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于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棗樹選種圃內(泰安)發現一株2000年播種的‘金絲小棗自然雜交實生苗株,果實大,品質優良,9月中旬成熟,當年高接于選種圃,編號‘04-9,次年通過復選,2005年以制干鮮食兼用品種‘金絲1號為對照,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和區域試驗。連續多年觀察發現,具早實、豐產、果實大,制干鮮食品質優等優良性狀,成熟期遇雨裂果輕微,2009年秋山東泰安連陰多雨,許多品種裂果嚴重,其裂果率僅為1.2%(金絲1號‘25.9%),在山地、丘陵和河灘等生長結果穩定。2011年12月通過山東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魯棗9號‘。
1 品種特征特性
樹體生長勢強。1年生枝紫紅色,富光澤,皮孔大,圓形。針刺發達粗壯,長1.5~2.5厘米。二次枝自然生長節數8~11節。2年生枝紫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粗糙。結果母枝圓錐形。結果枝長15.2~20.5厘米,著葉11~13片。葉長披針形,長6.8厘米,寬2.9厘米,葉尖鈍尖,鋸齒粗,淺圓,1厘米有鋸齒3~4枚。花量多,每花序著花11~13朵。花晝開型,蜜盤橘黃色,花徑較大,0.9~1.0厘米。果實平頂錐形,平均縱徑3.39厘米,橫徑2.76厘米,果實較大,大小均勻。平均單果質量12.5克,最大14.7克,果頂平圓,果肩平圓齊整,梗洼淺,中廣,環洼淺,較寬大。果皮鮮紅色,中厚。果肉綠白色,肉質細,疏松,汁液中多,味酸甜。可溶性固形物34.5%,可食率93.0%,維生素C 2.93毫克/克。干棗個大、豐滿富彈性,符合出口標準的一級果率71.5%,制干鮮食品質均為上等。果核紡錘形,中等大。
樹冠自然圓頭形,發枝力中等。定植第2年株高1.71米,冠徑0.84米×0.78米,干徑2.41厘米,萌發二次枝17條,結果母枝119個。早實性強,酸棗砧嫁接苗及高接換頭當年結果。1年生枝具良好的結果能力,未環剝果枝比1.3以上。定植后3~5年進入豐產期,2年生樹單株產棗0.3~1.5千克,4年生平均株產4.41千克,產量7342.7千克/公頃,連續結果能力強。成熟時遇雨裂果輕。果實病害輕。抗干旱,耐澇,在雨季地下水位30~50厘米的黏壤和沙壤土上生長結果良好。耐瘠薄,在山嶺薄地生長結果良好。在山東泰安,4月初萌芽,5月中旬始花,5月下旬至6月初盛花,9月上旬開始著色,中旬完熟采收,果實生長期95~100天,屬中熟品種。
2 栽培技術要點
山東省適宜棗樹生長的生態區域均可栽培。南方及北方冬季氣溫較高的地區,正常落葉后栽植,其他地區春季定植。授粉品種推薦魯棗4號‘等。每年秋季施基肥(有機肥),約120000千克/公頃;一年中追肥分3次進行,即萌芽期及花前期和幼果期,首次氮肥為主,其余兩次磷、鉀肥配合氮肥施入。常規方法防治綠盲蝽象、桃小食心蟲、棗癭蚊、棗銹病等。
單公華1,周廣芳1,張 瓊1,呂菲菲1,薛培生1,王長貴2,王中堂1(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山東泰安 271000; 2山東省茌平縣林業局)(據《園藝學報》201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