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榮,呂小輝
摘 要: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網民數量急劇增長,互聯網普及率也大大提高。龐大的網民數量更使得網絡輿論監督無處不在,無時不存。網絡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輿論監督平臺。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網絡監督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利用和發展網絡輿論監督,已成為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郭美美;網絡輿論監督;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032-02
一、引 言
2011年,郭美美頂著紅十字會商業經理的頭銜微博炫富,網絡輿論嘩然,追討謾罵之聲不絕于耳。網友進行了多渠道的人肉搜索,紅十字會各種貪腐行為隨之曝光。網民認為,中國紅十字會官員利用募集到的善款來滿足自己奢侈的物質需要。雖然紅會一再對此事進行澄清,但是仍沒有打消網民心中的質疑。不久前,雅安地震的發生,讓大家在悲慟與祈福的同時,又一次將紅十字會推到了風口浪尖。由信任危機導致的募捐接連受挫,也讓紅十字會本身手忙腳亂,口不擇言,形象盡失。在這個文化快餐時代,信息更新覆蓋速度大大加快,加上傳統媒體也很少對此事進行跟進,郭美美事件很快又從網民的眼皮底下溜走,仍沒有作何種定論。我們在對事件進行深刻剖析后可以發現:網絡輿論監督的影響力雖然日益增強,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
二、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輿論監督力度不足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網民數量急劇增長,互聯網普及率也大大提高。龐大的網民數量更使得網絡輿論監督無處不在,無時不存,網絡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輿論監督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輿論監督力量日益凸顯,如孫志剛事件、劉涌案件、“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等等。
但是仍有很多事件雖然在網絡上造成一時的轟動,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但是沒有達到輿論監督的效果。“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代表,雖然其多次在網絡上炫富,每一次炫富都再次吸引了網民的注意力,但是很快又從網民眼皮底下溜走,其和紅十字會的糾葛仍未做任何定論。此時,網絡輿論監督力度明顯不足。其原因在于:
1.網絡輿論監督中議程設置功能失效
現在,可以說郭美美是紅十字會的反面代言人。“郭美美”事件之所以總是一波三折,就是因為網民對于政府及其官員行為的監督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監督的持續性,很多網絡監督的案例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人遺忘,達不到監督效果。不僅如此,網絡上信息的海量性、思想和文化的多元性、更新覆蓋的快速性,分散了網民的注意力,使得網絡輿論監督寬泛有余而力度不足。2011年,當“郭美美”事件吵得正熱,每個人都在等官方給說法的時候,“溫州動車事故”吸引了公眾的眼球。于是,郭美美事件很快遭人遺忘。傳統媒體中的議程設置在網絡傳播中常常不起作用。
2.網絡輿論監督過于依賴傳統媒體
在我國,網絡尚不完全具備獨立行使輿論監督的能力。網絡監督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如果一個網絡監督事件最終能得到主流傳統媒體的關注,產生輿論監督的合力作用,則這個事件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達到理想的監督效果;反之,則很快在網絡上銷聲匿跡。“郭美美事件”發生后,只是在網絡上吵的很熱,而主流傳統媒體上對此事集體失聲,導致輿論監督合力受阻,社會影響力大大降低。
事實上,網絡輿論監督的實現還離不開傳統媒體的幫助和引導。首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我國的主流門戶網站目前還沒有新聞采訪權, 導致很多網絡媒體上的內容來源嚴重依賴于其線下的平面媒體,缺乏自身個性和報道特色。另一方面, 輿論監督需要對事件進行深入報道和理性分析, 但網絡新聞更新快,深度報道較少,缺乏理性和專業知識層面的解讀,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也就難以發表高水平的批評和建議[1],導致網絡輿論監督公信力較低。
(二)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制不健全
郭美美炫富引出其整容的隱私和網絡上網友對其各種謾罵,暴露了網民的非理性特征,實質上也侵犯了郭美美的人身權利。但是,沒有任何網友對此事負責,反而認為理所當然。我們在贊賞互聯網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的重大作用時,也不應該忽視其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和網絡侵權問題,例如隨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倒賣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網絡詐騙、誹謗等。針對互聯網帶來的這些弊端,社會各界反應強烈,提出用好互聯網,必須先要管好互聯網,而管好互聯網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國的網絡立法仍然非常滯后,很多網絡監管案例都找不到相關的法律依據,讓違法犯罪者鉆了空子,不利于網絡輿論監督的正常實施。
(三)網絡輿論監督常常帶來負面效果
現如今,網絡輿論監督作為我國輿論監督的先遣部隊和導火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力也大大增強。但是,網絡輿論監督在發揮其監督功能時,常常帶來一些負面效果:
1.網絡侵權
“郭美美炫富”之后,她個人所有的信息很快出現在網上,包括她整容前后的對比照片。同時,其和紅十字會官員的關系也成網友調侃的對象,包括紅十會副會長郭長江和其所謂的“干爸”王軍。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同時,網友對他們的謾罵遍地都是,侵犯了其人身權利。網絡的方便性、互動性、快捷性、匿名性等特點,很容易使某些網民的過激言行最終演化為“網絡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等合法權益。
2.網絡炒作
郭美美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網絡上炫富,與其說是其天真無知,不如說是其想通過網絡來炒作自己。而大眾對其強烈的關注和指責正好滿足了她那顆虛榮心,同時,也滿足了浮躁社會風氣中部分網民的審丑心理。網絡炒作已然成為一種新的出名途徑,不僅僅是審美,還包括審丑,在某種程度上污染了公眾視聽。
不僅如此,某些不良廠商為了追求更高的點擊率、吸引更多的廣告商,肆意炒作已經嚴重地損害了網絡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降低了網絡媒體的社會公信力。
3.網絡謠言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們的表達更自由。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信息發布的隨意性、信息發布者的隱蔽性、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網絡更容易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平臺。郭美美微博炫富,燃起了網民憤怒的情緒。之后,關于紅十字會的各種不良情緒在網絡上蔓延,紅十字會各種所謂的“腐敗”行為在網絡上被曝光,但是最后經查證很多都只是謠言而已,但這些謠言已經給紅十字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創傷,名譽大損,公信力大大下降,募集資金變得十分困難。網絡謠言,是網民一種情緒激化的結果,很容易帶有煽動性,危害社會的穩定,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提升網絡輿論監督效能的對策
(一)加強網絡立法,培養網民的網絡守法意識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興網絡媒體逐漸作為個人或群體利益表達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們無所顧忌,一吐為快;亦或義憤填殷,大放厥詞。但是,卻常常忽略了對他人的影響。互聯網越來越成為社會管理的難點。而法治是社會健康平穩運行的基石。因此,首先,我們必須要加強網絡立法,明確輿論監督權的法律界限,對整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來規范網絡空間的各種行為;同時,要注意培養網民的網絡守法意識,要讓他們知道網絡監督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線。
(二)進行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培養網民網絡輿論監督主體意識
網絡給人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平臺,被稱為現代社會的公共領域,受眾也應該給網絡一個釋然欣慰的純凈空間,維護網絡公共道德。因此,我們應積極進行網絡倫理道德建設,開展網民素質教育,用道德來約束網民的行為,培養網民的道德自律意識,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同時,要注意培養網民輿論監督的主體意識。網民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網絡輿論監督中的主體地位,才會形成網絡輿論監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網絡輿論監督工作得到保障[2]。
(三)通過網絡輿論意見領袖引導輿論
提高網絡輿論監督的力度,必須大力培養網絡輿論意見領袖,使網民在意見領袖的引導下,學會正確的看待輿論問題,學會應該關注哪一個問題,是持續關注還是短期關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網民的注意力,削弱輿論監督的力度。例如,請主流專家學者及時對網絡輿論事件進行分析或是和網友直接在線交流,提高網民的輿論理性。同時,一些社交網站的輿論意見領袖,例如論壇版主,應及時疏導網絡論壇中的情緒型言論,及時跟帖、文明引導,力圖給網絡創造一個自由文明和諧的討論環境。
(四)黨政部門應大力支持和規范引導網絡輿論監督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監督的力量日益凸顯,尤其是在網絡反腐上。但是網絡輿論監督的雙刃劍作用,也讓相關部門很頭疼。如何面對輿論監督,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新事物,初露鋒芒,必然會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黨政部門應該以平和開放的心態對待,而不能產生抵觸情緒,阻礙網絡輿論監督的正常進行。在實際操作中,要懂得尊重群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主動加強與網民的溝通交流,了解網民對輿論事件的態度,調整引導方法,及時披露事情真相,以科學的理論和分析阻斷謠言的傳播,贏得民心;而不能輕視網民的智商,意圖糊弄網民大眾,背離民意。
參考文獻:
[1] 吳建華,班生.當前我國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3).
[2] 楊寧芳,楊澤華.當前我國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出路[J].新聞愛好者,2010(11).
[3]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