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宰賢
我的老家馬山位于韓國南部,靠海邊,距離首爾較遠,于是我通常會坐韓國高鐵—KTX去馬山。在乘坐KTX回家的旅程中,我發現了韓國高鐵與中國高鐵最明顯的不同之處。
首先,在韓國坐高鐵時,不需要火車站發售的火車票。我是在韓國鐵道公社的網站上訂票的,然后自己打印了火車票,該火車票設計比較簡單。坐高鐵時,我拿著這張票到首爾火車站,離出發前5分鐘時進去對號入座。
從2009年起,韓國鐵道公社取消了檢票程序。這也是最近幾年間我在韓國發現的最大變化之一。在大概持續3個小時的乘坐過程當中,沒人要求看我自己打印并帶來的火車票。
這讓我想起2006年在歐洲旅游的經歷。那時我在歐洲坐過幾次高鐵,除了在法國、德國看到的子彈頭般的流線造型火車頭等設備外,讓我印象更深刻的也是沒人要查驗我的火車票。我不禁產生疑問:難道這里根本沒有不買火車票抱著僥幸心理的坐車人嗎?后來才知道,這其實反映了一個社會信任的程度。歐洲發達國家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之后形成了現有的社會信用體系,并且這樣的信用是基于互相信任的。當年旅行時我就發現,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最明顯的差異在于社會信用體系,換言之,能不能相信對方。
發達國家的社會運作成本比較低,因為大部分人會遵守規則,所以沒必要監督所有人的行為,所以會降低管理成本。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發展之后,中國已經開始展現出看得見的發展成果,高鐵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然而,當今的中國更加需要看不見的發展成果,就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這也許是更艱難的過程。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