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1月15日正式頒布,10月1日正式實施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俗稱“汽車三包”)馬上要“粉墨登場”了。近10年的準備,近10月的緩沖,汽車三包政策只為讓汽車產品相關利益方能夠淡定從容地理解和接受它的到來。
《汽車縱橫》在2月刊曾深度解讀了汽車三包規定。回顧三包,多年孕育,2013年破殼而出。盡管長時間的準備,三包政策出臺后并沒有被外界看好。三包標準縮水、三包產品定義、三包退換、專家庫建立、相關責任的界定、相關利益方權責規定、信息公開等被廣泛質疑。
近日,《汽車縱橫》再次聚焦汽車三包,探究緩沖期內,國家質檢總局針對汽車三包實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整車企業自身的三包規定是否已建立健全,能夠有效處理三包實施時存在的各種問題;零部件商是否能從可能承受“不白之冤”的意識中覺醒出來,對內對外,他們在擔心什么;三包規定的依法承擔者——經銷商,在恐慌什么,為何如此不淡定;消費者能否正確讀懂汽車三包規定,他們如何才能利用好這把“尚方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