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敏
摘 要:中國古典舞是當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典精神的一種崇尚與追逐。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是中國古典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語匯。任何舞蹈都會用技術技巧來表達和強化自己的情感,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接連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為舞蹈的表現力創造了前提的身體條件,強化了身體韻律與動作技能的結合,也創造了具有高水平舞蹈藝術所需要的身體表現語言。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發展至今,已演化為四大塊,分別是控制、旋轉、翻身、跳躍,因而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主要是圍繞這四個方面以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進行有效、系統的訓練,其總體要求是圍繞形、神、勁、律進行的系統訓練,所以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在于用獨特的風格和韻律傳遞神韻與激情。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系統訓練 技術技巧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208-01
民族的審美意識與運動規律是古典藝術的精髓和本質,也是中國古典舞在繼承和發展中相對穩定的因素和永恒的精華。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中所體現出擰、傾、圓、曲的基本體態與三圓運動路線(平圓、立圓、8字圓)是前輩對民族運動規律的提煉與總結。在三圓運動路線下產生出盤旋碾轉、閃展騰挪的動態特征,使得中國古典舞體勢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回旋、圓轉的動態,體現出周而復始、遠遠輪回的傳統哲學精神。
1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審美價值取向 ——“技藝相融”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發展呈多向性的態勢,正如金浩老師在《試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與發展》中提到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呈現:男女技巧“同性化”、技術動作“身韻化”、能力素質“極限化”、民族技巧“結合化”的趨勢,他用“四個化”高度的概括了現今技術技巧發展的態勢。但總的來說,“技藝相融”才是技術技巧發展的最終取向。技藝相融一方面表現為功能性與風格性的交融。任何技術技巧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風格特征,所有的訓練都應該實現功能和審美風格的結合,這樣才能實現向藝術的轉化。風格是技術技巧的審美核心,其中“格”是種規格,是范圍、范疇的概念,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格”;而“風”是從情感韻律中來的,因而重視情感韻律表現為“風”。“風格”是種民族氣質,包括民族審美與運動規律。功能追求風格,是中國古典舞基訓從簡單的技術層面躍升到審美層面。沈培藝曾談到風格時這樣說到:“我所追求的風格,就是以動作的韻律感去最大限度的體現舞蹈形象的內在情感,強調技巧為人物服務,強調舞蹈韻律的完整,也就是動作的銜接過程的流暢、對比、以及音樂給我帶來的旋律性”。審美風格決定了技術技巧的特性,技術技巧的表現形式必然會影響審美風格。而濫用技術技巧,只會使舞種處在四不像的尷尬境地。“實踐的經驗告訴我,用純外在的戲曲動作加上芭蕾的方法(如縱橫線的結構),只能解決某些技術訓練上的問題(這方面的經驗當然是不能忽視),但絕對不能解決真正的中國民族的舞蹈語匯問題和審美情趣,更不能代替整個中國古典舞的傳統”。因此,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必須包括:民族風格、民族文化氣質以及民族審美感情的訓練,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并具有中華民族藝術審美的特色和取向,以達到技藝相融的最高境界—— “氣韻生動”,所謂“氣韻生動”就是通過有限的、可窮盡的外在的言語形象表現出不可言盡的、內在的精神氣質、格調風度。
“技藝相融”的另一個方面就表現在情感與技術技巧的交融。風格既離不開外在的形體表現,也不能脫離情感的傳遞。舞蹈教育家吳曉邦曾指出在舞蹈三要素中“舞情”是舞蹈的靈魂支柱。而諸門類藝術需要處理的是感情的表現,而非純粹的技巧形式。一個舞者不可能毫無生氣的做著技巧,因為他是一個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個體。技術技巧應該是情感達到膨脹或極致時一種外化的表現,是表達情緒的有力手段。舞蹈形式主要是用來抒發內心的激情,表現生命的活力。如果脫離了情感表現,再高超的技巧也不會真正撥動人們的心弦,所以我們要使情感在特定技術技巧中得到體現。
2 對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發展的展望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強調的是民族主體性,是以發展民族技術技巧為核心。孫穎老師在《中國古典舞基訓教材大綱》的緒論中談到“每個舞種除了有其訓練塑形、風格的獨具教材,也必須形成其獨有的技能技巧教學,否則就不算成龍配套。但高難度技術技巧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并臻于完善”。因此,一個舞種必須具有獨特的技術技巧,這也是古典舞訓練的核心價值。
第一,從身法韻律與動勢中發展民族技術技巧。身法韻律與動勢作為中國審美結晶的凝結,是最具民族代表性。它不應該單純的加減到技術技巧的前后,也不應該是一種附擱和裝飾符號,而是要成為民族技術技巧的根源。中國古典舞動勢特征離不開“三圓”,所以從“三圓”動律、動勢中發展民族技術技巧成為必然的趨勢。如旋轉更多與從平圓和8字圓動勢相結合,而跳躍類的技巧可以與立圓動勢結合,如可以從“風火輪”的立圓動勢帶出“斜上旁提并腿式跳躍”或者轉身形成“斜探海跳”;也可以從“搖臂”的立圓動勢帶出不同方位的往遠跳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發展的。
第二,把風格韻律也做為技術技巧檢驗的標準之一。我們要用民族風格、民族審美來檢驗與衡量已有的和發展中的技術技巧,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的發展趨勢必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符合中國古典精神,體現出中國傳統審美意蘊與思想。
第三,拓寬對于其他身體文化形態的挖掘。中國古典舞承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們要將視野拓寬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上,重新挖掘和審視歷史傳統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發展尋找審美的理論依據和動作依據。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可以借鑒發展的有:(1)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體藝術蘊含了人體運動規律的民族美學特征,武術中矯健的步法、婉柔游龍的連接身法。(2)敦煌壁畫中婀娜多姿的舞姿造型與“飛天”的形態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審美特征的精髓。(3)作為中國古典舞同源異流的姊妹——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技巧豐富多樣、形象鮮明。這些都是古典舞的姐妹藝術,與中國古典舞發展一脈相承、相融匯通。
參考文獻
[1] 劉青弋.關于中國古典舞基本范疇與概念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2:18-28.
[2] 金浩.試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與發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0,4:40-43.
[3] 郜大琨,張勇,韓國躍.中國古典舞基訓[Z].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1992.
[4] 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
[5] 孫穎.中國古典舞基訓教材大綱[Z].北京:北京舞蹈學院漢唐古典舞教研室,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