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幼



“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黃,香味俱減……”,“日用所需,貯小罌中,箬包苧扎,亦勿見風。宜即置之案頭……不過一夕,黃矣變矣。”最早關于黃茶出現的記載,往往是由于綠茶操作失妥、儲存不當等原因造成綠葉發“黃”,而此些過失之舉在勇于探索的茶農手中演變為刻意的“悶黃”之舉時,黃茶誕生了。
適逢大暑,有幸得遇數款黃茶,深感欣喜。約友數人,一來共品香茗,二來解暑靜心,實乃為平生一大樂事也。此番得茶四款,一款霍山黃芽,三款莫干黃芽。別看這三款同為莫干“黃”芽,其“黃”卻相去甚遠……
莫干黃芽1號
此款茶乃莫干黃芽種(橫嶺1號)制作之綠茶,經攤青、殺青、揉捻、鍋炒理條做型、烘干而成。
外形:色澤綠中顯嫩黃,香氣清鮮。
內質:茶香清雅,略有豆香;湯色清澈碧綠;入口清爽,清冽和潤,回甘小苦生津。
葉底:嫩黃軟亮。
小結:此茶雖名莫干黃芽,其實為綠茶。黃茶自古有兩種由來,一是茶樹品種關系,芽葉發黃;二是制作工藝中帶悶黃。此茶乃第一種情況,其干茶未經悶黃工序,色澤卻“綠中顯出嫩黃”,乃其品種特征,故名莫干黃芽。
莫干黃芽2號
此款黃茶經攤青、殺青、揉捻、裹包悶黃、烘干等工藝制成。
外形:色澤黃綠,間有白毫,環狀。
內質:與第一款茶相比湯色顯黃;香氣清雅幽長;一、二水入口微澀,甘甜之味反歸得較慢,但在齒頰間,余香較遠。
葉底:略顯黃褐。
小結:此款黃茶是經過悶黃工序制成的,“黃”乃因工藝所名。傳統的黃茶“悶黃”程度較深,往往以“黃葉黃湯”作為黃茶標準。而近年來隨著工藝的創新,許多黃茶的“悶黃”工序都出現次數減少、時間縮短、程度減輕的趨勢。以此款莫干黃芽為例,其香氣湯色已接近半烘炒型綠茶。
莫干黃芽3號
此款黃茶工藝同上,但悶黃的工藝略有加深。
外形:環狀,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
內質:湯色微黃,清澈透亮;略顯栗香,香郁高長;滋味柔綿稠滑,口感醇和。
葉底:色澤偏黃褐色,冷香持久。
小結:莫干黃芽2號與1號相比,從干茶與湯色上都較顯黃,在內質上,香氣略有收斂,而醇和度提高。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經殺青、做型、初烘、攤放回潮黃變、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外形:形似雀舌,芽葉細嫩多毫,嫩黃色。
內質:湯色黃綠帶黃圈;香氣鮮爽,呈熟香氣;滋味濃醇鮮爽。
葉底:黃褐,茸毛顯。
小結:此次霍山黃芽與前兩款莫干黃芽雖同為黃茶,但明顯采摘程度略顯成熟,故湯水滋味更顯厚重,甜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