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純
有人說“善”就是好,那么,“好”是什么?美女人見人愛,是不是就是好呢?莊子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然而“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聚。”(《莊子·齊物論》)因此,僅僅是說“好”就是善,顯得過于簡單。
孟子認為:“可欲之為善。”(《孟子·盡心下》)認為值得人們追求的、喜歡的事物是“善”,如名譽、金銀、權力等等,那么是不是名譽、金銀、權力這些就是“善”呢?如果是,那么為什么人們常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金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權力是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為民造福,用不好自己傷自己”之類的話呢?所以,僅僅認為“可欲之為善”,顯得也不合理。
那么,什么是“善”呢?“善”的本質是中庸,不過也不及,它是事物內在的本質屬性。它既不是外在的好,也不是或者僅僅是值得人們追求的東西。宋代大儒朱熹的對善的理解值得借鑒。他在《中庸章句》中解釋,“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句話時,說:“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于善之中又執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則其擇之審而行之至矣。”朱熹的解釋表明了“善”的含義:善就是事物或行為本身的中庸狀態,不及也不過。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尼科馬可倫理學》中也認為,“善”即“中道”,也就是“中庸”。善即中庸,或中道這正是表明了“善”不是外在的“好”或者“可欲”性的東西,而是事物的內在本質。通常人們說的“美女”或者“可欲”的東西多是強調事物的外在性,是一種工具理性,而非事物的本質。正是因為人們對“善”的誤讀,因而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偏離正道的善惡觀。而事實上真正的善的本質就只有一種,即中庸或者中道。在道德哲學視野中善是事物處于“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中的那種存在方式。“善”的這種中庸或中道的本質內涵,不是一種固定的存在,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動態的,它隨物與事、隨時與地而變化,而在這種變化中,善又往往處于“不偏”“不倚”狀態中。所以,我們說“舜”是善人,不僅僅因為他“好問而好察邇言”,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道德智慧,能“執其兩端”,后“用其中于民”,能夠把握好善的本質。
既然“善”是事物的中庸狀態,那么,一切道德規范的創建和應用,無非就是為了實現“善”的這種中庸狀態。例如,救人就是如此。孟子列舉了一個很有名的案例。他說:“嫂溺,援之以手”是正當的、是善的。嫂溺不救,那是“豺狼”的做法。他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離婁上》)但是,假如將嫂子救上來之后,還不放手,就過了頭,違反了“善”的中庸狀態,那就不是救嫂了,而有了涉嫌“淫嫂”的企圖了。因此,嫂溺要及時救,救上來之后要及時松手,這才是“善”,否則,不救或救上了之后不放手,都不是“善”。同理,在現代社會中,青年人給老人讓座位是善,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青年人不讓座,該青年的行為是“不善”,是“不及”,但是如果老人強行將青年拉起來,或者強迫他人讓座位,那這位老人的行為就顯得“太過”,也是“不善”。
由此可見,善是事物的內在本質或是事物的中庸狀態,代表了事物發展方向,“善”不是外在的“好”,或者“可欲”,“善”是中庸或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