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西媚



2013年7月15日,由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中共南通市委組織部聯合主辦的江蘇省南通市文化產業創新與轉型專題研修班圓滿結束。深圳大學副校長、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出席了結業典禮。這短短五天的研修班的培訓,讓學員們學有所獲,受益匪淺。近日,本刊就文化產業的相關話題專訪了李鳳亮教授。
聚焦深圳 率先發展文化產業
作為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說,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其文化基礎并不厚重。但深圳較好地發揮了市場機制、科技支撐、金融支持,以創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增加值迅速擴展。深圳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它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化城市,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近十年,深圳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2012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150億元,占全市GDP的9%。按照《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要著力打造創意設計、文化軟件、動漫游戲、新媒體及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出版、影視演藝、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高端印刷、高端工藝美術等十大行業,其當年產業增加值要達到2200億元,五年產業增加總值達到5800億元。
李鳳亮指出,深圳的文化產業在近十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它的產業發展模式新、業態新,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電商”等新興發展模式。同時,園區和龍頭企業集聚示范效應明顯,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平臺也趨于成熟,政策驅動效果日益顯著,這些都對文化產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良好的引導孵化作用。
在政府的有力引導和推動下,深圳文化創意產業采用行業集聚、空間集中的發展策略,培育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能起到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和重點企業。
目前,已認定33家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未含文化旅游類的景區),20家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1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11家。像騰訊、華強、迅雷、雅圖、華僑城、A8音樂、華視傳媒、環球數碼、易尚等,都是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文化企業和園區,產業聚集作用十分明顯。此外,像大芬油畫村(自發)、F518時尚創意園(舊廠房改造)、深圳梅沙原創音樂前沿基地(新建),已成為深圳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不同時期的不同類型。
放眼全國 積極打造文化航母
自十六大提出發展文化產業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躍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發展文化產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李鳳亮認為,我國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經過十年的發展,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觀念之爭已然終結,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政府、社會和業界的共識,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李鳳亮覺得目前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文化產業最好的時期。政府重視,企業積極,各種資源的組合配置日益活躍,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也日益擴大,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區域合作與跨界交流更加頻繁,業態裂變更加顯著,新興業態在產業中的引領作用較為突出,品牌意識日趨強化,文化航母的打造也被提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把握這些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追趕文化產業發展的世界潮流和前沿導向。”李鳳亮說。
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總體良好,市場前景廣闊,但也存在著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認識不足,盲目做項目、建園區、做基地的取向。他認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三大瓶頸因素:一是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原創內容不足,跟風現象嚴重,在演藝等產業中違背文化規律、以低俗庸俗迎合市場的趨勢較為明顯;二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高度、廣度、深度、跨度還有待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要加強;三是市場機制有待進一步培育,創意版權保護亟待強化。
隨著文化產業的升溫,文化產業園區遍地開花,出現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園區作為一種產業集聚形態,確實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李鳳亮說,“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園區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園區管理水平不高,很多園區只是充當‘二房東角色,信息平臺、技術平臺、投融資平臺的作用都沒有發揮出來。”
他建議,園區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區位、市場、資源配置等因素,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不能盲目上馬。同時,要避免低水平重復,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道路,要與本地的其他產業努力形成聯動效應。像常州的中華恐龍園,就是在深入分析區位、市場的基礎上,建設的一個文化科技旅游園區,是文化產業“無中生有”的一個典范。
解碼南通 發展前景廣闊無垠
“近年來南通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引人矚目。”李鳳亮說。在這一背景下,開設南通市文化產業創新與轉型專題研修班,組織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人員,來到改革開放的特區和文化產業發展較快、模式較新的深圳學習考察,在他看來是很有遠見的。
談及這次研修班,李鳳亮說:“我參加了該班的授課和結業典禮,研修班學員的投入以及加快發展南通文化產業的激情,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研修班的開設,就是要通過學習借鑒文化產業先發地區的經驗,創新南通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挖掘已有資源,開拓新的項目和空間。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此次也組織了包括市區相關部門領導、知名專家在內的強有力師資,并配合對一些成功文化企業的考察,學員間還開展了深入的討論交流,“總體看,效果非常好。”
李鳳亮認為,南通文化厚重,交通便利,經濟基礎好,區位優勢顯著,這些都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南通近年來啟動了不少文化產業的大項目,發展前景很廣闊。但他也指出,有些文化厚重的地區,受傳統發展觀念的影響大,文化產業做得并不成功。反而是像深圳這樣一些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沒有包袱,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并利用科技、金融、市場等因素,使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他建議,南通的文化產業發展,一是要深入分析自身在江蘇和華東地區的區位交通、自然資源、文化基礎等位置,走特色發展之路。二是可適當引進國內外一些知名文化航母,走合作發展之路。像正在建設的華強文化體驗園項目就非常好,可填補其在江蘇省內的空白。三是既要結合傳統,更要放下包袱,開拓思路,運用高新科技發展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提高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南通不僅要做上海和蘇南的后花園,更要有自己明確的思路和定位,打造南通的優勢文化產業領域,形成產業發展的鏈條,這樣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才能真正提高。李鳳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