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明
學者金雁在東歐訪問研究期間,遇到一個80多歲的波蘭老人。她是一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幸存者,全家人都死在集中營。1992年圣誕節,金雁趕去華沙探望這位孤獨的老人。老人十分高興,穿上圣誕節剛買的新衣給她看,請她吃圣誕節的食品。最后,老人搬出一個二尺見方的硬紙箱,里面有一大堆物品:小巧玲瓏的圣誕樹、老人穿的暖拖鞋、老太太穿的柔質大半身羊毛衫、火腿腸、巧克力、餅干、圣誕卡、圣誕飾物……圣誕節所需的吃、穿、用一切都有了。
“是誰想得這么周到?”金雁好奇地問?!暗聡?。”老人遞給她一封德國政府寄來的用德、波兩種文字寫的慰問信。原來德國政府(統一前為西德政府)戰后除了對納粹受害者作出經濟賠償外,每年還“根據專立的檔案,按性別、年齡和居住國的民俗,給世界各地仍在世的集中營幸存者在圣誕節前寄去一封慰問信和一箱老人圣誕用品”。這項政策已經堅持近半個世紀了。德國政府還良心債,一還就是50年。
(摘自《又一輪睜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