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擁君
“人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不久前,我在江寧境內的一些鄉村走了一趟,便不由得想起荷爾德林說過的這句話。
作為江寧“新金花”之一的湯家家,坐落在離寧滬高速不遠的湯崗村,如今已面貌大變:溫泉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實惠,民國精品菜端上了游客餐桌,地方歷史名人的畫像及格言在村邊的畫廊里隨處可見……然而使我觸動最大的還是那些原有村居改建的房屋,它們基本上都保持著原先的風貌。我走進兩戶人家,仔細端詳,發現院里地面石頭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采集而來的,主體建筑依然保持原樣。這樣未經大規模拆遷而產生的嶄新村落,似乎更符合村莊的自然特點,也更符合人們內心對鄉村性格的追求。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經濟的大流通,城鎮化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品質。我注意到,在經濟開發中,對原生態和歷史遺跡的保護意味越來越濃。江寧開發園區修建道路和管網,同時大力移植樹木與花卉,使得大開發之地變成一片綠色天堂。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挖出原來的樹木,用繩子包扎好根部及其泥土,轉移到其它地段栽植,那情景著實感人。在如火如荼的建設開發中,人們逐漸悟出了開發中的保護,以及開發中的局部“不開發”。須知,這是多么重要的一種提高。而江寧美麗鄉村建設的構想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讓城市生活中的“鄉村情結”依然纏繞在人們心頭,因為它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生活的無限向往,對淳樸民風的永恒守望。
楊柳村是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古老建筑群,建于明代,九十九間半的典籍不是停留在書卷里,而是活生生保留在江寧楊柳湖畔,經過修繕,如今仍然保持著最初的形態。所不同的是,里面增添了江寧民俗、“文革”遺物、書畫墨寶等內容,使得這座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神采。全國AAA級綠色旅游村鎖石村,民居的格調一如從前,而九香河卻滋潤出了聞名遐邇的土特產草莓。全國勞動模范張雙喜依然以村支書的角色,扎根基層,帶領一方農民昂然行進在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上。偏居一隅的彭福村,農民的小樓雖越來越新,然而與自然的銜接天衣無縫,隨處可見的莊稼、樹木、綠地、水塘等乃是最好見證。在建設新農村的征途上,一方面要追求物質與外觀的巨大變化,要有資金的投入與產出,要有強烈的經濟頭腦和商品意識,另一方面,尊重自然,綠化環境,與原汁原昧的鄉土和諧共處,更應是一種不變的愿望。
享有南京首個“鄉村詩社”美譽的江寧西陽社區,同樣令人心馳神往。驅車在茂密的龍山山脈叢林中穿行,可見龍山水庫依山而臥,不時還有一些嶄新典雅的民居掩映在翠竹松柏中,真可謂是“綠云深處有人家”。在這片寧靜幽雅地帶,詩歌的元素俯拾皆是:一些圖書形狀的石雕散落于草地,從村頭牌坊到社區辦公樓,一首首由本土詩人創作的詩詞被鐫刻其間。難怪江蘇省委書記也曾慕名前來參觀考察,更難怪許多城市游客驚嘆這里是天然的氧吧。
位于東善橋與谷里之間的大塘金,乃是一座以薰衣草紫色花海聞名的“新金花村”。每當春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紫色花海會吸引大批游人前來觀賞。此地正在構建富氧山林、禪悟茶林、芳草樂園、映月荷塘、沁心水岸、靜謐半島等6個功能區,每個功能區都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水庫是現成的,半島是現成的,山嶺是現成的,茶園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在原來的地貌上進行修建。這個村落雖然不大,卻是一個充滿靈氣的風水寶地。
從“五朵金花”到“七朵金花”,江寧在新農村建設征程中,可謂妙手偶得、好戲連臺。它的一系列舉措,使阿爾德林的言論有了新的注釋,因為自然本身蘊含著各種詩意:萬物復蘇的春季有詩意,烈日炎炎的夏天有詩意,淡淡秋風中有詩意,寒冬冰雪中也有詩意。人可以在叮咚的泉水中觸摸詩意,可以在登東皋而呼嘯中品嘗詩意,還可以在臨清流而賦詩中玩味詩意……諸如此類,在美麗的江寧大地上都不難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