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為
摘 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于國際風云的變幻和國內改革大潮的沖擊,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思政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探索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突破口。
關鍵詞:思政課實踐教學 突破口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13-02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由此看出,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貫徹中央精神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突破口。
1 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
縱觀各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狀,思政課實踐教學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談到原因,很多學者提到諸如:實踐教學資源短缺、組織管理不健全、經費不足、評價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滯后等等。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重視不夠,因此我們必須首先解決思想問題,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等部門在2012年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
實踐育人是基于實踐的觀點形成的育人理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來源。離開實踐就沒有認識。因此,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是實踐育人的基石。所謂實踐育人是指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專業實習實訓、社會調查和考察、送溫暖志愿服務、文藝欣賞和才藝展示等各種形式的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的實踐方式,引導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理論聯系實際,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觀點,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綜合素質。
實踐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
第一,實踐育人符合人的社會化規律。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并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這個過程使人掌握一些必須的生存技能,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同時內化社會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人的個性。一個人必須積極地、有效地、正常地參加社會實踐,廣泛地進行社會交往,才能實現社會化。離開了社會實踐,人的社會屬性就無從體現。
第二,實踐育人符合“三貼近”的育人規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則的體現,它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從僵化的、刻板的、空洞的、抽象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實踐育人符合自我教育的規律。自我教育是指人通過認識自己、要求自己、調控自己和評價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變為自己努力的目標。自我教育不是孤立地閉門修養,而是強調要結合實踐和學生的集體活動來進行。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第四,實踐育人符合素質教育規律。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質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從根本上說具有一致性。全面發展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就是要促進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興趣、特長的和諧統一的發展。同時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情操的發展。素質教育同樣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上,這兩種教育觀所達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素質教育是對全面發展教育的完善。
現代大學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這種開放性的特征為實踐育人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克服困難,大膽探索,有效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2 充分運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載體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問題是正確選取和有效運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載體問題。所謂載體就是承載著、中介勿,它是連接實踐中主客體的橋梁和紐帶。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載體,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
思政課實踐教學載體的選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即以全體學生為核心,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相結合,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啟發,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近年來,各類高校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載體,大家一致認為,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它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校園文化則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他雖然由多種元素構成,但它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員工為主體,以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提高思想品德素質為目標,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校園物質文化是高校自身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校園硬件環境的配備與展示,包括學校發展規劃、校區建設、與校區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教科研設施、文體設施、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校園景觀建設等。校園物質文化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質量,同時它也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二,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魅力的核心內容。校園精神文化包括高校的培養目標、辦學理念、學校傳統和歷史、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品格、氣質、人格魅力和價值取向以及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同時也包括反映高校獨特風格的大學精神。它對于發揮學校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體現高校辦學特色,增強高校凝聚力、展示大學生風采等方面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學一切文化活動的準則。高校制度文化是在學校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對全體師生員工具有約束力的規章制度的總和。包括領導干部廉政公約、相關法律法規、崗位職責、職業道德規范、學生守則、獎懲辦法等管理制度。它是高校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條件。
將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需要。
3 建立和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
3.1 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一些高校教師把思政課實踐教學理解為高校思政課理論課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教師“各自為政、單打獨斗”,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水平來制定實施方案,缺乏規范性指導,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停留在自發的、隨意的、即興的層面,很難全面、深入、持久的開展,學生沒有積極性,既不愿意主動參與,更不愿意自覺接受教育。為確保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必須首先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地位。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因此,必須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化,把它納入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課程標準,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及完整的監控體系和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章可循,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使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一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
3.2 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領導機構
從目前各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情況來看,各校都選用校園文化這一有效載體來開展實踐教學,收到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操作方面的實際問題。由于思政課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和組織部門,思政課教學受思政部和教務處領導和管理,校園文化建設主要由各系部、團委、學生社團領導和實施,二部們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合作,無法形成合力,不能實現資源共享。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體系,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書記牽頭,以從事思政課教學的專任教師為主,吸收教務處、科研處、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部門負責人,以及專職輔導員、學生會、學生社團的學生干部參與,齊抓共管,協調發展,形成協作機制和教育合力,用于指導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充分發揮高校大德育的作用,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健康有序的進行。
實踐證明,思政課實踐教學已經成為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針對性的突破口。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大膽創新,加深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切實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
[3] 教育部2012年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
[4] 楊光.大學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
[5] 楊智圓.高校校園文化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D].蘭州理工大學.
[6] 李琦.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理論月刊,2004(8):134-136.
[7] 宋芳.彰顯德育價值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71-272.
[8] 錢結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的基本路徑[j].文山學院學報,2012(4):114-116.
[9] 王子龍,樣櫻,朱永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旨在加強教學的實踐性[j].甘肅高師學報,2011(6):108-110.
[10] 張衛良,李金娥.思想的實踐——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性構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1(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