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爸爸的困惑:
我的兒子5歲了。在瑞瑞媽媽的影響下,我們夫婦一直奉行賞識教育,對兒子總是贊不絕口。可沒想到家里老人卻看不下去了,常抱怨我們把孩子捧上了天,禁不得一點批評。于是,老人就常常拿鄰居家女孩子對瑞瑞說事,“看人家彈琴多認真多好聽”,或者“你應該學學人家那么有禮貌”,本想激勵孩子積極進取,可每次瑞瑞都是跺腳生氣。難道這孩子真是被我們夸壞了?
贊賞孩子的營養小貼士
如果把夸贊比作孩子成長需要的維生素,恰到好處的關鍵成分如下:
維生素A:鼓勵寶寶的具體行為。例如,我看到你試著自己穿襪子呢。
維生素B:及時表達家長的感受。例如,我有些驚喜或我真為你驕傲。
維生素C:肯定寶寶相比以前的進步。例如,你昨天還等著我拿碗筷,今天自己就擺放好了,真不錯。
維生素D:引導孩子做出好的傾向和特點。例如,看來你是在努力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
瑞瑞爸爸先是通過鼓勵和贊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后又隱約擔心孩子變得自大和脆弱,不能面對批評和挫折,他的擔心不無道理,正暴露了情商養成的復雜性:片面強調某個理念尤其容易引導家長走極端,顧此失彼。例如,只顧踐行“賞識教育”,卻造成孩子不適當的自視,甚至引發其他不良情感,教育就難免走入誤區。美國一項多年追蹤研究顯示, 受到過度表揚的孩子,在面對沒有把握的事情時更畏手畏腳,因為他們不愿冒險破壞自己聰明的形象。顯然,贊賞也要恰到好處。
魯勒?視點
以建立孩子健康自視為目的,以適度有效的賞識為手段,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所需的、“剛剛好”的精神滋養。
關于給孩子提供怎樣的精神激勵,瑞瑞一家人出現了分歧,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孩子到底需要哪些滋養。為了幫助家長們擺脫贊賞的誤區,通過“適度贊賞”實現上述魯勒?情商養成的目標,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1 少說“你真聰明”,
贊賞孩子的努力
家長的賞識有助于鼓勵孩子擺脫畏難情緒,敢于迎接挑戰。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贊賞的方式尤為重要。不管是夸孩子“聰明”還是“最棒”,雖能給孩子一時的滿足感,卻也容易導致他們為了保持“屢戰屢勝”而逃避挑戰;反復使用“你真了不起”就像給孩子頒發了空白獎狀,反而令他們心里不踏實,甚至因為知道自己沒有那么完美而備感壓力。更糟糕的是,當孩子的自我欣賞失去了實際驗證的依據,聽不得批評也就在所難免了。
那么,什么樣的贊賞能讓瑞瑞既自信又勇敢呢?那就是對他的努力,以及因為努力而有所進步的贊賞。當瑞瑞相信能力是努力習得的,并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因努力而做出的成績,今后就會更淡定地面對不足,更敢于迎難而上,更加懂得努力才是成功的途徑。
2 少提缺點,多談特點,
做一面積極的鏡子
健康的自視意味著知道自己的特點,并喜愛和信任真實的自己。幫孩子建立健康的自視,家長能做的就是成為一面積極的鏡子,映照出孩子的閃光點,這將是他們健康自視的起點。既然是鏡子,家長只需以接納的態度呈現出他們真實而又具體的模樣,不要隨意貼上“美麗”“最棒”的標簽。孩子們只要在鏡子中發現他們到底好在哪里,又做出了哪些具體的努力,知道爸爸媽媽永遠接納他們,支持他們做得更好就足夠了。
幫助孩子發現自身閃光點的過程,就像和他們一起挖掘寶藏,孩子只有看到自己的每一件“寶貝”,才會更踏實更勇敢,更善于用好自己的特點,體驗自己的特殊價值。同時,這個挖掘過程,也為他們在漫長的生命中繼續塑造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積極、豐富的自我奠定基礎。
遇到不當行為時,鏡子同樣需要給孩子一個客觀的行為描述。例如“你的玩具攤滿了屋子,你打算什么時候開始整理呢?”而不是“你太不聽話了”。前者既不會否定孩子的品質,又指出了事實。反復強調孩子錯在哪里,并不能把孩子指向正確的路上。不如告訴他們已經做對了什么,還需要做什么,以此激發他們自主行動的意識。
3 不與別人比較,
做最好的自己
瑞瑞的奶奶愛拿瑞瑞和別的孩子比,覺得孩子應該看到自己與別人相比的不足,才有動力去改。但老人不知道,瑞瑞正處于需要無條件的愛來建立自視的關鍵期,大人的比較,對他意味著如果做不好就得不到認可和愛, 是對他生存安全感的威脅。一旦他為了取悅家人而處處要勝人一籌,將很容易偏離健康成長的方向。
比較和競爭存在于人類的本性中,幼兒園的孩子不需要家長強調,也能察覺自己與他人的差別,希望做得比別人好,在集體中獲得贊賞。這時候,家長如果進一步助長競爭意識,孩子會迅速建立起事事都要比,事事都得贏的習慣和心態,差一點都不舒服。特別是優秀寶寶的家長,在贊賞孩子時尤其需要注意,不說“看你比誰誰強多了”。通過貶低他人獲得了自信和優越感的孩子,也會在自己失利時無法承受那種自我貶低,甚至被人嘲諷,更不可能學會發展互利互惠的伙伴關系。
4 沒有可贊賞的怎么辦?
為孩子創造成功機會
有關如何贊賞孩子已經說了很多,生活中還有一些家長,為找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而發愁,其中不乏因為被過多苛責而喪失自信的孩子。在他們敏感的情感體驗中,自己不僅對這個龐大的世界毫無貢獻,而且隨時需要大人給自己糾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做的就不只是等待和尋找閃光點了,而是要更積極地行動起來,幫助孩子實現從“好行為→好情緒→好行為”的良性循環:給孩子設置能獲得贊賞的環境,提供技術支持,引導他們做出哪怕一點點好行為,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贊賞。例如鼓勵孩子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尋找他的優勢項目去發展,而不再糾結于某一劣勢,或用獎狀和紀念品強化成就感等都很好。
就像一株稚嫩瘦小的樹苗要想長成經得住風雨的參天大樹,需要的不是遮風擋雨的屋子,而是一定力度的支撐;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贊揚,而是大人積極的反饋和支持,幫他們看到方向,找到方法。真正好的園丁知道給幼苗提供匹配恰當的養分和照料,這正是魯勒?情商提倡的成長中的“適度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