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 王麗文
隨著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到來,圖像成為刺激大眾的重要藝術形式,大眾已無暇從“白紙黑字”的閱讀中挖掘文字背后的內容,轉而從色彩絢爛、富有沖擊性的圖像中直觀地感知某種信息。這種感知方式讓國內外很多評論家意識到圖像對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圖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另外一些批評家以“讀圖時代”指稱讀者厭煩純文字而熱衷于圖像的閱讀現象。
一、文學作品圖文出版背景
在上述背景下,傳統的純文字圖書閱讀方式逐漸遭到普通讀者的摒棄,而成為象牙塔內學術研究者的堅守,如何實現從純文字到圖像的轉型成為作家、出版社面臨的重要問題。以文學作品為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文學作品擺脫紙質約束走向熒幕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文學失去轟動效應的市場經濟時代,文學作品只有將文字敘述變成生動可感的圖像化影視才能重新獲得讀者的關注。可以說,因影視改編而走紅的文學作品在當今不勝枚舉,莫言的《紅高粱》、余華的《活著》和嚴歌苓的《小姨多鶴》上映后受到觀眾的青睞,之后作為文學文本的上述作品才引起讀者的關注。目前,雖然一部分作家因自己的作品被改編得失去原貌而頗有怨言,但是對于絕大部分作家和出版社而言,借助影視改編傳播作品,繼而使自己名利雙收是其無法抗拒的誘惑。
在文學作品走向影視改編的同時,一部分紙質圖書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出版,引發了圖文出版熱潮。該熱潮源于山東畫報出版社于1996年推出的《老照片》叢書,該套書打破了以往為文配圖的圖文書編排模式,而為既定的照片撰寫文字。新穎的圖書出版方式加上古樸的裝幀和懷舊的內容,引起了讀者強烈的認同感,在書刊發行量不景氣的20世紀90年代末,《老照片》曾創下發行量30萬冊的紀錄,其輝煌的業績令各大出版社垂涎。在《老照片》的帶動下,各大出版社開始出版圖文書,引發了圖文出版潮流。
在圖文出版的熱潮中,一部分功能性、時尚類的圖文書用圖文互相闡釋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了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如菜譜、旅游指南等圖書;另一部分圖文書以圖畫為中心,輔以簡單的文字,如漫畫書等。上述兩類圖文書較好地發揮了圖像的作用,講究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離不開直觀的視覺刺激,純文字的制作方法介紹難以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成品形象,而精美的圖片一方面很好地闡釋了制作方法的合理與可靠,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讀者購買該書的欲望。對于旅游指南類的圖書而言,各地風景圖片無疑是讀者最關注的內容,優質的圖片能夠引發讀者身臨其境的想象。而對于漫畫書而言,圖像更是其存在的依據,失去了圖像,“漫畫書”將不復存在。因此,在上述圖書中,圖像作為圖書的重要部分,參與了整個文本的建構,其與文字產生了互釋的作用,“圖”與“文”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呈現。
近些年,圖文出版熱潮蔓延到文學作品領域。一些文學作品經作家創作、出版社配圖后出版,繼而打著“圖文并茂”的標簽銷售,2003年劉索拉出版的長篇小說《女貞湯》、2003年張弛出版的長篇小說《我們都去海拉爾》和2008年落落出版的隨筆集《須臾》等皆是其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一部分經典性的文學作品采用“舊書新出”的方式為文字配圖再版,馮驥才的《三寸金蓮》、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鐵凝的《鐵凝長篇小說圖文本》(其中包括已經出版過的代表作《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笨花》四部小說)和短篇小說作品集《第十二夜》等,這類型圖書皆在原來純文字版的基礎上插入了大量的圖片,成為出版社新的“賣點”,推波助瀾地推動著圖文出版熱潮的到來。
二、文學作品圖文出版現象透視
首先,文學作品圖文出版熱潮折射出當今讀者大眾淺閱讀的心態。日趨發達的報紙、網絡、電視等媒介為大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而在生活、工作時間的擠壓下,大眾可以用來閱讀信息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直觀地欣賞圖片成為當今讀者的審美需求。在信息包圍的環境中,一目了然的圖片為讀者擇取、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當今讀者從“讀書”到“讀圖”的轉變顯示了其閱讀心態的轉變,追求輕松、愉悅、即時、平面的淺閱讀成為讀者熱衷的閱讀方式。“受眾正在逐漸接受消費時代的享樂平面化、意義深度消失和紛亂的場景拼貼意識。”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吸引大眾對處于邊緣地位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度閱讀顯得困難。
其次,文學作品走向圖文出版折射出文學走向的大眾趨勢。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身份來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強調讀書重要性的同時,將讀書人推向了社會的精英階層。“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法則將讀書人推向了社會權力階層。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讀書識字一直是少數人的專利,文學作品在民間存在的方式是口傳,而非文字。文學居于廟堂之上的地位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才略有改變,強調啟蒙大眾的“五四”先驅們以白話取代文言、“歌謠運動”等方式試圖使文學走向大眾,但因啟蒙理想與大眾的接受能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偏差,最終導致失敗。此后,在革命戰爭年代,口號式的詩歌、戲劇雖然憑借其強烈的宣傳色彩成為向普通民眾傳達革命理念的工作,但是讀者身份局限于工農群眾,文學并未走近大眾。市場經濟時代以來,讀者作為消費者的身份得到強化,文學作品必須獲取盡可能多的讀者才能名利雙收,如何取悅大眾成為作者和出版社關注的重要問題。圖文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普通大眾難以理解的文字信息加以外化,容易為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來,圖文書潮流的開啟者《老照片》將自己的出版理念定位為“圖文本大眾學術讀物”,華藝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繪畫本諸子百家》和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文化的記憶叢書》宣稱雅俗共賞。文學作品圖文出版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學走向大眾的進程。
最后,文學作品的圖文出版折射了出版社的經營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較為寬松的出版政策使出版社遍地開花,同時,縮減財政撥款、與原所屬單位脫離關系的出版改制使出版社在面臨同行競爭的同時經受經費緊缺的壓力,這種現象在地方性文藝出版社中尤為突出。隸屬遼寧出版集團的春風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單英琪坦言:“作為一家地方文藝社,我們一直面臨資金壓力。文藝書市場一直是風吹草動之地,大起大落之地,完全靠市場打拼的出版社,面對如此壓力是正常的。”即使是經營尚可的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懂兆林也為“圖書的發行傷腦筋”,對“期刊銷量下滑無法遏制”的現象表示無奈。在此背景下,文藝類出版社面向市場努力經營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但是出版社的努力并未很好地解決生存危機問題,反而造成了圖書出版過量的現象。就文學作品而言,據統計,2010年的長篇小說出版總量接近4000部,2011年長篇小說年產量則在4300部以上。面對日益豐富的閱讀資源,大部分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不濃厚,“2011年我國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2%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7.6%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50.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另有40.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在此背景下,圖書出版的滯銷成為當今出版界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使自己出版的圖書在大量同類型圖書中脫穎而出,成為出版社思考的重點問題。圖文書的出現是出版社在此困境中發掘出的新資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孫順林認為:“出版社通過更換封面或者配插圖對一些作品進行重新包裝,可以成為新的賣點。”事實證明,一部分圖文出版的文學作品為出版社賺取了較高的發行量。陳染的《私人生活》圖文版的訂購量超出了作家出版社的預先估計,陳丹燕的圖文隨筆《上海的風花雪月》出版后擁有了超過十萬冊的發行量,安妮寶貝的圖文隨筆《薔薇島嶼》出版上市五個月內,發行量突破十六萬冊,余秋雨的圖文日記《千年一嘆》上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加印了兩次,發行量高達六十萬冊。較高的發行量使研究者們和出版商們看到了圖文書潛在的商機,并對圖文書的出版前景充滿信心:“從受眾的角度來看,讀圖時代的出版物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圖文書成為出版社抗衡經濟危機的工具之一。
三、文學作品圖文出版現象反思
首先,文學作品圖文出版削弱了文字的地位。一般而言,圖片比文字對讀者具有先在的吸引力,文學作品圖文書中大量色彩鮮艷的圖片的存在以一種醒目的方式搶占了讀者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文字往往被讀者忽略。因此,原本一部經得起閱讀的文學作品在圖文出版后,往往變成了讀者隨便翻閱的速讀書。有一名大學生坦言閱讀圖文書讓自己形成了翻書的習慣,從而無法耐心地閱讀純文字圖書,更無法細致品評文字背后的內容:“圖文書看多了當然也有問題,就是越來越看不進去有字的書了。現在我看教科書,打開一頁,哎呀,這么多字,看兩行就煩死了,怎么還沒完啊,看一行恨不得跳十行,真的是一目十行。”文學作品是依托于語言文字而存在的藝術形式,在輕文字重圖像的圖文閱讀時代,文學本身的重要內容被忽略,諸如文字及其背后的思想內容和哲學思考等被讀者拋棄。
其次,文學作品圖文出版影響了讀者的審美想象能力。作為傳達內容的載體,圖像和文字具有顯著的差異。對于一幅圖片而言,往往可以用盡可能多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而對于一段文字,則可以有無限多的圖像來闡釋。因此,一幅圖片往往具有相對穩定的含義,而一段文字,卻可以衍生出豐富的意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是一個脫離具體形象而從文字背后發掘信息的過程,作家在創作時需要絞盡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繼而精心選取恰當的語言將所想所思付諸文字,通過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僅要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還應打破這種慣性的期待,不斷挑戰讀者的理解力。因此,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應當充滿藝術張力,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調動想象力填補作品的空白與縫隙,從而享受到在閱讀中創造的樂趣。這是文學作品因文字而產生的魅力。因此,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目前,以圖文書新形式出版的文學作品,雖然迎合了讀者的閱讀期待,讓讀者省時省力地短暫獲得了精神滿足,但與此同時,在文學作品中“讀圖”的閱讀方式對讀者的審美想象力產生了傷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閱讀與創作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很多作家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了靈感,并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如果作家長期沉浸在圖文閱讀中,將會面臨文字感悟能力下降和想象力枯竭等問題,進而難以創作出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因此,文學作品圖文出版現象的泛濫最終將使文學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最后,文學作品圖文書高昂的價格致使讀者分化。如前所述,文學作品圖文書的出版顯示出文學走向大眾的趨勢,這句話強調的是圖文書雅俗共賞,可以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需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圖文書限制了一部分低消費能力讀者的閱讀。相對于純文字書而言,圖文書的制作成本較高,因此,價格也相對較貴。以林白的小說《一個人的戰爭》為例,純文字版的定價絕大多數不超過20元,而經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重新包裝上市的圖文本定價為28.6元。對文字版和圖文版兼有的圖書,讀者可以權衡自己的消費能力選擇購買,而對于沒有文字版的圖文書而言,一部分讀者只能望而卻步。一名出版人這樣談到:“圖文書是一種閑情逸致的體現,是一種有錢、有閑的體現,所以,從銷售的角度說,主要購買人群應該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從我們出版社的銷售統計數字看,也確實如此。”因此,圖文書的預設讀者是“有錢”的大眾,而非所有大眾,這類圖書從經濟實力上對讀者進行了區分,沒有為讀者提供平等的閱讀機會。
文學作品圖文出版已在當今社會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熱潮,抗拒這股熱潮無疑螳臂擋車。但作家、讀者及出版社應對這一現象保持理智的態度,作家應繼續以文字為本,創作更多充滿藝術想象力的作品,讀者應為純文學作品保留一定的閱讀時間,出版社在面向市場的同時應兼顧人文理想,唯有如此,文學才能滋養靈魂并使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1][美] 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154.
[2] 江筱湖.地方中小文藝社尚在為脫困窮智[N].中國圖書商報,2010-08-24.
[3] 白燁.中國文情報告(2011-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1.
[4] 張賀.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公布 不到一成人認為自己讀書多[N].人民日報,2012-04-20.
[5] 劉世昕.視覺表達探問出版市場[N].中國青年報,2004-07-04.
[6] 呂鋒.圖文結合:出版物審美的現代走向[J].中國圖書評論,2005(4):7.
[7] 陳潔.大家眼中的圖文書——是閱讀的盛宴,還是眼睛的快餐[N].中華讀書報,2005-12-13.
[8] 朱華.當代文學與包裝[A].孫紹先.文學藝術與媒介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02.
[9] 范占英.童年夢圓 圖文書市場熱銷三人談[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