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浮游是一種微小的水生生物,它們數量龐大,支撐起整個食物鏈的最底端。莊子云“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但是從作品來看,藝術家并非不知其所求和所往,她們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和位置,用豐富的手段表達著自我。
女性藝術家作品的集結展出并不是新鮮的事情,在歐洲,這種情況更多是藝術家自發聯合起來,并且作品內容總是與女權主義或性別歧視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無差別系列展從名字上就想與這類展覽劃清界限。這一系列展覽由北京荔空間從2012年開始策劃。何為無差別?總策展人顧振清解釋“無差別”這個詞取自《華嚴經》,原意為修佛時達到的無差別的一體一心的狀態。而在這里,“只是現世的一種表象,與平等無關,與正義無關”。有意避開選擇女性作品展覽的性別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矛盾的隱喻。浮游是這個展覽的第二屆,在荔空間展出之后,將于明年在一個省級美術館展出。
何為女性作品?聯合策展人米諾解釋“有的藝術家很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有的藝術家認為接受‘女性藝術家稱謂是被迫接受一種男權規則下給予的劣勢位置;而有的藝術家強調男女之分或許本來就是個醫學錯誤。無論哪一種,藝術家首先是作為獨立的創作個體。‘無差別II-浮游當代藝術展更為關注的是藝術家的創作態度,以及她們對待生命、自然、宇宙和世界的看法。”女性作品展這一矛盾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想法本身就充滿了悖論。這個不斷被外界強調的不可磨滅的生理身份,給本質上無差別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另一種想象空間,給本性無差別的藝術作品虛構了一種幻想中的“女性特質”。
展覽首先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荔空間對展廳的改造和此次展覽對空間的利用。將一個大型的Loft進行了隔斷和部分墻體鋪設了鏡面,于是有了可以發生故事的結構。走廊、中庭、迂回的過道和小花園都陳列了作品。墻體鏡面的2次反射無疑增加了作品表現的維度。在一進門的小空間里,便已經遇到了宋琨的油畫和張蕾為此次展覽專門創做的《軟承諾2》。離門洞最近的是湯藝的漂亮的《棉花》,夾在中間的是張琳《后宮》視頻。大廳是作品的集中地。在靠近2樓的地方放置了金釹的半人半馬雕塑,看似脆弱唯美。在通往中庭的路上是高蓉的《站臺》,這個作品以手工刺繡完成一個以假亂真的公交站牌,將三個不同路線車牌虛擬并置。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最具日常感的物品反而可以變得最具有裝飾性。
過道上的視頻是最后確定參展的藝術家之一裴麗的一個最新作品《通往哀傷的五個階段》,這個時長5分鐘的視頻給許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她一貫強調互動的作品一樣。裴麗在這批藝術家里已經頗受關注。這個作品出自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的《論死亡與臨終》一書,講述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失落)、憤怒、協商(迷茫)、絕望(消極)、接受。在視頻里她親自出演,戴著一個“加圖”(貓)面具,趴在桌子上,兩只眼睛盯著你,旁觀你的感受。晃動的身體給予了很強烈的性暗示,但這個很可能是藝術家的一個玩笑,她要表達的意思應該遠遠超過了表面圖像的動作含義。她并不像其他視頻,能夠明顯看到作者的意指所在。
比如陸揚的《獸化》,就是脫離虛偽表象的一種痛快的音像表達。明顯帶有日式風格。這樣的作品之前可能很難進入國內主流美術館展出,但現在裝置和視頻已經普遍成為藝術形式,動漫等亞文化風格也得到了更多的包容。而葉甫納的《露西系列》,為展覽專門做了一個露西的彩燈,“露西”這個形象和其延伸,可以說是一種新舊文化,跨文化的濃縮物,帶著露西面具的人在充滿中國社會符號的場景下矗立,持久的對抗,它的目的是發現這種對峙無處不在,而不是去揭露什么。
清水惠美的作品和吳超的動畫《追逐》等非常明顯地在內容上有些不同。前者是對生死的思考,文化傳統的繼承;后者用動畫形式表達自己對現代生活的批判,直露地說出:“追逐影子的人,自己終將成為影子”。
本次展覽在最后加入了幾件今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的作品。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吳夢詩的《子》,她另外還有作品《惡之花》和《蟲》,這一系列在譚平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徹底脫離了傳統的表現手法,用裝置形式,再現了一種復雜的機械運動。《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在于它對技術的良好運用和完美的形式感,密集的塑膠手套里的石子不停地運動,而一個個“手指”在蠕動,發出克拉克拉的聲音又像葡萄籽,在材料與技術上精益求精的追求是現在藝術家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展覽透露出來的信息是,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再次肯定了這一早就開始出現的趨勢:視頻裝置藝術越來越顯露其重要性,對材料和技術的運用也更加豐富多彩,傳統手法的作品越來越少,大尺度的展覽作品還并不為藝術家們所熱衷和擅長。這一切的趨勢也是適應了視聽社會的審美和需要。在這一過程當中,明顯看到年輕的藝術家們并沒有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過分糾結,而是直觀而堅定地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扭捏地傳達自己的困惑和思索,或者感覺和經驗。這里面少有慷慨激昂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點點滴滴的小品,通過觀者的模擬體驗來達到共鳴。
在現場的開幕式中我混跡于八零后藝術家之中,她們以壓倒性的數量占了絕大多數,從容,淡定是她們整體的氣質,良好的教育和理論背景是她們的共同點。其中的部分人本身有固定工作,藝術創作自然轉變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表達渠道。這些年輕女性,都以自己對藝術的自信的態度站在了藝術世界里,這次的浮游展覽,也可以說是對她們這種態度的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