問題擴大化,將它們的危害擴大。無論是因為沖動、發泄參與還是從眾性參與都體現了學生參與的非理性,影響高校部門自身的管理以及對學生的管理。
學生參與的能力不足。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對高校治理的有關方面知識的培養,對有關資訊了解得不夠詳細、比較片面。學生受自身素質、專業修養、對資訊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和對政策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及途徑的認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參與的能力與參與的要求不符,其思維和行動顯得比較僵化,參與效率低微。例如:現在很多地區采取聽證會制度,在公開高校部門決策的過程中,采取了學生參與旁聽的政策,但是旁聽的學生只是覺得很新鮮,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真正參與,沒有對相關問題提出積極的建議。
學生參與的機會不均等。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我國某些欠發達地區的很多不具備參與高校治理的機會。雖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國的一些邊遠的區,會有學生因缺乏起碼的信息技術能力而被排除在外,這就意味著這一部分人喪失了利用網絡參與高校治理的機會。
學生參與的真諦是使和高校利益相關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高校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而現代溝通技術對于學生參與的限制,等于限制了參與高校治理的學生的范圍。如果讓一部分邊遠地區的學生失去表達自身利益要求的機會,就等于增加了一些非主要利盞陽關者參與高校事務的討論和決策的比例,那么,這種參與的局限性甚至比當今社會普遍實行的代議制政治參與還要大。畢竟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充分,農村條件與城市相比仍然相距甚遠,地區之間差別還是較大的,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對我國的社會問題認識更加深刻,對高校治理更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高校的干預、管制。高校治理理論引入到我國的時間不是很長,我國在接受高校治理理論上還是比較謹慎的。中國高校目前還是以垂直管理為主,過分強調學生參與平等治理的機制,容易使不成熟的官僚制的弱點暴露在學生面前,從而削弱高校的合法性基礎。此外,在社會上,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學生素質的參差不一,有些學生在實際中會表現得異常的自由,如果不加適當的干預,會形成無序狀態。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國家不會將高校權力責任分散化,而是要加強高校的中心地位,集中更多的高校資源來培育學生組織。所以在學生組織還沒有發展成熟的現狀下,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參與高校治理,只是在高校主導下的學生參與。
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機制的完善
鹽是好的,但過度食用會中毒;娛樂是好的,但娛樂過度會荒廢正業;財富是好的,但過度追求會導致人性的喪失。任何事情都需要平衡。通過對高校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困境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學生參與高校治理還不是很成熟,有時甚至對高校治理產生負面影響。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想要阻止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相反,只有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高校治理,才是解決困境,達到“善治”的有效途徑。為此,高校應當為學生參與高校治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增強主體意識,培育良好的社會文化價值
增強主體意識,要求學生對高校事務持有較高的熱忱,要求學生真正承擔起高校管理的責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學生尤其是參與主體的責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培育以“獨立自主、誠信、責任感”為基礎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形成學生積極參與高校治理的人文底蘊。相對削弱中國文化中的“臣民意識、等級觀念、中庸之道、平均主義”的傾向等,強化“平等觀念、責任意識、積極參與意識、寬容精神、互利互惠”等。
逐步提高學生參與的能力。學生參與的能力包含學生對于高校治理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包含學生對于信息以及政策的理解程度,包含學生思維方式的發散程度等。學生參與的能力有賴于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生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良好的教育是提高學生參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還很難要求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很高的思維能力和素質,畢竟我國無法擺脫“人口大國”這樣一個“敬稱”。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完全可以實現。
疏通學生參與的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各階層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在加深,網絡化將有力地推動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網絡雖然有其弊端,但是不能否認它在學生參與高校管理中的“橋梁”作用。高校應開發一些網上交流平臺,諸如在線提寶貴意見,公開在線協商等類似的系統,方便了解學生需求和匯集公眾意見。還有一些諸如網上投票、在線互動等活動的展開,為學生參與決策過程提供操作平臺。高校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學生的要求做出及時的和負責的反應,必要時還應當定期地、主動地向學生征詢意見、解釋政策和回答問題。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高校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高校管理者和學生都必須依法行事,在規章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法規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更為理性地參與治理高校事務,保護學生的自由、平等及其它基本政治權利,維持正常的學校生活秩序,還可以制約高校的行為,控制高校的管制力度,約束高校部門管理者的行為。
逐步做到高校事務信息的公開化。將信息技術廣泛地用于高校部門的管理中,可以提高高校部門的管理效率,使高校部門的管理流程以及財務開支更加透明。同時,信息技術也促進了高校部門信息的公開,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高校政策的信息,包括教育部門政策、教務信息、就業信息、評獎評優、后勤管理、財務預算、高校開支以及其他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傳媒為學生所知,以便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高校決策過程,并且對高校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
高校治理追求的理想狀態就是達到“善治”,學生參與是走向“善治”的一個必備條件,學生參與機制的實現,有利于“善人”與“善事”的發展,進而達到“善治”,實現高校治理的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