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學



當我們仰望深邃的星空,常會感覺到地球和人類的渺小。那浩瀚無垠的太空,是否也有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呢?為此,人類做了很多嘗試,科學家們也想盡辦法,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使用無線電天文望遠鏡觀測天空,以期探測到外星球文明發來的信號,結果呢,至今他們也沒有接收到任何信號。當然,科學家們也在這場看似沒有結果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圍繞大熊座星系、編號為47的恒星運轉的行星,看似跟我們的太陽系比較相近,該系外星體比木星大2.5倍,正圍繞著一個近乎正圓的軌道運轉,離中心恒星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二倍。天文學家本以為會發現不少這樣的的行星,但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70顆行星中,只有兩顆是這樣的。
如何搜索來自外星人的信號?
如今,致力于往宇宙更深處探索外太空奧秘的天文學家,很想知道是否存在其他太陽系。國際上專門有一個搜索地外生命的項目組,該研究項目縮寫為SETI,全名為“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參與該項目的天文學家,將在整個宇宙中搜索智慧生物的跡象,工作主要包括監聽宇宙信號,以期能探聽到宇宙中外生物的交談。他們使用的這些巨型天線,就是“無線電望遠鏡”,用來探測來自遙遠外太空的信號。那他們使用什么辦法進行搜索呢?
一種是掃描整個太空—既然不知道外星人一般都在哪兒出沒,那就只好開展地毯式搜查,沒準會發現目標呢。
科學家們經常采用的另一種方式叫做“定向搜索”法。比方說,嘿!瞧,很有可能外星人出沒的那顆行星正是圍繞一顆類日恒星運轉的,所以,我們便將天文望遠鏡對準這類類似太陽表兄弟的恒星體系。
SETI的主打項目是“鳳凰計劃”。由于沒有自己的天文望遠鏡,鳳凰團隊必須向世界各地的天文臺申請觀察時間,他們將SETI的接受器架在其他觀測臺的巨型無線電望遠鏡上,幾周后,再帶回美國,研究接收到的數據。
最近,“鳳凰計劃”擁有了屬于自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波無線電望遠鏡,架設在世界最大的無線電天線上。通過這么一個逾千米寬的碟狀天線,SETI研究員的觀測范圍可擴展到附近1000顆恒星。可惜的是,目前發現的奇特星體們都沒有顯示任何地外生命的跡象。
透過恒星的擺動找尋地外行星
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70 多顆地外行星。實際上,沒有人真正見過這些行星。天文學家究竟是如何追蹤這些根本看不見的行星的呢?如果了解一段尋找行星的基本知識,就會知道這些成績的取得,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首先,行星體系離地球出奇的遠,行星一般離它們環繞運動的恒星幾億公里遠。
其次,并非所有行星都能反射光線,而且相比之下,它們環繞運行的恒星,則是光彩奪目。幸運的是,行星的運轉,還是為尋找它們的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絲線索。其實,行星并非一定圍繞母星運轉,而是圍繞著彼此的質心旋轉。這一點,在雙星的體系中很容易看出。如果兩顆恒星質量完全一樣,質心便在它們中間,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多數雙星系統中,兩者質量都不一樣,如果質量差距足夠大,質心就會大幅偏向較大的恒星。于是,這顆恒星表面上看來,就只來回小幅度地擺動,而質量較小的恒星則圍繞其運轉。對于行星而言,這種效果更加微妙。
利用光譜的變化來尋找地外行星
天文學家利用一種叫做“多普勒效應”的現象,來測定恒星運轉情況,而恒星的擺動是由于行星在其身邊造成的,從而測出行星的情況。
那“多普勒效應”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們知道,警笛調音越來越高,會告訴我們救護車正朝我們駛來,那是因為警笛的音波壓縮成了更高的音調或頻率。車輛駛過時,音波又降到低音或低頻率。
多普勒效應同樣也適用于光線,因為光線傳播在某些方面類似于一種音波,光源向我們接近時,光波頻率升高,當光線離遠時,光波頻率則降低。擺動的恒星就是一種不斷接近和遠離光源的狀態。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在望遠鏡上安裝一種叫做“攝譜儀”的儀器來測定這種波動。當望遠鏡接受到的星光通過攝譜儀時,會分散到光譜的各種顏色中。隨著恒星來回移動,光譜屬性也跟著來回移動,它們移向光譜的藍色末端,代表更高頻率。隨后移向紅色末端,代表更低頻率,如此往復。
通過這種方法,1995年,來自瑞士的一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天馬座星系中的這一顆巨大行星,這在當時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科學家們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的凱克天文臺,安裝了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這里的望遠鏡能觀測到離地球較近、微小昏暗的恒星。我們一直在觀察這些不起眼的小恒星,名叫“紅矮星”。我們銀河系包含著兩億顆恒星,其實,大多數都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小恒星組成的。
如何知道行星的“高矮胖瘦”?
SETI天文學家勞倫斯道爾希望借助“行星移位現象”來解決測量行星大小這一難題。這種位移方法基于的原理是:當行星在視線范圍內經過一顆恒星時,我們能看到恒星變暗,幾個小時之后又恢復正常。此外,行星經過恒星時,行星的明暗程度取決于行星的面積大小。因此,當行星經過恒星時,還可以測算出它的面積,進而推斷出該行星面積的大小,最終計算出它的密度。
通過這種觀測行星移位的方法,天文學家們最近證明了此前借助多普勒效應發現的行星中,確實有一顆與木星很相似。但是發明“移位法”的天文學家,已經轉到了一種更難以捉摸的游戲,他們用一種電子光線檢測儀——“光度計”,來測量恒星光照黯淡程度,精度可達千分之一。即使如地球一般大小的行星經過母星時,它也能檢測到這種細微的變化。
如果你是外星球上的天文學家,而且你也正好在搜索地球文明,借助無線電和其他設備能探測到地球的唯一方法,就是“位移法”,每年都能觀測到一次。你們也許會發現:當地球繞經太陽時,太陽表面的光線會變暗。
看,科學家們通過這種“位移法”,知道了遙遠行星的高矮胖瘦!
編后語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存在地外生命的跡象。這絕對不等同于在我們這個太陽系之外,就不會有生命存在。比如說,不久之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類似地球、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行星。人類將移居別的星球,也許不再是個遙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