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巍
對于數字音樂收費,音樂公司希望整個行業能夠擁有一個統一的行動,一等就是兩年。而音樂網站則是抬抬腳,看兩眼,再落回原地。對他們而言,現在不收費還能活下去,收費了很可能立刻會死掉。
“全世界數字音樂都收費了,只有中國是免費的。再不對版權加大保護,新一代的音樂人都得去賣烤鴨。”麥田音樂制作公司創始人宋柯無不埋怨地表述道。然而無論宋柯如何積極倡導,數字音樂收費問題上的聲音依然是“百家齊鳴”。
埋怨、咒罵、爭執、遲疑、觀望,共同將數字音樂收費拖曳至半空中,遲遲不讓其落地。
即便背靠環球、索尼、華納的音樂資源,來自“三大”的合資公司OneStop China已經在數字音樂收費上與國內多家音樂網站達成共識,8月份全面對“三大”出品的音樂進行下載收費。但Onestop China的首席執行官于力毫無成就感可言。
“我曾無數次設想數字音樂在華收費的情景,想象中該是如何的一呼百應。然而,迄今為止小步嘗試仍是整個數字音樂收費的主旋律。”于力焦急地表述道。所有人都在講數字音樂收費如何重要,業內人士對它如何重視,卻鮮有實質性的動作落地。在國內的大部分同行還都在觀望、中國消費者吃慣了免費午餐的環境下,一路堅持下來的于力可謂是身心疲憊。
在海蝶董事長盧建眼中,并非是國內音樂唱片公司都不愿意與“三大”同行,而是想等整個行業能夠擁有一個統一的行動。然而,這一等就是兩年。數字音樂收費的另一關鍵者,音樂網站則是抬抬腳,看兩眼,再落回原地。對他們而言,早一步還是晚一步,對于現在的生存現狀來說,都不會發生巨變。只要市場沒有大的動靜出現,他們就會繼續按兵不動。在消費者、音樂公司、音樂網站之間的這條由利益編織的鴻溝,直接影響著數字音樂收費進程的快與慢。
孤獨的探路者難達成一致的利益共識
去年年底,有了百度音樂、QQ音樂等幾大音樂網站的支持后,OneStop China曾在數字音樂收費上打過一次雷,但終究因各大音樂網站的“拒絕”,而沒能下起雨。
理由很簡單,此時與OneStop China達成合作意向的音樂網站僅占中國市場的6成左右,一旦另外近4成的市場還在免費下載,就意味著他們的流量將出現外逃。
2011年攜帶著在歐美被驗證過的收費模式,占據中國音樂市場3成市場份額的“三大”對中國市場曾抱有無限的憧憬。哪怕一人只下載一首歌曲,也足以讓他們賺得缽滿盆滿。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即便是第一家合作者百度音樂,竟然還是因為一場版權官司而“相識”。
2011年之前,各大音樂網站的音樂上還充斥著大量的盜版音樂,百度音樂也不例外。OneStop China對百度音樂的一紙訴訟,讓百度音樂管理者毫不遲疑地坐到了OneStop China音樂版權購買的談判桌前。
按照OneStop China的想法打擊盜版并不是真正目的,以此為理由讓兩家有了合作機會,推行數字音樂收費才是終極目標。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如果OneStopChina能夠與百度音樂合作,那么其他音樂網站自然會見風使舵。
有了百度音樂的合作基礎,繼續“主動”敲響其他音樂網站的大門,成為了OneStopChina過去兩年多來,最主要的工作內容。
直到今年,天天動聽、網易等多家音樂網站陸續與OneStop China簽約,使其簽約的音樂網站已經接近市場9成,才有了全面收費行動。
但這在于力眼里,距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遙遠。只要市場上還有免費音樂,就意味著不公平。
在網友眼中,數字音樂收費一直雷聲過大,但這一結果在于力眼中并非無緣無故。于力感慨道,數字音樂收費本不該只是個別人的事情,但是很難形成聯合行動,大多數其他音樂版權方并不像OneStop China那樣熱衷推行數字音樂收費。
對數字音樂收費前景的不確定,保底金額成為各大音樂版權商所關注的焦點。但相比擁有百萬首歌曲,保底金額在千萬級的OneStop China,于力坦言,其他音樂出品方,尤其是擁有歌曲數量在千首的版權方,保底金額上僅能拿到幾萬元。一旦音樂收費不被網友買賬,低廉的保底數還不如現階段與音樂網站以“包年”的形式賺取版權費劃算。
數字音樂收費在版權方還遠沒有達成共識,而這種“利益糾纏”僅是阻礙數字音樂收費的冰山一角。
立場各異的音樂公司被音樂網站牽著走
“現在音樂不跨行業合作根本不行,有些藝人甚至已經開始出書了。我也在想一些更好的出路。”無限星空掌舵人唐月明在數字音樂收費這條道路上,已經有些疲憊,他今年開始思考要和光線傳媒、中影合作,去做影視音樂。唐月明并非是第一位想跨行的音樂人,早在3年前,執掌麥田音樂大權的宋柯,也放出話要轉型去拍電影。
“這些年哪有好歌,優秀的創作人都做影視去了,因為唱片養不活人。”盧建表述道。然而,即便免費音樂已經讓大多音樂公司活得很不舒服了,但統一行動并非易事。
各家音樂公司與各家音樂網站之間的合約到期日各不相同,僅國內排行前10的音樂公司,統一收費時間點就難以確定,更別提再加上幾十家中型音樂公司一起統一行動。“幾十家音樂公司,針對幾十家網站,操作起來很復雜。”盧建告訴本刊,在眾多支持音樂收費的音樂公司中,收費模式、價格體系至今也未達成統一。
宋柯是支持諸如ITunes單曲下載、單曲試聽收費模式的音樂人。在其看來,這種模式是被國外驗證過的,可以直接應用。
可單首歌曲是收1元錢,還是2元錢?版權方與渠道方的分成比例該是多少?至今這些還都是他們要溝通的問題。
在收費模式上還有不同的聲音,“對于絕大多數網民來說,現在下載的行為已經很少,在網絡上下載的歌曲不到2%。”盧建告訴本刊,他本人正是包月試聽收費模式的支持者。這種模式,在國外已經開始推出。日前,谷歌音樂推出了9.9美元,無限試聽。如果下載,一首歌曲則收取0.99美元。
但即便是支持包月的人,也難以在包月金額上達成一致。每家音樂公司的情況、經營者的預期態度不同,讓他們對包月金額的期望值也變得有所不同。“有人想5元,有人想10元。”盧建感慨道。
溝通、討論成為了過去一年來,支持收費的音樂公司之間不斷周旋的內容。
更讓從業者難以接受的是,在他們還在努力為音樂收費而行動時,還有一些音樂公司對音樂收費持否定態度。
網絡可以幫助一些音樂公司旗下藝人有效推廣,未來他們的演出費自然會水漲船高。國內的一些音樂公司,藝人的演出費往往可以占到公司總收入的近9成。于力向本刊透露,只要網站給出清晰的、大量的推廣計劃,一些音樂公司甚至樂意將音樂免費授權給網站。
不過讓盧建、宋柯等音樂人最為擔憂的還不是各家音樂公司什么時候能達成真正的統一,而是只要音樂網站不接受收費,一切都是徒勞。
“各大音樂網站近兩年才交版權費,你讓它瞬間去怎么怎么樣,這個本身就不現實。”盧建告訴本刊。
阿里巴巴已經收購蝦米網、亞馬遜、京東等一些優質電商,也傳出要涉足音樂網站,這讓盧建看到了希望。電商不是媒體出身,基因里就帶有收費的意愿,“我是比較期待這些電商平臺的巨頭殺進來。”盧建坦言,一旦市場上能夠形成兩三家比較大的愿意收費的音樂網站,海蝶音樂只會與收費音樂網站合作。
你不動我亦不動音樂網站怕成先烈
蝦米網的總裁王皓已經不再為一個行業的整體不作為而憂傷,“不去管他們了,最多我這個事成功的時間拉長一點,本來兩年可以完成,我現在花5年。”
今年7月份,蝦米網的注冊用戶數中愿意支付費用的用戶已經占到千分之九,盡管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蝦米網已經登上了數字音樂收費“老大”的位置。與蝦米相對應的是,其他音樂網站的觀望和放棄。
事實上,數字音樂收費的受益人并非只有音樂創作方,以iTunes為例,截至今年2月份,用戶從iTunes下載的歌曲總數突破了250億。如果按iTunes上歌曲的普遍定價0.99美元、蘋果公司分成30%計算,蘋果能賺到80多億美元。iTunes的成功足以讓叫嚷廣告收入已經“封頂”的音樂網站動心,但是在行動上他們并沒有隨心而動。
一方面擔心自己先收費了,會被用戶拋棄。音樂網站之間的心理戰,使得收費很難心往一處使,大家彼此觀望又互相牽制。即便是已經對“三大”音樂收費的百度音樂,也是遮遮掩掩。不僅付費音樂需要翻過幾次網頁才能找到,甚至拒絕就數字音樂收費事件對媒體發表任何言論。
另一方面音樂網站也“懶于”與版權方接洽。國內音樂公司十分分散、情況不一,如果音樂網站要全面收費,就意味著自己要主動與他們——洽談,所耗費的成本與精力是音樂網站不想承擔的。更何況對于藝人型音樂公司而言,即便主動送上門,也未必能有一個好結果。
王皓向本刊介紹道,音樂版權定價也很隨意,歌手的知名度、音樂的數量、音樂的質量等因素使得版權定價千差萬別。這都促使音樂收費標準很難達成統一,也給了本來就對音樂收費猶豫不決的音樂網站又一個懶于行動的理由。
眾多音樂網站并不急于聯合推動音樂收費。蝦米主動推動數字音樂收費至今已經有5年,然而愿意付費的用戶只有千分之幾。消費者付費的意愿如果不能大批形成,一旦大家都收費,客戶勢必會流失到盜版音樂網站。靠廣告、流量生存的音樂網站日子將更加不好過。
在多次行業內的交流中,這些來自不同音樂網站的管理者總會表達同一個思想:“我們同樣處于一種煎熬的狀態,但是現在不收費還能活下去,收費了很可能立刻會死掉。”