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虹鋼
重視孝道的組織和企業,這兩年已經越來越多。北大自主招生要看孝,山西河津、山東濟寧公務員升遷要看孝,著名火鍋企業海底撈也開始給老員工設置孝獎金……孝、慈、悌之人,則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敬業、守法、忠誠……此中深意,有心者,慢慢體會吧。
7月中旬,山東一企業將《弟子規》引入新員工培訓,近400位天南海北來的大學畢業生,幾乎都沒聽說過《弟子規》為何物,每日晨讀10分鐘,一周后,居然有30位學生可以熟練背誦。這些可能在大學4年都沒怎么疊過被子的孩子,居然能像士兵一樣把被子疊成方塊。分享學習心得時,好多孩子哭著說自己對爹媽的關心太不夠……
小小一本《弟子規》能教育員工靠譜,而且員工還樂意接受?
是的。百善孝為先,中國人都有這種理念,根植于基因血脈之中。只是我們過去沒有發掘而已。
近年來,我們很多企業做過嘗試:招聘員工時,如果能熟背《弟子規》,不用其他考試了,立即簽約。新員工培訓期間樂意背誦《弟子規》而且有真情感悟的,立即簽約。這樣的人,忠誠度一定高。忠誠和能力哪個重要?您不傻吧,有德,能力會差嗎?
當今中國社會,多的是功利主義泛濫,缺的是“德”這種共識
前幾天北京安貞醫院護士被打,幾位當醫生的好友在微信群中大倒一番苦水,然后還不忘貶損幾句公務員。而公務員好友呢,立馬覺得委屈,繼而痛斥為富不仁……“我看到與我打交道的老板,一個個都很富有,他們每年的利潤有幾千萬元、上億元,甚至更多。看著他們的財富迅速增長,我也存在著心態不平衡和紅眼病,認為他們的能力也不比我強多少,憑什么有那么多財富……越比心態越不平衡。”這段話摘自被稱作“許三多”的前杭州市副市長許邁勇的悔過書。許已于2011年7月19日被執行死刑。
為什么大家都不平衡?
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均,是公平。絕對平均就公平嗎?不可能也不見得。和,是和諧,人人都完全一樣就和諧嗎?不可能更不見得。安,是心態平和。什么情況下才能大家心安?成語說“心安理得”,即,理得,則心安。
如何才“理得”?就是大家形成共識,都認同一種道理。
什么是共識的道理?——德。
德,是價值觀共識,在西方語言體系中叫做普世價值觀。怎么叫公平怎么叫不公平?大家都認同就好。當今中國社會,多的是功利主義泛濫,缺的是“德”這種共識。
缺德不是很可怕嗎?在其他地方也許,在中國,不可怕。TCL老板李東生發微博說:“我近期學‘四書(四部儒學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高山仰止,能產生強烈的精神認同。我們大力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在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基礎上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完全不必緣木求魚,恢復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已經滲透到中國人血脈當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價值觀,易如反掌。
所以,種種缺德時弊固然嚴重,也不過“而已”。不是疑難雜癥,不是不治之癥。隨便問問周圍的人,誰不痛恨缺德呢?那么,誰愿意自己缺德呢?誰不愿意缺德有人管呢?
有此共識,就是問題解決之始。
即便反對這個、鄙視那個,也認可“你媽叫你回家吃飯”
價值觀,靠教而化之,須如春風化雨,浸潤人之心田。以孝為文而推行之,就是“教”。孝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影響深厚,受外來文化沖擊最少。即便是80、90后們在網上反對這個、鄙視那個,也都十分認可“你媽叫你回家吃飯”。
曾子所著《孝經》第一段開宗明義章,把孝的意義說得很清楚:“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這段話里有兩個意思可以重點領悟:
一,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則對領導和組織也忠誠。一個人如果連爹媽都不管,也絕不會是個稱職盡責的人。想想看前面說到的那位“許三多“,他在悔過書中說自己從小家境貧寒,要照顧殘疾的弟弟等,所以自己十分努力,為了多賺錢才貪。這顯然不靠譜。如果他是個重視孝悌之義的人,在面對金錢和美色的賄賂時,怎么會不考慮可能給家人帶來的風險?孝悌之人做事總會首先想著對家人的長久責任,但凡念及“萬一”,怎么還會逞一時之強,圖一刻之快呢?
二,推行孝道,可一舉解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問題。因為孝意味著無限責任:誰生養了你,你要對他負責到底。你生養了誰,你還是要對他負責到底。道德是一種行為規范,其目的就是讓人們承擔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責任心,還有比“負責到底”更強的嗎?反過來講,一個人若能承擔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無限責任,在社會上、職場上,也絕不可能是個沒譜的人。
在203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當中,華爾街那種職業經理人模式的企業受到沖擊最大,而家族企業受沖擊最小。因為家族企業的管理者更在乎企業的長治久安而非短期利潤。道理很簡單:媽和保姆,誰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責任心?
非家族企業而崇尚孝道,我稱之為家文化企業,同樣擅于趨吉避兇。聯想,按照創始人柳傳志的話說,也是一家“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2011年11月2日,再次卸任聯想董事局主席職位的柳傳志說:“聯想……很多老副總愿意讓年輕同志起來,愿意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那是因為他們確實知道,他們從園丁崗位退下來,新的蘋果下來第一筐會送給他們,新的園丁會有更大的施展。我們本著這個想法,會把我們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大,變成—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說到楊元慶,柳傳志更是動情:“元慶他已經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回想起來赴湯蹈火,溝溝坎坎很多次,經歷過很多次,也多次發生過碰撞。元慶不是一匹小馬駒,是一匹非常執拗的馬,我們碰撞的時候也是火星四濺。在這二十幾年的碰撞,更多是浴血奮戰的過程中,兩個人的感情逐漸加深,到最后互為生命的一部分。”
這明顯是父子式的感情嘛!
孝道還有什么用?《論語》中還有兩段話可參讀而品悟之……
“曾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前文所說山東那家企業,叫京博控股,在濱州市博興縣,從事多種行業,員工7000多,年銷售額300多億。“仁孝”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京博所有員工每月工資都有一部分作為“孝工資”直接發到父母手中。我說他們的凝聚力強,您可能不信,那就自己去看看嘛。別嚇著你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