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
成就卓著的科學家為數(shù)極少,科學大家更是鳳毛麟角,于是,很容易形成對科學的神秘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科學精英主義在這樣的肥沃土壤中油然而生。
考察科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科學帶有比較明顯的“精英”和“精英主義”色彩。對此,科學社會學家洞若觀火。例如,布羅德等指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科學是一個群體組織,但是在另一種同樣的意義上,它又是一個名流體系。科學的社會組織旨在鼓勵形成一個精英集團,在這個集團中,聲望不僅來自工作的水平,更來自在科學等級制度中所處的地位。科學精英集團的成員控制科學獎勵制度,他們通過同行評議制,在科學資源的分配上擁有主要的發(fā)言權?!?/p>
科學中的精英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分層現(xiàn)象,二是科學權威。關于后者,我們在“科學權威現(xiàn)象”一文中已經論及。關于前者,普賴斯在《小科學·大科學》中,依據(jù)科學家的論文生產率的高低,把科學家分為高產者、低產者,貢獻大的、貢獻小的。他通過目錄索引的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家論文生產率的二次冪規(guī)律,即發(fā)表n篇論文作者的人數(shù)與1/n2成比例。朱克曼在《科學界的精英》中,通過比較客觀聲望標志,運用帕累托關于鑒別精英的方法,描繪出美國科學界分層現(xiàn)象中的金字塔結構。其中,由科學巨人和杰出科學家構成的精英階層處于金字塔頂端。精英科學家人數(shù)雖然很少,但是他們卻在科學導航、真理看守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在資金分配、傳播、編年史、消遣上具有公共功能。齊曼洞察到科學分層的特點:“科學內部社會系統(tǒng)的獨特性在于,它是高度分層的,但是在層系上并不是按等級制度構成的。履行這些重要功能的職責,要依靠松散地結合在一起的精英人物,他們的地位主要得之于個人的科學成就。雖然他們有時行使正式的權威力量,比如編輯一種雜志,負責學術團體或主持職稱聘任委員會,但是作為個人通常幾乎沒有什么直接的權力?!?/p>
在科學分層和科學權威中出現(xiàn)的科學精英和精英主義,其產生的原因何在?根源之一是科學認知和科學理論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容易使人們毫無疑義地達成共識,從而奠定科學在認知上的優(yōu)勢地位和無與倫比的權威性,使人不能不相信其理論,不能不服從其規(guī)律。而且,認知權威或知識權威的影響也或多或少地波及到科學之外。
根源之二在于科學的巨大成功以及由此引起的驚人技術成就。像DNA之類科學發(fā)明和技術應用,使科學家深深地沉浸于真理,也在社會上產生個人的以及集體的精英主義和對權勢的驅動。對于難以理解科學抽象概念和高深理論的人來說,由科學衍生的技術奇跡卻一目了然,從而使一般人自愿承認科學的權威性。
根源之三在于,科學已經成為在社會上起重大作用的力量,乃至成為社會中軸,并被社會精英掌握或利用。雷斯蒂沃對此有所洞察:“當科學的社會結構改變時,科學和科學家也改變。三個在歷史上會聚的建制化、職業(yè)化和官僚化的社會過程深深地影響當代科學。隨著這些過程的展開,有組織的科學從已經確立的社會的邊緣向中心運動,并被主導精英的利益和價值包圍?!?/p>
根源之四正如雷德納所揭示的,是由世界科學和在其內產生它的建制的本性和功能引起的。隨著大科學的興起以及國家對應用研究的重視,支持科學的龐大的政府基金必然造成控制。按契約進行得十分巨大的研究要求按照預先安排的分工和指定的規(guī)劃實施,以防止多余的重復和浪費。因此,世界科學的所有特點,研究及其建制設置的認知特征,協(xié)力引發(fā)權威作用的增加和膨脹,并建立起所有研究和雇用的紀律特征。
根源之五是,雖然科學大門敞開,但是由于其本身過于深奧,訓練又極為艱辛,非智力平庸者和意志薄弱者所能及,只有經過艱苦的勞動才能獲得步入科學殿堂的實力;何況成就卓著的科學家為數(shù)極少,科學大家更是鳳毛麟角。于是,很容易形成對科學的神秘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科學精英主義在這樣的肥沃土壤中油然而生。精英主義以至于發(fā)展到這樣的地步:出現(xiàn)帕斯莫爾所謂的“貴族科學”:“貴族科學是專門化的、分析的、抽象的。這些特征相互關系密切。它專注于自然過程的有限集合即專門化,并把它們抽象地分析為基本的構成關系,更可取的是,把它們分析為用純粹數(shù)學術語可以描述的關系。”
科學精英和精英主義的存在是有理由的,也就是說,有足夠的理由為科學精英主義辯護。也許為之辯護的最有效途徑,莫若分別為科學分層和科學權威的合理性辯護。就科學分層而言,這是一種基于社會公認的成就和個人由衷的尊重的分層,因而是相當簡單和單純的。更重要的是,科學分層與權力和金錢的權勢無關,它一般并不包含森嚴的等級、強力的壓迫、超常的特權、無理的強制??茖W的王國,并不存在特權等級??茖W是一個獨特的共同體,它的等級分層和權威形成唯一基于科學成就和同行承認,而不是像傳統(tǒng)社會的權力來自血緣傳承、臨終遺囑、裙帶關系、資本實力、上司喜好、陰謀詭計、暴力搶奪。就科學權威而言,它與政治權威截然不同,科學權威并不等同于權力,更不擁有絕對的權力;而且,科學權威的權力是合法的、非強制的、有限的權力,僅僅限于服從科學權威的人。
毋庸諱言,精英主義也有某種消極影響,特別是在科學和科學家被異化之時。巴恩斯把擴展到它目前被接受的邊界之外的科學權威,指斥為有害的科學主義。布羅德等揭示:“和實驗室首長的論文工廠一樣,名流體系有利于追求個人名譽,而不利于追求真理。它還干涉共同評價研究結果的正常機理,因為它不適當?shù)赝怀鼍⒌墓ぷ?,并使之免受檢查。科學界精英集團的成員不能直接對頻繁發(fā)生在科學精英機構的舞弊事件負責,但他們是一個助長野心、制造舞弊誘惑力和機會的社會組織的產物和受益者。”這些不利后果通過科學建制的改革和科學共同體的監(jiān)管,以及科學家自身的自律,是可以加以抑制的。至于后現(xiàn)代主義反對科學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極端觀點,我們無論如何不敢茍同。因為他們的反對與科學家和嚴肅的科學批評家的反對不是一回事——前者的反對大都屬于反科學之列,而后者的反對是建設性的,其目的在于減少或消弭科學精英主義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