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婉
國際上近期統一明確:腫瘤患者獲取營養后,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關于腫瘤患者的營養,民間總有諸如“營養患者,同時也營養腫瘤”之類的說法。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聽聽著名營養專家于康老師怎么說。
傳言一:
腫瘤患者應少吃,以免“喂大”腫瘤
于康:患者有足夠的營養作支撐,再配以藥物治療、化療、放療和手術,可以使患者抵抗腫瘤的能力變得更強大、更堅實。所以我們鼓勵患者盡可能保證營養狀況,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想達到“營養患者,而不是營養腫瘤”的目的,脂肪供給能量較糖供給能量有優勢——研究發現,腫瘤組織比人體更容易搶奪到由主食、甜食提供的糖分物質作為能量需求;而由于腫瘤組織缺少利用脂肪的酶,由魚等肉類提供的脂肪更多的是被人體利用。所以對于癌癥患者的供能,需要糖分比重下降、脂肪供給增加。
傳言二:
煲湯高營養,多喝總沒錯
于康:大量研究證明,肉湯里面的營養價值不足肉本身的一成。正確的方法是每餐保證能量、蛋白質、維生素與膳食纖維這4種營養素的攝入。能量:每餐都要有主食,但避免粗纖維、油炸主食;蛋白質:來自魚、牛奶、雞蛋、瘦肉、豆制品;維生素與膳食纖維: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的粗糧和菌類。建議癌癥患者每周食用3次海魚,每次150克;每天100克紅肉、50克豆制品、 500克青菜、100克蘑菇。
傳言三:
羊肉、海鮮、魚是“發物”,癌癥患者不能吃
于康:營養學中并不存在“發物”一說。當然,有些人對海鮮、魚類等食物過敏另當別論。在癌癥患者的飲食中,正需要牛羊肉、禽類、魚類來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在臨床上出現過癌癥患者由于不敢吃這類食物,導致蛋白質大量損耗、血漿蛋白嚴重下降,而出現感染的案例。所以,如果患者并非對羊肉、魚類等物質過敏,這些食物的給予是必要的。
傳言四:
蘑菇能抗癌,越貴的菌類效果越好
于康:含香菇多糖的菌類被證實有抗癌的功效,所以建議癌癥患者在飲食中適當攝入一些香菇、平菇等菌類,但沒有證據說食用貴的菌類比尋常的有效。因為它的“貴”主要體現在“物以稀為貴”,并非表現在營養價值上。
(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