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藝術殿堂的閃光燈下,鮮有寫實藝術家站立。4月2日,由湖北省博物館與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美中油畫家聯盟、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大連現代博物館、天津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共同主辦的,目前國內首個最大規模的美國當代寫實油畫聯展開展。
當我進入展廳,還是習慣性的想要尋找一些和美利堅相關的元素,譬如有商業logo或是抽象線條的當代概念和抽象藝術。
最先落入眼中的是年輕女畫家特雷莎·埃利奧特的《解救》。三個幾乎是從泥漿的河中游出的小男孩躍然于畫面之上,被水泡皺的牛仔短褲,剛剛經歷過一場斗爭后松懈下來的表情,甚而是細微變化的光線,都被畫筆細細記錄下來。
我被畫面深深打動,甚至耐不住性子再聽關于畫作背景的講解。移步于51位寫實主義藝術家的100幅作品,那是我乃至整個中國都不熟悉的美國,在好萊塢大片、美式快餐和美國夢中都看不到的美國。
“當代美國寫實主義在中國鮮為人知。對大多數人來說,想到當代美國藝術的構成時,寫實主義通常不會被考慮其中。一個說法是當前的美國寫實主義是乏善可陳的,或簡單地說是不存在的。”美中油畫家聯盟主席保羅·麥科馬克說。
如果結合當代中國藝術,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的寫實主義受到高度尊敬并被列入很多大學和學院的必修課中。將視角轉至國內藝術家,能走向世界舞臺的,往往是寫實主義。
戲劇化的是,同一時期,美國的藝術與寫實主義油畫卻被拋到了一邊。單看藝術環境,現代主義展現在公眾的想象中。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一般大學則不再教授具象藝術。其后幾十年間具象藝術都屬于局外人。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批新院校和畫室開始成立,寫實主義逐漸恢復。推動這場復興的,是一批有社會良知、嚴肅真誠的藝術家,他們以藝術的語言歌頌愛與和平,展示美與力量,禮贊綠與生命。
因而,盡管只有短短二十年時間,但面前的創作卻讓諸多與我一樣的觀者震撼。約書亞·拉羅柯的《畫家妻子的肖像》,其原型正是80后畫家的妻子勞拉。畫面靜美,唯一的裝飾品是鋪在額間的光線。這位畫家代表著年輕且迅速成長的新興藝術家,對美麗和復興古典繪畫傳統充滿熱忱。而這幅作品是他為妻子畫的第一幅肖像,也是他永遠不會出讓的一幅作品。
在撫慰心靈時,寫實主義也在提醒世人不忘創傷。畫家馬克斯·金斯伯格的《皮耶塔戰爭》,畫面中的母親雙手環抱著躺在地上、受傷的兒子的身軀,仰面哭泣,背后是伊拉克戰爭中的石油井架和翻起的滾滾硝煙。被鮮血染紅的紗布、墊在傷者身下的美國國旗、母親痛徹心扉的表情,都在用寫實撞擊觀者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