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敏來
自由貿易區不僅要給上海乃至中國帶來發展的紅利,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成為中國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用《素書·安禮章》中的四句來詮釋7月3日國務院會議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總體方案》一事,想來比較妥帖、生動。
此次自由貿易試驗區選定的是上海,顯現了北緯30°23′~31°27′,東經120°52′~121°45′這個節點在祖國版圖上的舉足輕重——中國最大的工商、港口城市,中國第—金融中心地位。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富庶的地區,上海從來就是國家重鎮,只是事實上,近幾年來,上海GDP增速徘徊在個位數,連續幾年排名全國倒數,上海經濟發展已經陷入了缺少“第二個經濟抓手”的困境。
這一方案的出臺,有學者另一種解讀: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減速是這一大動作的動因之一,“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上海,都需要尋找新的改革政策點釋放改革紅利”。
雖然上海有心發展港口經濟,但是一直以來由于“離岸經濟”發展不夠,上海航運中心建設推進有限。因此,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研究員靳玉英認為:“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將極大地推進港口經濟、總部經濟的發展,這也將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平臺經濟”是上海考慮轉型發展思路的重點方向,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以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28平方公里自貿區的引入,將特別有利于該構想的實現。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管理學博士任新建認為,憑借政策配套,資源集中等優勢,自貿區將成為上海發展平臺經濟的最好區域。同時上海也可以通過打造一批具有帶動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型平臺企業,使平臺經濟成為上海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載體,以及國際貿易中心承載區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自由貿易區不僅要給上海乃至中國帶來發展的紅利,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成為中國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因此,自貿區承擔著新一輪改革先行先試的重任。7月9日《南華早報》稱,有消息人士透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批準允許外資銀行在上海即將成立的自由貿易區內設立全資子公司。若消息來源準確,那么內地再一次試圖啟動金融改革的意圖就十分明顯。批準外資銀行跳過冗長的審批程序,直接在自由貿易區設立業務部門,充分顯示的是為國內銀行引入更多競爭的決心。同時對于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不僅僅是對貿易的帶動,更將有助其達到成為全球商業中心及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海能否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關鍵要看外資銀行能否在上海自由地設立子公司,以及外資銀行是否能夠自由地進入市場。未來的一切都讓人拭目以待,充滿期待。
雖然自貿區的諸多細節尚未公布,但政策的利好已經發酵,而且此次自貿區的建立有明確的國家意志和使命,所以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這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結束、各個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比較嚴重以及全球貿易投資規則重構的現實,不管哪種方式的放水養魚,開放市場融入國際交流壓力之大都是不言而喻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消息稱,要“防范各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